王氏冷敷贴效果怎么样(巴马王家冷敷液有副作用吗)
来源辽宁日报客户端
7月末,三伏天,正是地处辽西的朝阳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中午时分,车子颠簸进我们要探访的中国传统村落——朝阳县柳城镇石灰窑村,推开车门一股热浪扑来,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身上,立刻有了烧灼的感觉。赶紧窜进一户村民家,一位7旬老汉见状马上拧开水龙头,接了一瓢水递给我们,一口气咕嘟咕嘟地灌进去。那水清凉甘冽,让人一下子神清气爽,暑热全消。
这是自来泉水,是我家房后山上泉眼流出来的,一年四季不断,我用根管子接过来,再安个龙头,就成了自来泉水。老人幽默地说。
老人名叫邢殿文,75岁,是石灰窑村原生产队队长,村民们叫他沟头儿老邢。
沟头儿老邢显然见惯了外面来的人,说话间便带记者踏着村街的石头小路看石灰窑村的风景。
石灰窑村古朴点石头路。
石灰窑村坐落的柏山山脉,山高坡陡,沟深路窄,夏季有山洪形成的河流从村中穿过。村落依山傍水,呈狭长带型分布,主要街道与河道相依。村民的房舍依山势而建,且呈单侧排列,一栋栋错落有致,绿树掩映,与层叠起伏的山峦共同形成村落的天际线。村里的房屋大都是明末清初建造,石墙木梁,黄土抹面,屋顶用厚厚的秸秆苫盖,上面是一层灰瓦,冬暖夏凉。
石灰窑村别具特色的传统民居。
村里的耕地以石坝梯田形式分布于相对平缓的山坡,连绵起伏,古朴壮观。沟头儿老邢告诉记者,石灰窑村距今已有 300 余年的历史。最初,山东一苗姓人家七口从闯关东来到此地,在这里建房、开荒、种地。地植被茂盛,气候湿润,前有高山阻隔,常常形成地形雨,雨水汇集成河,冲毁本就瘠薄的农田,为此,苗家人用石头修建了梯田,种植谷子玉米。如今古梯田经过几百年风雨沧桑,保存依然完好,并依旧在耕种。
老邢说,后来,山东的王姓、乔姓、邢姓、宋姓几户人家相继来到这里安家,发现当地的石头适合烧石灰,这几户人家便家家建窑烧石灰,并挑到城里去卖,借以维持生计,繁衍生息,该村也得名石灰窑村。
村街上随处可见的石碾子。
走在古朴宁静的村间小街上,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石碾子、石磨、辘轳头水井、升斗等生产生活用具依然随处可见且保存完好。
,正如村谣所唱的石灰沟石灰沟,步步踩石头,大闺女往外跑,小伙子往外溜,石灰窑村虽然距朝阳县城只有30公里,但因地处深山,交通十分不便,村民出山要走将近3公里的崎岖山路。,近年来外出打工的村民都不再回来。
石灰窑村村民保存的地契,见证该村300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这个村民组只有12户、22口人,年龄最小的58岁,最大的98岁,平均78岁,我们是群地地道道的老乡愁。老邢说。
如今22名老乡愁们过起了共产主义生活。春种秋收,12户村民都是集体行动,今天邢家、明天王家,给谁家种地或秋收就在谁家吃饭。逢年过节,也是12户村民轮流坐庄,共同欢度,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村民们更是一起忙活。便是晚上,大家吃罢晚饭,也要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民风淳朴,祥和安乐。
村头一棵大榆树上一个大大的红灯笼悠然摇曳。村支书苗书记告诉我们,这是过年时村民们玩撒灯留下的。
撒灯是石灰窑村一个传统的春节庆祝形式,意在祈求平安吉祥。届时,村民家家门首红灯高挂,人们用绵纸将拌了油的谷糠、米壳裹住拧紧,作为撒灯的灯火,在庙台前、大街上、山道坟墓前遍洒灯火,并燃放烟花爆竹,旨在驱鬼除晦,求得岁岁平安,安居乐业,五谷丰登。
沟头儿老邢的岳母98岁了,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
石灰窑沟树木繁茂,山泉丰富,村民生活习惯传统古朴,性情开朗乐观,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有着朝阳巴马之称。老邢的岳母生于1922年,今年已经98岁了,虽然裹着小脚,依然腰板挺直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与记者聊天,思维敏捷,声音清亮,笑称自己不知道还要再活多少年。
眼下,石灰窑村正在招商引资,在保护传统古村落的,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规划开发建设康养村,以吸引外来人进村,使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村落重新繁盛起来,保存下来。
如需转载,请与辽宁日报联系。未经辽宁日报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