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常常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牛奶”,在宝宝出生后的4到5天内逐渐显现,胆红素水平升高持续约10天,然后逐渐下降,直至3至12周恢复正常。当宝宝享受母乳时,一切看似正常,排出黄色便便,甚至皮肤略带白光。那么,关于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究竟是何方神圣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目录: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什么是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如何预防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护理方法
一、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亲爱的妈妈们,喂养方式、母乳成分和肠道微生态都可能是造成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如果喂奶延迟、奶量不足或喂养次数减少,可能会造成肠蠕动减慢,使得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从而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这是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母乳中的某些特殊脂肪酸和胆固醇也可能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导致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研究发现,母乳中一种特殊因子在母乳性黄疸的母乳中活性更强,可能影响婴儿的肝功能成熟,从而导致远期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出现。
二、什么是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早发型黄疸通常在出生后两三天内出现,一周内达到高峰,半个月后基本消退,与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和峰值都相似。而迟发型黄疸则常在出生后一周至30天出现,甚至可能发生在生理性黄疸之后。这种黄疸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大约2至3个月。无论是早发型还是迟发型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喂养3至5天后,血清胆红素值会明显下降,这是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性判断方法。医生指出,由于继续母乳喂养可能使黄疸重新出现甚至加重,因此需要通过检查肝、脾以及查血象来进一步确诊。值得注意的是,除黄疸外,患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其他身体状况都良好,能吃能睡,体重增加正常,肝功能正常,肝脾无肿大迹象,无贫血症状。与肝炎或溶血病等重大疾病相比,母乳性黄疸的症状相对较轻。
三、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4 如何预防母乳性黄疸?
为了预防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首先要增加新生儿的早期乳汁摄入量。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新生儿体内热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还能促进肠道蠕动,让胎粪尽早排出,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进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这样的措施有助于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妈妈们在怀孕期间也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酒和食用辛辣热燥的食物,并避免滥用药物。在宝宝出生后,我们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这些都是预防母乳性黄疸的重要措施。
5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护理要点
遇到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情况,不必过于紧张。随着宝宝的成长,黄疸会逐渐消退,不会对宝宝的生长发育造成太大的影响。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有减轻反而加重,那么就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在母乳喂养暂停期间,可以使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的持续分泌。等宝宝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就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了。对于母乳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也不需要频繁带宝宝去医院求治,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在护理过程中,如果黄疸较轻,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如果较重,则应该暂停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值得注意的是,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营养品,我们可以采取多次少量的喂养方式,以确保宝宝获得必需的营养。无论是早发型还是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停喂母乳后黄疸就会减退。但如果再次开始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重新出现。母乳性黄疸的持续时间一般比生理性黄疸长,有的可能长达1-2个月,但可以通过化验与肝炎进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