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病是什么引起的

生活常识 2024-12-17 12:59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克山病,一种地方性心肌病,于1935年在我国黑龙江省的克山县被发现,由此得名。经过调查,到1980年,急性克山病已经基本消失。该病症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以及脑、肺、肾等脏器的栓塞。那么,克山病究竟是如何引发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探究。

目录:

克山病是怎么引起的

克山病常见疗法

克山病与哪些症状相伴

克山病的渊源

克山病治疗前需做哪些检查

一、克山病的病因

克山病的病因至今仍然是个谜,有多种学说试图解释这一病症的起源。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和生物病因两大方面。

1. 生物地球化学病因:

这一学说认为,病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食物链中的化学物质对人体产生影响。研究显示,病区的水土、粮食中可能缺乏某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硒、钼、镁等,这些物质的缺乏可能干扰心肌代谢,引发心肌损伤。中国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组的研究发现,病区的水和粮食中硒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而补充硒元素对预防克山病有显著效果。还有研究发现低镁也可能与克山病有关。

2. 生物病因:

部分学者认为,克山病的流行规律不能完全由低硒等因素解释,可能还存在生物因子感染。从克山病心肌组织中分离到的病毒,如柯萨奇B组病毒,可能为其中之一。部分急性和亚急型克山病患者体内这种病毒的抗体显著增多。用该病毒接种低硒乳鼠可导致心肌病变,进一步证实了病毒与克山病之间的关联。除此之外,病毒还可能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加重心肌损害。

二、克山病的发病机制:

克山病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密切相关。在低硒的基础上,各种综合因素可能相互作用,导致心肌损害。具体来说,内外环境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克山病发生在低硒地带,病区粮食中硒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显示病区内外环境中硒含量不足。其他因素如病毒感染也可能参与发病过程。

克山病:地区性心病的探索与应对

克山病,一种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地方性心肌病,自193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首次发现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虽然病区的硒水平普遍较低,但并不能完全将硒缺乏作为克山病的唯一原因。因为并非所有低硒地区都有克山病的发生,病区硒水平也并不随克山病的年度和季节多发而相应改变。同一病区的病儿和非病儿在硒含量上也没有明显差异。

克山病是一种严峻的健康挑战,过去死亡率较高,但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治疗方法和病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根据全国克山病重点监测工作会议的数据,急型、亚急型及慢型急性发作的新病例已经很少出现,新发现的病例主要是潜在型和慢型。

对于克山病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抢救心源性休克、控制心力衰竭和纠正心律失常等。针对不同类型克山病,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急型克山病应尽早发现、诊断、治疗,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冬眠疗法,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强心药以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手段。慢型克山病主要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防止诱因,选用适当的强心药、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亚急型克山病的治疗原则同慢型,伴有心源性休克者则按急型治疗。

克山病的症状根据心功能状态可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前三者为心功能失代偿型,表现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全身水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潜在型为代偿型,心功能良好,多无自觉症状。不论何种类型,都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和心电图改变。

了解克山病的流行特征、常见疗法和症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地方性疾病。虽然目前对于克山病的病因仍在探索中,但已经有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应积极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克山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克山病:一种地方性心肌病的深入解析

克山病,一种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地方性心肌病,首先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被发现而得名。此病有明显的流行地区和季节特点,主要发生在农村,尤其是中青年妇女和儿童。城镇地区较少发病。

一、克山病的类型与特点

克山病主要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

1. 急型:多在冬季发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常由寒冷、过劳、感冒、精神刺激、暴饮暴食或妇女分娩等诱因触发。最常见的表现为心源性休克,约占急型重症克山病的75%。病人常有恶心、剧烈呕吐、头晕等症状,也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及肺水肿等临床表现。

2. 亚急型:主要发生在断奶后及学龄前儿童(2~5岁),夏、秋季多发。发病缓慢,常以全身水肿、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面色灰暗为主要症状。

3. 慢型:发病缓慢,可从无症状阶段逐渐发病,亦可由其他型过渡而来。主要表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

4. 潜在型:常无症状,心功能代偿良好,但可能发展为其他类型。

二、克山病的症状与体征

克山病的主要症状为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以及脑、肺和肾等脏器的栓塞。急型患者起病急骤,重症者可表现为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和严重心律失常。亚急型患者则以精神萎靡、咳嗽、气急、食欲不振、面色灰暗和全身水肿为初期表现。

三、克山病的流行地区与季节

克山病主要发生在中国由东北到西南一条过渡地带上,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和自治区。病区主要在荒僻山丘、高原及草原地带的农村。城镇地区较少发病。东北地区急型患者多在寒冷的冬季发病,而西南地区则主要在炎热的夏季。

四、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防治克山病,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大幅度的下降。目前,全国已无急型、亚急型及慢型急性发作新病例出现。预防克山病的主要方法是改善生活条件和营养状况,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治疗方法包括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等。

(三)慢型克山病:悄无声息地来袭,也可能由急型、亚急型或潜在型演变而来。主要表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会感受到心悸、气短,劳累后症状加剧,同时可能出现尿少、水肿和腹水。体检时,心脏明显向两侧扩大,心音低沉,可听到轻中度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奔马律。晚期可能出现右心衰竭的体征,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和下肢浮肿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胸、腹腔积液以及心源性肝硬化等表现。心律失常亦是常见症状,如室性早搏、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

此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但研究显示,可能与水土、营养、感染等因素有关。

关于水土和营养因素的研究表明,克山病有明显的地区性。病区的土壤、水质和粮食中可能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硒、钼、镁等或相关的营养物质,从而干扰心肌代谢,引发心肌损伤。中国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组的研究发现,病区的水和粮食中硒含量明显降低,而转移到硒含量较高的地区,克山病的发病率也较低。缺硒可能导致动物心肌病变,降低细胞免疫和机体免疫功能。适量的硒对心肌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改善机体抗感染的能力。

除了营养因素,感染也被认为是克山病的病因之一。特别是嗜心肌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发的心肌炎。但目前感染在克山病病因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克山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心肌,呈现变性、坏死和疤痕形成。心脏肉眼可见不同程度的扩张,严重者呈球形。显微镜下可见心肌变性、肌纤维坏死。电镜观察可见线粒体肿胀、变性等。

诊断克山病时,需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如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在东北、西北等大骨节病和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地区,如患者表现出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症状,应考虑可能患有慢型克山病。急型克山病需与其他急症如休克型肺炎、急性胃肠炎等鉴别。慢型克山病则需与原发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相鉴别。

克山病属于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其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相似,但具有显著的地方流行特点。鉴别时,可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背景。克山病治疗前要进行多项检查以全面了解病情。血液检查是重要的一环,对于急型和亚急型的患者,他们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能会有所增高,同时血沉也会加快。对于急型重症者,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的活力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些指标的变化多在发病后数小时上升,1~3天达到高峰,1~2周后逐渐恢复。近年来抗人心肌肌球蛋白的重链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成功,也有助于早期心肌坏死的诊断。

除此之外,心电图检查也是克山病诊断的关键。克山病可能表现出多种心电图改变,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脏肥大、心肌损害和心律失常。心肮损害可能表现为ST段上升或压低,多见于急型患者。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QT间期延长、低电压等也常见。心律失常可能表现为室性过早搏动、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传导障碍如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也可能出现。

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收缩时间间期规定以及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等也是克山病诊断的重要手段。X线检查可见心脏增大,呈肌源性扩张,搏动减弱。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慢型、亚急型克山病的心室腔增大、室壁变薄、心搏动减弱等改变。收缩时间间期规定可反映心肌收缩力减弱。而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则是一种结合心导管检查的活组织检查法,取得的心内膜心肌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有助于诊断克山病。通过这些检查方法,医生可以全面了解克山病的病情,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