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最短的关于中秋节诗(两首写中秋节的古诗词:一首前无古人,
最能代表中秋节的古诗 两首写中秋节的古诗词一首前无古人,一首后无来者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 引言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时光如惊鸿照影,一晃就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有很多习俗,比如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酒,但一定是少不了赏月的。
望月怀远,睹月思人,月亮总是能承载很多复杂而又美好的情感。
如同刘子翚在诗中所言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也或者李白的酒后抒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曾经有人问过,每年都有中秋,这些节日过来有什么意义?
之一,中秋节又名团圆节,是温暖亲情更好的方式,无论异乡漂泊的脚步走出多远,我们都有家可依。
正如杜甫在诗中所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第二,每一个节日都是对过去的,人若不回首来时路,便会失去对未来的方向。况且,月亮可寄相思,如同张泌的诗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而花好月圆,是每个心有柔情的人共同的期盼。
今天我们欣赏两首和中秋节有关的古诗词,感受一下古人的秋夕情怀。
- 中秋诗文赏析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出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因为中秋节在唐代才正式开始盛行,所以之前感怀中秋的诗文并不多,通常都是单纯对月亮的描写。
到了玄宗年间,中秋节就作为全国性的官方节日来庆祝了,所以从那开始才涌现出大量关于中秋节的诗篇,而王建这首《十五夜望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无论是从文笔还是意境上,都可谓是前无古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建在中秋之夜与好友杜元颖小聚时所作,原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并且注解为“时会琴客”,说明诗人作此诗时,友人可能抚琴相和,所以意境就更加优美了。
诗文大意为
月光抛洒在庭院的地面上,像落雪后一样明亮,树上栖息着几只鸦雀,秋露悄悄地打湿了桂花,为中秋之夜添了几分寒气;
今天晚上的人们都会仰望星空,欣赏着悬挂在穹顶的皎月,也不知道这份深深的思念,会随着月光落在谁家?
在这首诗里,诗人描写了圆月、清辉、鸦雀、秋露、桂香,以及隐藏的琴声,颇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之感,又能让人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可以跟随诗人的笔触去联想一下
明月当空,月光洒满一地,树上的鸟儿已经入眠,秋露渐渐生寒,在桂花浓郁的芬芳中,诗人铺好了笔墨纸砚,落笔成章,友人抚琴相伴,间而小酌一杯。
这样的情趣更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遐远。
可就是在如此的良夜里,遗憾的是思念的人却在远方,抬头仰望,诗人用一个疑问句慨叹,不知道今晚的万千思念,又会被谁所知。其寓意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希望月亮能代替离人传达。
而这些都是在诗文之外隐现的,心理活动很细腻,所以说这是一首极佳的诗作。
- 苏东坡笔下的秋月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苏东坡这首词,作于1076年中秋,当时他在密州任知州,序中言兼怀子由,说明并非单独写给苏辙的。
并且作词时,苏东坡已经大醉,参考词文内容,更说明他还有其它烦心事。
中秋佳节能有什么事可让自己烦心的?无非就是怀人。
犹记得,公元1075年乙卯正月二十日,同样也是一个夜晚,苏东坡梦中醒来,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那是他为悼念亡妻王弗过世整十年所作。
所以这首《水调歌头》无论是写给谁、因谁而写,其中一定有他对王弗的思念之情。
诗词大意可粗解为
像中秋这样皎洁的明月何时还能再见?我举杯问苍天,不知九霄云外的月宫,今天会是什么日子。想借着东风上去看一看,又担心楼宇太高经受不住寒气。起身轻舞,在月光下踩着自己的影子,冷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人间烟火;
月影移动,转过了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格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猜想明月该不会对人间有抱怨的,可为什么却总是在离别之际才圆呢!人生的悲欢离合本就是寻常之事,如同月亮也会有阴晴,想要兼得难上加难。
唯祝愿远方的人可以照顾好自己,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轮明月。
苏东坡这首词太过于经典,不仅可以咏月,还可慨叹离别,甚至可儿女情长遥寄相思。
其中的每一句都可堪经典,所以说后无来者并不过分。
值此中秋佳节,也借子瞻之词,祝人间团圆,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生所爱。
中秋节的诗句最有名的两句诗 两首关于中秋节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