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天游长城(北京之行:雨中攀长城)
八达岭长城下雨开放吗 北京之行雨中攀长城
文常玉田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大凡到北京旅游的中外游客,无不前去八达岭,来瞻仰它的巍峨、眺望祖国的壮丽,感受攀爬的乐趣。
2015年10月22日4点半,我和同学丰彦、风起早早起床,收拾行装,导游小郝给大家分发早餐。走出室外,黑咕隆咚,秋雨唰唰,下得很紧。5点,我们上了旅游大巴,向八达岭驶去。大约5点半,车停八达岭停车场。我下车一看,夜色黝黑,秋雨淅淅而下,天气清冷,我打一寒颤,赶紧上车,暖和一下。
六点,我们排队,等待检票。天虽下雨,可此时攀游长城的游客已近千人,紧跟队伍,依次进入了里面。走到长城脚下,我们开始登攀,手扶栏杆,目视脚下,小心登阶,生怕滑倒。深秋的清晨,天又下雨,八达岭上,寒气袭人,我虽身披雨衣,但颇觉寒意。我戴着手套,手握铁栏,有些冰凉。
越往上攀,石阶越陡,我在前头,他俩紧随身后。我们攀过三个烽火台,已经有些出气不匀,寒气全无,身上湿湿的,脸上沁出汗珠。我仨在那个烽火台上小憩,合影留念。
驻足垛台,举目远眺,长城宛如一条巨龙,云中蟠踞,前望不见头,后顾不见尾。往下俯观,云雾缭绕,人间万物,如居仙境一般。我心潮翻滚,浮想联翩。遥想两千年前,秦始皇帝为抵御外族入侵,动用全国劳力,修筑这万里长城。其工程之浩大,当时没有机械,全靠人抬肩扛,困难可想而知。可勤劳智慧的祖先,克服千难万险,愣是创造出举世无双的人间奇迹。从古到今,不仅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凄楚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不少诗人,留下歌颂长城的佳句。唐朝诗人汪遵写道“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宋陆游写道“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毛主席也在《六盘山》词里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在《沁园春。雪》里写道“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我正遐思着,同学丰彦兄叫我,打断了我的思绪。“玉田,发啥呆呢?咱们下去吧!”我说“好、好,好!”我们三个,冒着秋雨,随着人流,一阶一阶的、小心翼翼的,慢慢向下走去。
回到车上,人还不到一半儿,我闭目遐思起来“攀登长城,犹如人生。开头瞄准目标,脚踏实地,努力不懈,以至达到顶峰,享受成功的喜悦;下城宛如人的下半生,更应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眼睛向下,迈好踩实每一步,平平安安,下到终点,画上圆满句号;趾高气扬,稍不留神,一脚踩空,栽了跟头,轻者头破血流、身败名裂,重者丧了性命,殃及全家。人生,做到精彩,圆满,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思绪正漫游着,不觉车上游客到齐,导游招呼司机开车,冒雨向下一个景点驶去……。
时间老人不歇脚,不停地走着。不知不觉,现在已走过6个年头多了。现在每每想起来,依然觉得不虚此行。在有生之年,趁腿脚能动,勤出门,多看看,欣赏祖国美好河山。
#打卡美好生活##长城#
【作者简介】常玉田,赵县沙河店镇野鸡铺村人,退休教师。八十年代中后期从事#39#39赵县教育志#34和县志教育章编写工作,荣获省级奖励。多年来为河北农民报撰写稿件,近百篇文章被采用,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北京之旅登长城 来北京去哪里爬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