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怪才全书(蜀中怪才子:读书无种子,一任化飞埃)
鲁肃不如樊哙 蜀中怪才子读书无种子,一任化飞埃
蜀中怪才子读书无种子,一任化飞埃
李调元,字美堂,号雨村,生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卒于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其父李化楠,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进士。李调元从小聪明机智,又受家学熏陶,五岁入乡塾,读“四书”、《尔雅》,过目成诵。他七岁时,来客命对“蜘蛛有网难罗雀”,答曰“蚯蚓无鳞欲变龙”。李调元十九岁以后,才华横溢,擅长文章,尤工书画,受业于涪江书院,“州院试俱之一”。他文笔优美,往来京师,与诸名公巨卿唱和,所作诗文脍炙人口。兵部尚书钱香树命李调元作春蚕诗,随口即成,其中有“不梭非弹却成圆”,被认为神来之笔,广为传颂。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乡试,提学使“奇其文……拔之一”,使就读于锦江书院,与崇庆何希颜、成都张鹤林、内江姜尔常、中江孟鹭洲、汉州张云谷,以文章著于时,时称“锦江六杰”。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李调元礼闱落第,与父交游于京师,补恩科品级中书,与毕秋帆、祝芷塘、王梦楼、赵瓯北、程鱼门诸名士诗文唱和;又从陆宙冲学画,他的颖悟力强,很快掌握了技法神韵,精于水墨丹青,谐号“小李将军”。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会试诗题为“从善如登”,李调元诗中有“景行瞻泰岱,学步笑邯郸”之句,为副总裁赏识,列为之一。总裁秦蕙田说“此卷才气纵横,魁墨,非元墨也”,置为第二。他殿试中二甲十一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后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翰林院编修、文选司员外郎、广东副考官。李调元为人耿直,不畏权势。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他在吏部任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掌进等小官。其职责是,每日送百官履历升降循环簿签至宫门,交值日太监转呈皇帝。由于官卑职小,他常受太监欺压。一般新任职者,为求办事顺利,常常预先向太监馈赠财物。李调元蔑视这一陋规,不理睬太监的需索。太监怀恨在心。有一天,太监下午才出宫门接簿,还怒骂李调元迟误时刻。李调元厉声应答道“我官虽小,是朝廷委任,犯罪自有国法,你怎敢随便辱骂?”说罢,抓之欲面见皇帝。幸有大臣劝解,太监才得以下台。此后,太监再也不敢向他索取见面礼了。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李调元升迁文选司员外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因湖南巡抚公文措辞失当,他按规定不与画押。吏部尚书阿桂堂、舒赫德大发雷霆,在考察京官时,将李调元填入“浮躁”一类。乾隆帝见表册所填十九人均年迈多病,惟独李调元年富力强,就询问吏部尚书“李调元何事浮躁?”吏部大臣回复“过于逞能。”乾隆皇帝一笑置之,诏令李调元仍为吏部员外郎。是年八月,李调元升任广东学政,临行前,乾隆皇帝召见,应对中肯,皇帝再三勉励。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他任满回京复命,乾隆皇帝又在勤政殿召见,问其广东总督、巡抚以下官员事。李调元如实对答,乾隆皇帝十分满意。次日,李调元即擢任直隶通永兵备道。第二年,李调元奉旨护送一部《四库全书》去盛京(今辽宁沈阳),因途中遇雨,沾湿黄箱而获罪,被流放新疆伊犁效力;旋经袁守侗搭救,从流放途中召回,发回原籍,削职为民。李调元深感仕途坎坷,吉凶莫测,于是绝意仕进。有人劝他设法复职,他以东坡诗咏答说“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又在《小西湖看荷》一诗中写道“谁开玉镜泻天光,占断人间六月凉。长羡鸳鸯清到底,一生受用藕花香。”这些诗,表明了李调元与官场决裂、洁身自好、纵情山水的志趣。
李调元是清代蜀中一怪才,他在学术文化上的成功决非偶然。这要归结到他的家学渊源,也是他个人先天禀赋与后天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结果。
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号石亭,历任知县、府台同知等,一生力行善事,任上颇有政声,著有《万善书稿》、《石亭诗集》、《醒园录》等书。李调元受父亲影响,自幼爱好读书,涉猎范围极广,凡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无所不览。他利用在吏部任职的机会,饱读大内典籍、御库秘本,勤奋披阅、抄录,“于是内府秘藏,几乎家有其书矣”。在任职京师或奉旨外巡期间,虽不能埋头读书,但在“公余之暇,犹手不释卷”。去职回籍后,他更是以读书、写作为乐,“啸傲山水,以著述自娱”,与钱塘袁枚、阳湖赵翼、丹徒王文治诸先生齐名,人称“林下四老”。他深感学海无涯、光阴催人,“念日月之以逝,恐文献之无征……恐一旦填沟壑,咎将谁归?”他因而废寝忘食,以苦读为乐事,无一日之懈。
李调元罢官后,回到家乡四川安县宝林镇(古名叫南村坝),在其父亲李化楠修建的醒园居住期间,建楼一座,名曰“万卷楼”。书库建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其楼四周“风景擅平泉之胜,背山临水,烟霞绘辋川之图,手栽竹木渐成林。”他以赞赏的心情将万卷楼所在园林取名“醒园”,并赋诗“醒园初筑亦悠然,地狭偏能结构坚。叠石为山全种竹,穿池引水半栽莲。拈花偶笑人称佛,戴笠行吟自谓仙。曾到名山游脚倦,此生只合老丹铅。”(见《醒园杂咏》)。李调元的万卷楼实际上是一座藏书十万卷的庞大书库,时人称为“西川藏书之一家”。李调元诗“我家有楼东山北,万卷与山齐嵯峨。”藏书“分经、史、子、集四十橱,内多宋椠,抄本尤伙”。李调元每天“登楼校雠”,手不释卷。
李调元万卷楼的宝贵藏书,应是他和父亲两代人不辞辛劳、辗转购求的丰硕成果。父子两人爱书成癖,尤喜藏书,只要遇到前朝珍稀本、善本,不惜重金求购。李化楠在浙江、河北任知县、知府时,遍购古今珍贵书籍。李调元从浙江省亲返川,将父所购书籍船装航行数千里,运回老家入书库。购买珍稀、善本书籍也是李调元一生中更大的嗜好,在做官期间,“所得俸,悉以购书”。
李调元除了多年大量购买外,藏书中还有不少系其手抄版本。李调元有抄书之癖,凡家中所无之书,即借别人所藏图书抄写。他作京官时,曾如饥似渴地广抄大内藏书。其藏书中,“御库抄本,无一不备”。
自刊而藏,是李调元万卷楼藏书中的另一部分。他对刊刻前人著作极有兴趣,二十二岁时就自刻了《李太白集》,以后几乎刻书不断。他的《函海》、《续函海》、《童山诗集》、《童山文集》均有自刻本。
李调元万卷楼珍贵藏书,是文化史上的一大丰碑。不料,这一巨大的宝库于嘉庆初年尽焚于匪患。这是文化史上一重大损失。原来,嘉庆初四川白莲教起事,各地警报频传,社会混乱。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当李调元全家避乱成都时,万卷楼“忽被土贼所焚”。李调元归来后,但见平地瓦砾飞灰。他当时悲痛欲绝,“收灰烬瘗之”,并吟诗纪实“不使坟埋骨,偏教冢藏书。焚如秦政虐,庄似陆浑居。人火同宣谢,藜燃异石渠。不如竟烧我,留我待何如?云绛楼成灰,天红瓦剩坯;半生经手写,一旦遂成灰。獭祭从何检,尤杠漫逞才。读书无种子,一任化飞埃。”万卷楼被焚后,李调元“意忽忽不乐”,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十二月,李调元悲痛万分地离开了人世。
补述李调元轶事
有一天,李调元来到川东的一座山上,庙中长老素闻李调元之名,赶紧亲自前来接待。长老和尚也很好客,领着李调元山前山后、庙里庙外,看了一个尽情尽兴。并把他请入方丈室中,办了一席很丰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调元见长老和尚几次欲言又止,料定他还有事相求,就主动问他。长老和尚这才说出原委。
原来,这座寺庙中有幅画,是这位长老的师傅画的,画的是三两枝出水的荷花。当时正逢江南大才子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辞,悬腕展臂,龙飞凤舞写下几个大字“画上荷花和尚画”。当时,长老和尚刚要提问,唐伯虎就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此对的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说完甩笔而去。可多少年过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对得出下联来。
李调元听长老和尚怎么一说,兴趣陡增,马上要长老和尚把画给他看,果然画妙字绝,地道的唐伯虎真迹。他望着这个对子一寻思,才发现其中的妙处。原来,这句七字对,无论正念反读音都一样,难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调元对着画,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长老和尚说“大和尚,请借墨砚一用!”长老和尚将大号笔一支,捧到李调元面前说“请大人锦上添花!”只见李调元提笔在手,略一沉思,便紧靠唐伯虎对联之旁,写下一联“书临汉帖翰林书。”从此,这幅画就作为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挂在这个方丈室中了。
李调元之一次到成都会举,路夜投宿,店主以客房住满谢绝。李调元以“余有偏房”问之,店主对曰“从前有一秀才,投宿此店,见店内有一妙龄女,才貌双全,借斟酒之时,欲纳为妾。女云君若才敏过人,奴当从也,吾有一联,请君对之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秀才苦思冥想,整夜不眠,也未对出下联,遂气死于房中。由此阴魂不散,久久于夜内长吟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且反复吟之,直至鸡鸣。于是此房无人敢宿。”李调元曰“这有何惧,吾今夜宿之,为汝除其怨魂矣!”是夜三更,果有悲声长吟“冰冷酒……”李调元当即对曰“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从此,吟魂消失,其房照常宿客矣!故使李调元名扬川中。
李调元中举后,畅游岷江,谁知江中已有一“武举”乘舟在前。依古时规矩,文武同道,应让文者在前,可此武将,不依“旧规”,却要出一上联,若能当场对出,方可按“规矩”游江。其上联是“两艇并进,鲁肃不及樊哙。”李调元细思,此联绝矣其一,鲁肃是文人,樊哙是武夫,但讲功劳,“武”在“文”之上;其二,鲁肃、樊哙乃是“双关”,意为“橹摇得再快,也赶不上帆船迅速”。李调元被逼得十分纳闷,突听得隔岸大道上,有婚嫁之箫声管乐,他灵机一动,对出下联“八音谐奏,狄青哪有萧何!”此乃上乘绝对,含义亦有二其一,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人,但宋朝的狄将军,哪赶得上汉高祖的萧丞相之功呢!其二,“笛声”再清脆,也赶不上“箫音和谐”,,你这个武人是赶不上我这个文人的。武将闻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打拱高赞“李举人之舟,自然应游江在前矣!”
李调元中举一年后,踌躇满志,便赴京殿试。经过复考,他自恃才高,认为此次状元非他莫属。未经皇帝“对策”,他便在排灯上写出“当届状元”,打马 。恰逢江南也有一刘姓解元,未经“对策”,也自封状元,排灯打马 。二人照面,傲然“对峙”。刘问“来者何人?斗胆包天,未经君王钦点,怎能排灯 ?”李调元对曰“骑青牛,过函关,老子李!”语出李老君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得道升天的“典故”,表其出身不凡。不料对方也是一才学高手,不假思索,当即对出“斩白蛇,兴汉室,高祖刘!”语出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反秦的“典故”,这不但对成“绝联”,还以“高祖”之尊压过“老子”之辈。李调元自觉应对“吃亏”,遂不参加第二天的“对策”。所以,这次状元桂冠被江南的刘解元所摘。
三年后,李调元才得以参加殿试。李调元入得翰林后,出任杭州主考官。但因李输过刘之“应对”,所以江南才子便瞧不起四川文人,故在招待李调元的酒宴上,轻薄于他,席上出一上联相嘲“蜀西老棕,枝长叶大根基浅。”李调元举杯未尽,当即对出“江南嫩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众才子一听,个个被反嘲得面红耳赤。杭州又有一才子出一上联相嘲“夕夕多,四维罗,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此联用典暗嘲李调元乃“女流之辈”。李调元又当即对出“只只双,弓长张,张生戏红娘,男单女成双。”此下联不但亦用典故,且反嘲众才子乃“女流之辈”。使其个个面面相觑。从此不敢待慢李调元。
李调元在离开杭州时,夸下海口“江南才子,比不过四川的牧牛童子!”有一杭州秀才不信,要入川探个究竟。他在行往巴蜀途中,遇上一个四川的牧童,问之“小童,你识对否?”牧童以为是“对歌”,便点头示意。才子以半山高塔出对“铁塔巍巍,七层八面四方。”要牧童应对,牧童不知咋对,在过河分手时,便向其招了招手而去!才子后来找到李调元,细说所见,质问于他。李调元当即回答“小子,人家牧哥早与你对好了呀!”才子惊问“如何对的?”对曰“遇水摇摇,五指三长两短!”从此,江南文人再也不敢小视四川人了。
(本篇完)
名医携手蜀中怪才 历代蜀中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