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灭亡后阿斗活了多少年(被误解近两千年的蜀后主阿斗 其实是
刘禅其实不傻 被误解近两千年的蜀后主阿斗 其实是个聪明人
阿斗,是他的小名,之所以一直被人这么叫下来,而不是称他刘禅,自然里面有讥讽之意。,也源于一句众所周知的俗话“扶不起的刘阿斗“,但这句话本来就是因为人们小瞧他才流传下来的。
我们遍观三国,没有一个皇帝比他位子坐得久。除了各人身体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阿斗本身并不是昏君,也不是糊涂虫。
新知的观点是,阿斗不是一个成霸业的王者,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聪明的仁君。
想当年,先帝刘备创下基业,那时候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连年穷兵默武,造成大量的优秀军事人才的损失。而诸葛亮七出祈山,后来又有姜伯约继承诸葛遗志连年征战进行北伐。其实,蜀国基本是在强支撑。想想,就是金山银山也不禁这么造呀,况且,北伐的更大难题在于蜀道过于艰难,就像诗中所说的”难于上青天“,既便是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但那也不是今天的机械化,运输难度是非常大的。
“木牛流马”到底有多强的运输能力?虽然现在有好多人在模仿“木牛流马”,期待解开这一迷团,至今未定论,但从古代民间流出的资料图(不知真假)来看,顶天一台能供给一个士兵一年的口粮,而运输时还得跟着后勤兵,还有护送的兵士。也就是说,光这后勤保障就不比前方征战的人数少。而远征攻打人家坐窝等的魏国军队,本身在成本上就高多了。而蜀国的国土面积在三国中是最小的,人口也比别国少。这样的情况下,百折不回征战不休,精神可嘉,感动了一代一代的国人,也感动了新知本人,但实事求是的说,只要是打仗,就会劳民伤财。如果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多休养生息,加强自己防务,多多操练军马,待时机成熟了再出征,应该说胜算会大一些。诸葛亮作为一代治国能臣,也看到了这一点,每次出征无功而返之后,总是休息生息一段时间,但他太心急了,以至于下次出征仍然犯军粮供给不足,良将越来越少的毛病,尤其是后期姜维出征时,竟然是蜀国无大将的局面,作为一个理应运筹帏幄者,也不得不经常亲自上阵,每每看到这一情况,我都有些感到替他心酸。
从精神上说,诸葛亮、姜维是忠君爱国的,但他们过于急于求成了。
而阿斗就看出了这一点,他本人的意志是比较反对征战的。在诸葛亮在世时,就每每召回,多数是前线军粮不足了,虽然能打仗,饭还得吃呀。历史将责任推给奸宦黄皓,其实,这完全不是一个小宦官所能左右的,本意上阿斗就不想打。从这里看出,阿斗是一个能看得出问题的聪明人,他不是一个明君,但也不是一个昏君,而是一个小有聪明的平庸君主。
后来,邓艾兵临城下,阿斗不顾其子北地王刘谌先杀妻子后自杀的反对,仍然坚持投降,实乃无法。看看那时候,蜀国的之一梯队随刘备最初打天下的与第二梯队诸葛亮等荆州时期招纳的人才基本都已去世,而连年的征战并未给蜀留下精兵强将,而蜀汉第三梯队是蜀国本地的望族,这些人本身看当朝的君主就是外来者,所以在邓艾打至眼前时,没有几个真心出力拒敌的。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忠君爱国的,但可惜他并不是诸葛亮那样的天才,终至兵败身亡。这时的姜维正与钟会大军纠缠不下,无力分心解围。投降虽然是丢人的,避免了天府之国的生灵涂炭。
阿斗在诸葛亮在世时,对他唯命是从,保证了前期的政治清明。,他能重用诸葛亮,本身就看得出他的聪明,会用人,不管是不是先主托孤遗命,如果他真的不听诸葛亮的,以诸葛如此仁德之人,也不可能会反判他的。但可惜诸葛亮去世后,再无如此能臣,阿斗可能要受小太监的一些影响,但这也不能说他就是糊涂虫。通过三国志,你还真难以找到阿斗做出的非常昏庸无道的事情来。
在蜀国灭亡之后,司马昭试探阿斗,阿斗的一句“此间乐,不思蜀”把这个狠人的杀心终于给按下去了。不但被封为安乐县公,而且还得到了善终。
其实,在诸葛亮辅政期间,我们无法看出阿斗聪明与傻来,当诸葛亮去世后,阿斗亲掌大权,还是可以看出办事不算糊涂的。比如,因为司马把魏主赶下了台,夏侯霸气不过(因政治派系也不得不)投奔蜀汉,途中迷路,阿斗及时派人接应。阿斗见到夏侯霸后安慰他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看看,这话说得多巧妙,一是安慰了夏侯,证明其老子是英雄;二是摆消息报除了夏侯对于蜀将的愁恨。立即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安排高职位以示信任。后来的征战中,夏侯对于姜维的帮助是很大的,战场上也很卖力。
读读三国志就会知道,三国演义,的确是演义,演义的太厉害了。
新知并非夸赞阿斗,而是认为像阿斗这样种性格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占大多数,是属于大智若愚型的人,不喜欢过于争强。其实,大家并不一定是傻子,算是老实人而已。
蜀后主阿斗一生享乐 蜀后主刘阿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