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书法100幅(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记著名书画家赵普)
赵普独相凡十年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记著名书画家赵普
赵普|近照
“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唐代学者韩愈在《争臣论》中曾经这样赞誉那些学识渊博、满腹经纶而又低调内敛的人。,知易行难,做到学识渊博尚且不易,而要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能耐得住寂寞、守得几分清闲又谈何容易?在书画界,名、利的诱惑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玩花拳绣腿,或者制造一些噱头炒作自己者大有人在,而要穷其一生、筚路蓝缕,到艺术世界去探寻更是难上加难,只有那些执著前行者才有可能到达艺术世界的顶峰,著名书画家赵普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对艺术事业孜孜不倦的求道者。
执著 因为爱
2006年,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了赵普老师的专著《隶书解析与临习》,著名学者、书法家钱君匋为该书所作的序言是这样评价赵普老师书法作品的“先通金石文字,笔意再放为行草,墨弦七情至性。乍观似凡,愈看愈奇,星花水月,怒海崩山,瀑腾泉落,戟舞马驰,畅而不浮,涩而能浑。复化浓为淡,无态涵万物,得童稚味,格高韵远不可端倪,其艺神矣。”
柯文辉先生出席赵普赵普作品学术展
著名作家柯文辉也认为,赵普老师的作品“颇耐审视,书外求字,笔力浑厚,气度恢宏,拙而质实,古雅不失可亲。间架结构章法,时有突破前哲处。动静、干湿、浓淡、方圆、纵横关系多变,苍茫壮阔,篆骨楷味,溢于豪端。险处安,抑处扬,敛处张,腾挪旋舞,面目不与人雷同”。欣赏赵普的作品“当于块垒中觅得怀古幽思,历史氛围,诗语悟境,关切众生万象,自视平凡渺小的胸襟。取得开掘精神,去拓展生活、书卷、大自然之美,丰富生命之历程”。
钱君匋、柯文辉都是书画理论界一言九鼎的人物,得到他们的首肯已属不易,这种高度赞美则更加难得可贵。熟知赵普老师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他都配得上这份赞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赵普老师的艺术成就与他60多年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
受家庭影响,赵老师5岁执笔描红,继而临习颜、柳、欧等诸家法贴。在“初学分布,务求平整”上下了相当的工夫,为他以后的书艺腾飞打下了相当厚实的基础。
赵普老师20岁步入社会,从事工艺美术工作,使他潜蓄已久的艺术志趣得到充分发挥,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使他出类拔萃,工余不分的好学精神使他进步飞速!上世纪60年代之初,是赵普先生发奋学习隶书的开始。汉代《乙瑛》碑是他冲击汉隶的之一座堡垒;五载临池,使他达到纵横驰骋《乙瑛》之境界!
10年劫难来了!魔爪使他遍体鳞伤,无暇顾墨,日夜伴随他的《乙瑛》亦被踏在脚下,几被毁灭!赵先生巧妙地拯救了难逃厄运的古碑拓本,精心修葺,藏匿密处,至今健在。
但劫难难挡英雄步,赵普先生依然坚定地在临习汉碑的道路上前行。先后结识了刘炳森,王遐举先生等同道师友,虚心向每位哪怕是一般成就者学习、请教,不弃颗粒之食充盈自己。广泛临习汉碑的战役相继打响了!
1985年,赵先生调任到园林部门作环艺工作,这是他艺术人生的重要阶段,斯时他已加入了仅百人的北京书协,参加过许多重要展事,近20年临池使他的隶法初具独面,他在上下求索中深深感到学书道路之艰难,一向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他由己及彼地想到后来同道之艰辛,于是,决意为初学者献身铺路,这便是《隶书入门与提高》诞生前的赵普思绪。在一番夜以继日之后,1987年该书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付梓,洋洋3万册出版于世,成为当时书界学人的一段颇重的记忆。
“这是我的处女作”赵老师说,“这是20年来的一点成绩,主要宗旨是向初学者阐述学隶的基本 ,即临习汉碑是唯一正道,朴实地介绍了我的临碑法和具体体会”。
多么平淡,朴素的叙述!它反映了一位艺术家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高度责任心。这颗赤子之心一直在欢乐的跳动中,坚持地履行着这一承诺,在以后不久的日子里,又先后出版了《隶书学习与欣赏》、《赵普隶书治家格言》、《赵普书法集》和《隶书解析与临习》;为中央数字电视台“书画频道”拍摄了廿集《赵普写隶书》等作品;北京金盾出版社也在2001年出版了CD光盘《赵普写隶书》。
赵老师“七旬自娱”中云“岂敢为人师,只愿启后生。”而他毕业精力中大部分都在为启后学而奋斗,他早已为人之良师益友,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各方网友在“雁过留声”一栏中留下大量赞美之嘉论!相比之下,他的谦谦君子风,更得到充分的体现。
厚积薄发并创新
少习楷法,青年攻隶,兼习大小二篆,晋唐草书及宋人行草,并对北碑有广泛的课业——这便是赵老师学书的历程。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书协主席林岫老师指出“路子正,这是他(赵普老师)成功的基础。其隶书作品骨力沉稳,静穆可观,自有其独立风神。因他平素对《乙瑛》、《礼器》、《石门颂》等汉代名牌娴熟于心,故落笔染纸,点线自然厚重,避得流俗甜媚。有些生涩之笔意,反得老道纷披之态。”
林主席的评论,是大书家的中肯感言,是内行与专家的平心悟道。
林主席还指出“搞艺术的人,不管什么头衔,就两个字‘看活’!他(赵老师)写杨牧之词《水调歌头》,后边题跋非常精彩。写隶篆、颜楷写到这样功夫,着实不易!他的临书作品……如《寒食贴》神采笔致很到位,临黄庭坚《经伏波神祠》(1986作),那时的水平就高,可以算代表作。”
林岫主席的这些评论,是2006年“赵普书法研讨会”发言中谈到的,乃林老师在会议过程中阅读了《赵普书法集》之后的感悟之点滴。
《赵普书法集》发表于1999年秋,集赵老师近十年间作品之精华,作品内容涉及到真草、隶、篆等多种体势,甚至还有所谓“现代书法”的形式。从巨幅318cm×94cm的“九七归歌”(巨印为80cm×80cm)到仅一平方尺许的篆书小品“今”,从青底金字的石鼓全文并释到《三断碑》体六通景《陋室铭》;从《经伏波神词》长卷逼真,精罕之气势,到《寒食贴》飘飘欲仙之神采,臻臻件件,皆令读者震撼不已。
赵普书法,隶为更高。这是数十载耕耘之果,明眼人一目便知,何须大呼小叫!
从赵老师的数本著作中,以时间顺序排列之,便可清晰地看出赵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上我们已概读了《赵普书法集》作品之精到,而纵观至今的赵隶作品又出现了鲜明的变化,这变化可归为四点
1.平淡简净
2.朴厚高古
3.融汇多方
4.愈见精到
专访赵普老师过程中,老人阐述了这些道理
一、隶书乃中华书法上之高峰。汉隶之巅,难以超越!汉隶所表现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宏伟博大之气概,是东方艺术形态之经典,习隶之过程是民族文化气质与审美水平的修炼过程。中国书画家若未习隶,实为不小的缺失。
二、“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笔”的道家思想指挥着他行笔做字。其实做字与做人相同。
三、苏东坡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他在隶法中用篆,融行之举便是他沿着东坡翁的指点前进——将对立物统一于一体中,成与否,赵普仍在继续求索中,他希望今后多与同道交流,为弘扬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不懈努力。
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赵普隶书已经成为当今书坛的一面旗帜。著名学者薄家景评价赵普隶书“伟岸雄拔,顶天立地,气势磅礴,振人心魄”,可以说恰如其分。
不言而信 德艺双馨
赵普老师对书法艺术的挚爱近乎痴迷。他除了最为擅长的隶书之外,对篆书之金文、石鼓文,行草、楷书以及魏碑体都是驾轻就熟。偶尔兴之所至而临摹的苏东坡、李叔同等人作品也是惟妙惟肖,几乎到乱真的地步。
除了书法之外,赵普老师的山水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先生的山水师法石涛。撷取宋画锦丽严谨,秋山红叶,披雪断岭,意境深远。草书写竹,摇曳多姿,碧韵叩帘,淡雅持重。小写意之作颇得华秋岳笔墨意蕴,流研而多迁想妙得。梅尤遒辣,情在物象之外,不无寄托。
古人云工夫在诗外。一个人的艺术成就除了专业知识和基本功之外,他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品味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赵普老师除了挚爱书画事业外,对音乐、戏剧也颇在行。
赵普老师年入古稀,但 丝毫不亚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回归,举国欢庆。赵普老师立于北京亚运村19层楼寓所阳台上观赏盛况。此时全城欢声动地,彩花映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凝成诗句,脱口而出“昆仑雄峦兮唱大风,高歌云霄兮九州同,香港归来兮多峥嵘!”诗风气概直追屈骚,强烈的爱国情怀喷薄而出,抒发了国内外炎黄子孙的胸襟。这幅作品雄浑大气,爱国热情跃然纸上,是难得的精品之作。
在为人处世方面,赵普老师同样是我们的楷模他性格耿直、淳朴善良,针砭时弊毫不留情,而对朋友及晚辈,则十分平和儒雅,关怀备至。有人评论他“长怀仁德之心,朋友之义。既无流派之见,亦无传承之隔”,这是十分中肯的评价。几十年来,他无私培养和帮助过的学生数以千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赵普老师在圈子里好评如潮,可谓名至实归。
谨以这些文字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敬仰之心,衷心祝愿老人家身体健康,平安快乐!
书法家赵普最新作品 赵普书画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