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的修建,凿通了132个隧洞(红旗渠的修建,削平了1250个山头
红旗渠修建了多少年?红旗渠工程有多伟大?人工平整1250个太行山头,钻211个隧道。
你知道1974年,中国在联合国面向世界放映的之一部影片是什么吗?是长江大桥的建设、还是红军的奋战事迹?虽然它们都足够伟大,但正确答案却是 《红旗渠》 纪录片——正是它在国际面前展现了最纯粹的中国精神,打开了世界对中华民族的认知眼界。
50年前,30多万林县人民抱着“重构山河”的势头,削平了1250座山头,在山体上凿通隧道211个,跨越从低到高的落差,“逆天”而上,修建成了红旗渠这条“人工天河”。
1974年, 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
这红旗渠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究竟是怎样的修建起来的?令所有人刮目相看的它,又记录了怎样的一段岁月?
00-1010林县是河南省林州市的一个县城,曾经以极度干旱而闻名。翻阅林州县志,发现从1436年到1949年,林州出现过100多次大型自然灾害,土地绝收30多次,因为干旱导致的饥荒,历史上更是五次出现了“人相食”的惨态。
洪渠纪念馆历史展板
这些干旱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林州属于河南省林州盆地,与河北、山西接壤,西侧是巍峨的太行山,北侧是流淌的漳河。这条发源于陕西省的漳河分为三大支流青漳河、但其中的浊漳河虽然屡次改道,但都偏偏对林州盆地“三过门而不入”。.张卓河和漳河
林州盆地的盆底也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雨季不能很好的蓄水。更糟糕的是,当地地质多为石灰岩,与普通砂岩不同。易溶于水,是一种反而会“吸水”的地层。,林州地层几乎没有不透水地层,地下水也无处可觅。
石灰石
曾几何时,临县人民面临着这样的生存问题,所以从未想过自救。当时,他们只有两条路可走修水利,或者逃。.
,逃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当时没有火车和高铁,只有少数条件允许的人可以去山西躲避饥荒。就算别人挑着担子逃跑,也没带够干粮走出林州的饥饿圈,只好一路乞讨前行。翻越太行山意味着要踏过许多无人居住的地区,有的人在逃生途中饿死了。临县剩下的大部分人,依然带着“落叶归根”的心情坚守在家乡。
红渠纪念馆拍摄早年大旱。
1956年前后,林县自发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在林州盆地西南修建了水库,并开凿了英雄渠与林州相连,水塘、深井等水利设施也相继建成。,1959年的另一场大旱导致水库彻底干涸,林州人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里最需要的不是不稳定的雨水和地下水,而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
河在哪里?北方的漳河就是!的张卓河是一条水量丰富的大河。如果能引入林州,可以解决林州至少20年的干旱问题。问题又来了。当张卓河由高到低流到林州最近的地方时,水面已经低于盆地的标高。从低到高是不现实的。,有必要在张卓河上游取一个高于流域的点,这样水就可以沿重力流入林州。
" />这个引水点经过反复的推敲,最终选定了山西省海拔高464.75米的侯壁。红旗渠的修建从此开始了。
“引漳入林”
从侯壁修建一条“人工河”到林州盆地,需要跨越两地14多米的落差,之间相隔着的则是曲折险峻的太行山。考虑到山体稳定和河道的流速问题,从太行山挖一条直线隧道直通林州无疑是不现实的,这条干渠必须有着连续的坡度,且每8公里之间的落差不得超过1米。于是,经过规划,定下了一条在太行山上盘旋70多公里的总干渠。
当时正处于国家的“三年困难时期”,有的人认为,这样大型的工程不可能得到国家支援,也不可能建得起来。,乡亲们没水喝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林州人民决定靠自己的双手,自己上。
1960年2月,三万多个普通林县农民走进了太行山,他们夫妻并肩、父子同行,没有专业的技术,有的只是一颗渴望水、渴望活下来的心。
林州人民“出征”
没有建设资金,就在县里筹集,乡亲们都倾全力帮忙;没有精准的测量设备,就用木板、线和水盆自己造个“水鸭子”,量出来竟然也分毫不差;没有水泥铺河道,就自己烧;没有 在山上开洞,就研究自制 的“土 ”。
根据历史记载,林县人自己 的5170吨水泥,达到了总量的77.1%;自己制造的1215吨 ,达到了总量的44.3%,烧制的14.5万吨石灰更是完全自制。
就算解决了材料问题,也还要面对后勤力量不足的难题。当时正值灾荒,干活的肉躯又必须要能量支撑,于是许多没有能力参加建设的乡民主动把自己家本来就少的粮食省下来,送给建设团队当口粮,自己喝米汤、吃野菜充饥。
建设团队要面临的问题更是险上加难,因为在规划的路线中,不少修建都需要吊在太行山的垂直绝壁上人工敲凿,时刻需要面对从上方砸下来的落石。于是,有志青年站出来自发成立了排险队,在施工队到达之前,将山崖上松动的山石除去。过程中牙被打掉了,当场拔掉还能继续;头被砸晕了,歇一会儿起来手还能动,正是他们舍命把修建的伤亡降低到了最小。
其中最为艰险,也最为传奇的工程名叫青年洞,它是红旗渠的咽喉要道,洞口在金鸡岭下狼牙山的绝壁上,不仅地势垂直,而且构成地质全是石英砂岩,用地质锤砸上去甚至能敲出火星,坚硬无比,但一旦凿通,红旗渠就能向前推进600米左右的进程。
修到这里的时候,由于资金不足,反对的声音变大,在几乎快要放弃修建的时刻,横水公社的300多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悄悄开始了开凿工程。最开始,他们每天只能在石英砂岩上挖出不到半米,但后来这群青年人发挥巧思,发明了“主攻三角炮”的 ,开凿速度从每天0.3米提升到了2米,历经1年零5个月,终于在峭壁上凿通了长616米,宽6.2米,纵坡度达 1/1500的青年洞,红旗渠的建设至此取得阶段性胜利。
开凿青年洞的“铁姑娘”
到了1969年8月,红旗渠的所有干渠、支渠全部配套工程都完工。50万个林县人民中,前后有30多万走进了太行山修建红旗渠,共有81位民工为此牺牲,其中有61岁的老人,也有17岁的少年人。至此,漳河终于化身“救命河”,穿过太行山,源源不断流往林县。56.7万人口、3.7万头牲畜和54万亩耕地彻底告别了干旱的历史。
红旗渠落成之后,灌溉的粮食亩产由修建前的100公斤增加到了1991年的476.3公斤,至今还在正常使用, 50多年来,已经累计引水超过了12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600多万亩,是林州人当之无愧的生命之河。
不仅如此,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许多工人还因为这个成就,得以走出太行山务工,那10万匠人以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红旗渠“精神走遍了全国,甚至世界,他们所过之处,都被一面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点缀了。
红旗渠记录的是怎样一段岁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了,它记录的是中国最艰难的一段岁月,也是年轻的中国一段迎难而上、万众一心的磅礴历史。
红旗渠开凿在太行山哪 红旗渠的修建凿通了多少个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