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两翼(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知识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学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近日,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要求把科普工作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提高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把科普工作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文化建设中。 从而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是指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 的活动。科普的原始现象自古就有,包括经验知识传播(如火)、专门技术知识交流(如冶炼)和理论科学知识普及(如天文、几何、力学)三种形式。科普活动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历史现象,通常指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的科学普及。
科学是之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这种以知识形式存在的潜在生产力,只有通过科学普及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科学普及通过改造生产工具、技术等事物的要素,将科技创新产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 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养,使劳动者掌握科技知识,拥有劳动技能,即通过人为因素转化为生产力。所以,如果没有17世纪的科学革命,没有18世纪牛顿力学和物理学的普及,就没有18世纪的技术革命,就没有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动力革命成果的推广和传播。先进的生产力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19世纪资本主义的经济大繁荣就不可能实现。如果没有19世纪卡诺和焦耳的热力学和内燃机理论,没有20世纪初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普及,根本不会出现汽车、航空、造船技术和今天的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同样,如果没有20世纪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物理变革,以及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广泛传播,电子技术也很难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今天,已经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信息技术产品来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科学普及和技术创新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科技的发展有积累,也有传承。从科学中一些新概念的提出到革命性理论的诞生,都是基于前人积累的知识,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传承离不开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科技创新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科学普及将新知识新思想转化为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通俗知识和大众文化,不断促进人类知识的传承、积累和交流。通过科普,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和培养一些科学突破和新的增长点,科普中的科学幻想往往成为科学发明的前奏。历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表明,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就像高原和高峰的关系。只有在高原上种下沃土,山峰才能变得更加壮丽。只有科学普及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文明之花才能绽放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和活跃。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手段的突破导致了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各种学科得到了深入的交叉、融合和广泛的扩散。,现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和技术老化是普遍现象,人类过去30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在这种情况下,广泛的科技知识成为攀登科学高峰的必要基础。科普不仅需要成为群众中唤醒思想、增长知识的“启蒙科学”,还需要成为科技专家中沟通信息、促进发展的“边缘科学”和“交叉科学”。科普不仅需要大众的一般科普,更需要科技工作者的深入科普。现代科普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客观全面地为科学工作者提供当前科学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介绍各学科的新成果和新的研究 ,为科学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思想武器。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家如果不注意及时通过科普吸收新的科学营养,几年后就可能被困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信息茧房”里。
科普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科学普及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和战略性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我们改变“重科学创新轻科普”的局面,提高对科学普及和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的基本认识,加快和完善二者的制度安排,全面提高科学普及的有效供给水平。
科普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如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未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劳动者的素质。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生命科学、人工智能、Ad Astra、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科技浪潮不断刷新着人类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维度。科技突破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的科学素质需要及时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根据第11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突出,科学素质培养普遍存在强调“死”的知识宣传、忽视“活”的思维 等问题。科学普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普质量,对于有效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
科学普及培养科学兴趣。一方面,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都是通过接受科普开始他们的科学生涯的;另一方面,当一个个体成长为科学家、技术专家的时候,他仍然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继续从科普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创新。中国科普教育民族品牌3354由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天地协同互动开展的“天宫课堂”播下了种子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科学知识的生产者队伍日益庞大,科技文献数量持续海量增加,科学知识的及时高效传播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应用。不管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还是对社会公众而言,仅仅依靠国民教育体系传授知识,一些内容可能滞后于科学前沿。相比之下,科学普及手段灵活多样,受众更为机动全面,能够及时动态地传播新知识、新 、新理念。,高质量的科学普及是有效应对 谣言或虚假信息、消除 反科学和伪科普流传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中,人一生只有大约10%—20%的知识是从学校获得,更大量的知识是在走上社会后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科学普及正是人们离开学校、投身于社会后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除了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普及很重要的功能是科学 的传播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普及要做的不仅仅是让公众知道一些科学事实,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公众知道科学是需要不断发现、探究、证实的过程。通过科学普及,倡导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思想,弘扬求真务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人才,从而推动科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科学创新与科学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