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河南城市内涝:根源在哪?如何应对?有何误区?(郑州为什么会被
郑州为什么被淹?关于河南城市内涝的三个问题
河南近日遭遇极端强降雨,已造成河南多处道路、地铁被淹,人员被困。据不完全统计,16日以来,此轮强降雨已造成25人死亡,7人失踪。(以前报道过)21日下午,Yangguang.com记者就外界最关心的三个问题采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市政院副院长、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市政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卢洪亮。
01
河南内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此,卢洪亮表示,郑州这次严重的内涝,更多的是受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影响。
卢洪亮解释说,一个小时降下了去年三分之一的降雨量,达到了千年一遇的水平。“我们对降雨强度的理解是百年一遇的水平,城市排水工程建设的标准是十年一遇的规模。或者说依靠工程措施或者提高工程建设标准来抵御这样的强降雨风险不可能不合适。”他认为,了解这次强降雨造成的灾害和危害,可能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里讨论。
卢洪亮说,以前的规划很少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和可能性,以后应该更加注意,比如城市绿色廊道和湿地的保存和恢复。就郑州而言,黄河是市内悬河,向外排水要经过淮河。地势平坦低洼,排水相对困难。更应注意雨洪蓄泄空间的预留。
针对近年来城市高强度、高密度发展的特点,他建议适当进行低密度发展,尽量拉长城市形态。
“因为水往下流,所以我们需要给河流和雨水留出空间。,在保护性设施建设中应考虑重复建设和先进建设,如荷兰近20年来开展的‘退田还河’工程、马士朗大坝以及日本和中国部分地区开展的深水储排水系统等,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卢洪亮说。
02
应对暴雨的更佳方案是什么?
郑州作为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建设已近5年。这场暴雨让很多人对“海绵城市”提出了批评。卢洪亮表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不能否认“海绵城市”的作用,但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海绵城市”的设计也有蓄水标准。“就像一块小海绵,倒一碗水就能把它吸进去,但如果一次倒一桶水,可能就是另一种效果了。”
面对暴雨,如何标本兼治?
卢洪亮告诉记者,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要修改。近三十年来,降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影响更加明显。同样,新一线城市和其他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应考虑适当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预防标准,规划适当的冗余,保证建设的冗余性和灵活性。
,卢洪亮提到,经常提到的韧性城市和“海绵城市”的建设也要有更精细化的布局。比如,在提高控制和抵御洪水的能力上,要做的就是尽量把洪水控制在城市之外。“通过河湖湿地、蓄泄空间的控制、预留和建设,提高抗、减、蓄暴雨能力。”卢洪亮说,像这次河南的情况,郑州等一些新一线城市都面临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增长,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思维。
除了大规模防洪,提高县域承载力也是关键。卢洪亮解释说,这个降雨中心不在郑州市中心,分散的小县城可能因为密度低而被忽略了,设施比较低矮脆弱,应急响应cap
另一方面,由于规划得当,新城区在灾害来临时受到的影响较小。比如这次郑东新区和天津中新生态城遭遇台风过境。要适度提高新城新区建设标准,推进低影响发展,包括提高城市建设标高、排水通道预留标准和排水管网容量。
03
城市内涝更大的误区是什么?
在接受采访时,卢洪亮反复强调,在城市排水系统和生命线工程的规划建设中,要进行适当的冗余。相应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保证。新城区要重视,老城区也需要关注。“现在普遍存在‘新城高标准,老城低标准’的问题,需要逐步把欠账补上。”他说。
m/pgc-image/SdqTTed7xW4ZLb~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82984049x-signature=xwAlzqGEdcNX0NqnKKTo62%2FAyx4%3D" />,缓解城市内涝,需要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是 职责和职能上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现在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必须要面对城市内涝问题。从源头上重视,给雨水留有空间,包括科学编制相关规划、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汛前安全检查、应急保障能力等建设。”他认为,这些都应该要纳入 考核,包括地上地下的一体规划、建设的思想,地方 需要纠正长期以来“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误区。
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忽视,但却能起到关键作用。“提高城市的灾害应急响应和恢复能力。”吕红亮举例称,这次河南的情况,尤其郑州,五天前就判断可能有极端强降雨,应当可以提前布置措施,包括临时居家办公、减少会议、应急防护装备和人员提前到位等。
对于地铁被淹,是否可以提前通知,理论上可以做到多争取至少10分钟的准备时间,而不是洪水快到车头才发现。
这也是城市内涝治理当中更大的盲区之一。
他建议,未来,当城市在洪涝中受灾时,要通过有效的保险手段、社区共治等方式快速恢复城市部分能力。
来源 央广网
为治理城市内涝,河南出台专门方案!未来将完成这些任务 河南城市内涝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