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形成和发展(中路梆子的由来)

生活常识 2023-05-15 19:41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茄与笳怎么区别 谈谈中路梆子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中路梆子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王易风

山乡庙会流水板整天不息

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

这副来自晋西的戏台对联,真实地描绘了旧时中路梆于在晋西、晋中广大农衬的兴盛状况,中路梆子,亦称山西梆子,筒称晋剧。它形成于晋中一带,是山西主要剧种之一。它与蒲剧、北路梆子虽属一个派系,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路梆子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关于中路梆子的起源,老艺人有种种传说:一说是,蒲州梆子向北发展,为了适应中、北两路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逐渐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乃至河北梆子。另一说是,中路、北路实为一个剧种,至今仍能相互转班演唱。后因各自向地方化发展形成为中、北两路梆子。音乐唱腔,各具特色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是在晋中祁太秧歌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蒲剧等梆子腔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的。以上诸说,都有一定道理。至于何说准确,尚待进一步研究对于中路椰子的形成过程,书本上记载很少。在《柳崖外编》第五卷中,有徐昆所写《青主先生》一文,内云“余在阳城,得先生寿毛首卷一轴,仙品也。开首一书札云:老人家甚是不待动,书是两三行,眵如胶矣。倒是那里有唱三倒腔的,和村老汉都坐在板凳上,听什么《飞龙闹勾栏》,消遗时光,倒还使得。姚大哥说:十九日请看唱,割肉二斤,烧酒煮茄,尽是受用,不知真个请不请?若到跟前无动静,便过红土沟吃两碗大锅粥也好。””徐昆是清乾隆时平阳人。得先生寿毛首卷书札中所云三倒腔,虽不能肯定是中路梆子中的“三倒腔”,但可以说明,清初在太原郊区红土沟附近,有此唱腔,恐非外地流来班社的唱腔。是否中路梆子前身之一种腔调,待继续考察。

清代刘廷那《长留集》中的一首诗中云:“孤笛横吹南部曲,悲笳频咽并州腔。”刘廷玑是清康熙时人诗中所说的并腔”与《柳崖外编》中所说的“三倒腔”连起来看,可以说明清初太原一带民间确有一种本地唱腔。清徐县孟封公社尧城大队奶奶庙戏台上,以“留言”的形式,记载下一些戏由班社到此演出日期。例如:“咸丰元年四月东升班到此一乐。提笔人郝三付。”“大清咸丰元年四月十一日立,荣顿班。”“同治十二年,四月初八、初九、初十日,祁邑上聚梨园到此一乐。”东升班与荣顺班尚不知是哪个县的班社。祁县上、下聚梨园,乃晋中驰名的中路梆子“字号班”,它在同治年间,远涉百余里到清徐乡村演出,可以说明当时中路梆子已进入飞跃发展时期。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除吸收兄弟剧种的可用部分外,为了适应当地人民的艺术欣赏要求,即从地方秧歌、说唱艺术中,收了大量的营养,突出了地方特色。现在流行在晋中一带的《张公子回家》、《算账》、《割田》等秧歌节目,其中一些腔的旋律与中路梆子相近。汾阳、孝义介休等地的干板秧歌唱曲调和过街唱的四六句秧歌,其下句和中路梆子“二性”的下句唱法十分近似。

晋中一带秧敬的音乐大部分是微调式的,一般都用G 调演唱,这与中路梆子相同。中路梆子中有一种打击乐鼓点,叫“勾锤子”,即“皮且皮且光”,与晋中祁太秧歌打击乐鼓点相同。铰子、铙钹、马锣的调门音响及演奏 也基本相同。汾阳、孝义、介休的干板秧歌在广场演唱时,男角各执两条花棒,一边相互击打,一边作出各种舞蹈姿势,花棒的击打,是舞曲的节奏,亦是歌唱的节拍,类似中路梆子中的梆子。,晋中“莲花落”的唱法,亦与中路梆子有相近之处。这说明中路梆子与当地其它民间艺术有着相当密切的血缘关系。

中路梆子的由来 梆子的来历简介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