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者必读圣贤之书(读圣贤书学圣人之慧)
抽刀断水水更流体现的哲学道理 读圣贤书,明圣人道,行德行事
“进可治世兴邦,退可顿悟人生。”
“哲学家从中洞悉天道,军事家从中参透兵机,政治家从中安邦定国,大志者从中建功垂名,淡泊者从中养身延年。”
――节选自《中国智慧全书·道德经》
读圣贤书,明圣人道,行德行事
――读老子《道德经》有感
老子,道家学派开拓者。字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相传,东周末年,老子归隐,途经函谷关时,遇守关长官尹喜问道,老子遂留下五千字左右的《道德经》,然后出关云游。
《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上册前37章为道经,第38章以后为德经。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孕育万物,生生不息。道玄奥缥缈,深不可知,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又有自身的变化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能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所谓“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治理国家,应顺应天道自行,守朴归真,以民为本,“去甚,去奢,去泰”,使百姓民生活富足安宁,民风自然就淳厚。
处事之道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看来,更高德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性至柔,有宽广的胸襟,谦逊的美德,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水性至顺,安静绕开繁华,顺着低洼、河谷缓缓前行,滋润山川万物,绝不在地势险峻,或壮观的地方驻足停留。水造福万物,却“为而不恃”。所以,人应该有水一样宽阔无边的心胸,清湛悠然像水一样谦卑处下,“处恶不争”像水一要柔顺自然,重诺守信。
“江海之所能为百谷王者,其善下。”做人低调,“曲则全,枉则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腊梅孤傲,不畏严寒,任冰霜肆虐而悄然争艳,但因其坚挺,所以其花瓣易脱落。柳枝温顺,随风飘拂,姿态妩媚,获得了“杨柳依依”的美名。待人处事,不要过于清高、孤傲,应保持低调、谦和,因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水至柔,却能“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石头没有缝隙可以侵袭,但水凭借不断的滴溅,最终能穿透石头面对锋利的刀刃,水丝毫不畏惧,“抽刀断水水更流”。在天为雨雪云雾,在地则成江河湖海。遇热成汽,逢冷结冰,见风起浪,居高成湍,千变万化。人有水的品格,就免去了纷争烦忧,过得逍遥自在,轻松愉悦。
知足常乐
不要把名利、财富看得太重,“少私寡欲”,恬淡为上。人生更大的财富不是家财万贯,拥有宝马香车,修身是一切的根本,它比优越的物质享受更重要。
“自知者明,知足者富”,亭台楼阁,荣华美景,身居其中怡然自乐。敝宇陋室,短褐粗食,能遮风挡雨,躯寒果腹,身处其间安居泰然。摒除私心杂念,抛弃不实际的幻想,敛欲守静,知足者常乐。贪欲是一切灾难的祸根,振翼而飞的大雁,不可能永远翱翔于蓝天,最终都要回归巢穴栖息。美味佳肴可以利口,未必有利于身体康健。水满则溢,弓满弦折,没有谁能永久保持财富和名利的拥有。清朝和绅,富可敌国,权倾朝野,也落得了被抄家的下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追求享受要适可而止,不能无限制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人最重要在修身,超然面对安逸的环境,而不沉溺其中,才能生活得自由快乐。“致虚极,守静笃”,面对名利财富的纷纷扰扰,只需以虚含静,便能达到物我两忘境界。
宠辱不惊
在芸芸众生奔走的名利场中,人们不可能摆脱荣辱得失的影响。得到别人的恭维和赞许,心中充满得意受到别人的冷眼和轻视,则表现不安惊恐。人不能远离俗世,因物而喜,因己而悲,这是人之常态。但我们不能成为荣辱得失的奴隶,总念念不忘对自身利益,并为蝇头微利患得患失。荣耀只是一时的虚名,事过境迁便是过眼云烟,没有必要把荣辱得失看得那么重,名利、地位、财富都是身外之物。老子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看淡荣辱得失,超然自守,收敛自己的欲望,不被欲念所羁绊,豁达处世,使心灵净化回归淳静。效法先贤“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天下为先,不计个人得失,谦居人后,实现“长生”,从而体现人生价值,获得人生幸福。
#读书##重庆头条#
(图片 致谢原作者!)
读圣贤书学圣人之慧 读圣贤书品人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