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保健食品为什么不吸收(保健食品避坑小知识快快get起来)
挨饿荒野罗马尼亚人参位置 没吃过养生保健食品的年轻人真不多了
绿色细腻的粉末,
感觉像抹茶的平替,
但只替了颜色。
闻起来有一股草木之气,
热水冲开,
隐约闻到草木腐烂变质散发的气味,
这个在网友看来“大概喜羊羊会喜欢”的饮料,
就是大麦若叶青汁。
难以下咽的东西,
却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保命神汁”。
你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习以为常。
这届年轻人的食品箱里,
不仅有青汁,
还有酵素、代餐粉、
人参水、晚安水、解酒糖……
各种新奇、原生的
养生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
在逐渐占据高甜高脂食物的位置。
喝了葡萄籽口服液还要吃葡萄籽药粒,
一天服用近十种、十几种养生保健食品,
人们可以一天不吃饭,
但不能不补充这些东西。
“年轻人,不要嫌命长”
它对准的是年轻人对身体健康的焦虑。
如果你还觉得养生是中老年人的事,
那就真的落伍了。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
年轻人在学习、工作、家庭之间辗转奔波,
加班熬夜成为家常便饭,
不良的生活方式使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从接棒“失眠之一大人群”到不敢看体检报告,
从颜值焦虑到身材焦虑,
年轻人在这些食品药品里,
苦苦寻找改善记忆、睡眠、肠胃功能的新方式。
不仅对抗疲劳,也要与时间赛跑,
衰老是不可逆的过程,
当年轻人意识到身体走下坡路的时候,
也希望通过各种养生保健品的干预,刹刹车、减减速。
身体每况愈下的现实情况敲响警钟,
“治未病”的传统养生观念让人提前行动,
叠加商家宣传的神奇功效,
还有 社交追风,
养生保健类物品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针对年轻人的营销,
已不是“换鸡蛋、认爹妈”的老套路
年轻人与老年人养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就是既关心健康,
也不想太早就过上“苦行僧”式的生活。
于是,便有了“朋克养生”。
“啤酒加枸杞,可乐加党参”
“吃火锅怕上火,吃冰淇淋降温”。
年轻人“一边作死,一边自救”。
商家敏捷地捕捉到这一变化,
在营销中精准戳中年轻人的诉求。
想吃大鱼大肉,不想吃青菜,
一瓶大麦若叶青汁饮料
就可以“鱼和熊掌兼得”,
它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
是对肉食生活的很好补充;
想熬夜追剧、看球,又怕身体会慢慢垮掉,
来一瓶人参水,
一整根人参泡在水里带来的冲击力,
足够让你相信,有了它,熬再深的夜,也能立马恢复元气;
想减肥,又不能吃苦,
那就吃甜,
来点酵素果冻、酵素软糖,
让你不费力气“躺瘦”……
商家迎合、强化、再造着“朋克养生”。
,为博得年轻人的欢心,
他们在产品上更强调颜值、口感,更有创意,
比如,在咖啡里加入滋补的阿胶;
在包装上增加流行影视、动漫元素,
更具个性化和辨识度;
在宣传上,更聪明地跟年轻人对话、
增加社交属性。
比如,
代餐奶昔品牌在微信朋友圈上投放的广告
成为大家的留言板,
其引起的讨论,强刷了存在感。
看着老年人囤保健品的新闻,
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离自己很遥远,
却不知,
这类东西的营销早就走出了“换鸡蛋、认爹妈”的老套路,
比起老人,
自己没准已经花了更多的钱。
“药不死,也不减肥治病”
产品不够硬的时候,
营销就会成为重头戏。
商家在营销上的高投入,
也反映出这类东西本身在质量和效果上的争议。
科学早已打破一些神奇光环。
以大麦若叶青汁的减肥效果来说,
不是想象中的“绿色风暴”一来,
就把油脂给刮走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贾凯介绍,
应该把它归为高膳食纤维饮料,
这种饮料进入肠道以后,
确实可以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
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再吸收,
对血脂的代谢是有帮助的,
但它不是简单把肠道的油刮出体外,
而是抑制食物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来减少或者延缓热能的摄入。
一整根人参饮料,
也有人参品质、冷泡效果等方面的质疑,
代餐粉提供的饱腹感微乎其微,
挨饿后还可能引起报复性饮食,
长期大量服用保健品,
会造成肝损伤……
功能显然被夸张了,
但也不是凭空捏造,
这类东西确实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
真真假假,
正是迷惑性大的原因。
何况一些人吃了,
也确实有实际效果,
就是不明显,
它至少还有健康养生的心理抚慰作用。
这类东西的特点就是,
不见得有多好,
但也没多大害处。
正如网友评价青汁
“就像去草坪吃了几口草,
药不死,也不减肥治病。”
注重调养身体的年轻人,
既努力改善饮食结构、生活节奏,
也不压抑本性,
与自己的爱好口味和解,
寻找各种各样的辅助。
也希望认真养生的各位,
对各种野生的食物和 多些了解,
不当冤大头,不缴智商税。
啥玩意吃多了都上头,
还是均衡、平衡一些为好。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雨辰
保健食品避坑小知识快快get起来 一分钟教你读懂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