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芳华总结(芳华电影冯小刚的初心)
石光荣儿子偷开车是哪一集 《芳华》,冯小刚,野心与初心
90年前后的一个夏天,冯小刚在朋友家的房子里借住了一个月,日夜伏案赶手头的一部电视剧剧本,那一整个月他都没有下楼,饿了就自己下挂面拌酱油。
写道动情处,钢笔里的残墨却堵住了笔管,他使劲甩几下笔头,肩胛骨上下甩动的间隙里,他偶然会畅想一下成功之后的日子,但,不敢多想……
1984年的元旦刚过, 战友京剧团的政委找来团里26岁的美术设计冯小刚,提出希望他主动转业。
这种谈话行话叫“突然袭击”,不给你心理准备,以期当场拿下。
年轻的冯小刚果然没有讨价还价,当即便答应了,甚至谈话的第二天,他就打了两纵三横的军用背包,哼着《送别》离开了生活了7年的军区大院。
后来他才知道,当年被谈话的其他人,有的甚至到2000年还待在大院里没走。
今天回过头看,小刚的反应是一种面临重大变化时的应激过度。他是自尊心很强的人,好基友刘震云说,初见小刚的之一眼,“他走起路来昂首阔步”。
冯小刚是不舍的,他曾说起当兵的那几年,每个周末从八大处的军营坐347路公交回家,见到孕妇、老人给人家让座,对方一准说,“谢谢 ”,他感觉自己的脸上特有光。
电影《芳华》里刘峰被下放离开文工团的那个镜头,冯小刚坐在监视器前哭红了眼,主演黄轩觉得,那一幕就是当年的冯小刚。
小刚在监视器里看见了30年前身不由己的自己
他后来才知道,自己的转业另有原委。
冯小刚当时相中了文工团里的一个姑娘,但对方的父亲是一位老同志,老同志不知怎么地发现了“敌情”,且当时的草民小刚入不了他的法眼,于是拉响了“警报”。
老同志办了两件事,一是动用家法打折了蚊帐杆子,二是动用关系,才有了开头的那出谈话。
,小刚悲愤离去时并没有等来电影中“何小萍”的那一句“明天我去送你”。
女孩后来跟他交了底她的意中人原是一位在民航工作的英俊小生,小刚只是她用来声东击西的挡箭牌…… 勉强我们也算这是备胎的一种吧。
冯小刚对那一年的青春散场是有执念的。《芳华》电影里灯罩上蒙着纱巾听邓丽君、凤飞飞,女生洗完澡耷拉着湿漉漉地头发空堂单穿一件的确凉军装的画面,都是冯小刚荷尔蒙丰沛期的亲身经历。
影影绰绰,似是而非。
三十多年后,冯小刚用这些年忍辱负重换来了的资本信任,任性了一把,他用七千万在海口观澜湖复原了一座文工团营区。
油亮的领袖的画像、招展的红竖旗,女孩们的白大腿、从澡堂出来时那弥漫到整个影院的香气,都是按他心里的底片1比1还原了的。
说实话,冯小刚的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像《芳华》这样触动到我了。
志存高远的《唐山》、《一九四二》、《潘金莲》都没办到。上一回,还是《非诚忽扰》里那个邬桑在北海道公路旁唱了一曲断肠人在天涯的《知床旅情》。
他说自己妥协得比较多,“(一部电影)党政军警特,工农兵学商,全得满意…… ”
但人不能只忠于野心,也要抽空忠于一回初心。
我是在《芳华》里林丁丁去的那个国家看的电影,在那里,这部片子叫《YOUTH》。
散场的时候,正好有对中西搭配的情侣走在我跟前,老外男票问女孩儿,“how do you feel?”,女孩说,“……not very happy”,随后两人到露天的地方,女孩倚在木电线杆上点了一支烟。
那是周六的下午,满满堂堂坐了一影院的中国人,片子里每一次红歌响起,挨着我座的一对山东口音老夫妇就禁不住地长吁短叹。
那是曾经融化过他们芬芳年华的旋律,那个荒诞与“神圣”水 融的年代,不会再有了。
《芳华》在国内试映时的观众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文工团的政委一溜小跑赶到排练厅,眉头锁紧吼停了所有人——毛去世了。
“巨星陨落”这个词,今天有时会被用在一些故去的外国娱乐明星身上,但只有经历过1976年周、朱、 继离世的中国人,大概才真正能体会人们心里的那种“陨落”感。
1976年,《芳华》的编剧严歌苓正在 某文工团服役,1979年,她作为随军记者去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采访,她正是影片中萧穗子的原型。
补充一句,泳池边的海绵其实是萧穗子的,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严歌苓,中国女作家之一美
严歌苓曾说过,他们这代人身上对宏大叙事的兴趣,与亲身经历那些“大”历史时刻是分不开的。
冯小刚本身是退伍军人,而他这些年最主要的合作伙伴郑晓龙、王朔、韩三平、王中军也都是军队大院的子弟。
他转型之后,几乎就没离开过“大”题材。严歌苓的话也许能解释冯对这一类题材近乎赤忱的喜爱。
冯小刚的自传中提到,84年转业去新单位报到的前一晚,他穿着军装给母亲敬了一个军礼,然后摘掉了领章和帽子上的五角星,在镜子前抽了一宿烟。
18年后,他在电视里看到《 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离休后被摘掉领章帽徽的那一幕,冯小刚说自己也潸然泪下。
拍《一声叹息》的时候,后来也成为名导的摄影张黎跟冯小刚说,“你和王朔不一样,王朔对真善美的调侃是发自肺腑的,你不过是出于自我保护,骨子里你是古典主义浪漫情怀。”
刘震云也说冯小刚,“易激动,也易感动。”
我查了一下冯的生日,三月十八,双鱼男。
冯小刚与王朔
冯小刚的家庭条件一般,这个待会儿我会写到。家里呢原本只想他找份铁饭碗,谁知道铁饭碗可装不下冯的心气。
1986年夏天,北京电视台的导演郑晓龙把作家王朔介绍给了在郑手下做美工的冯小刚。
冯当时住在长安街木樨地三里河,靠近地铁交通方便,于是三人便到冯家小聚,冯给做了两道菜酱猪蹄和椒麻鸡丝。
与王朔的初见,冯后来回忆说,“你们现在见他什么样,那时他就什么样,一切姿色基本健在。”
对于王迷而言,冯王的交往似乎一直有着冯“贴着上”的嫌疑,小道消息说,冯小刚当年赴王朔的饭局一直居末席。
对于此事登峰造极的回忆来自王朔的发小、同在总参军事训练部大院长大的导演叶京。
叶京就是《甲方乙方》里头那个把村里的鸡都吃光了的尤老板,他的另一大贡献就是给《甲方乙方》找来了59式战车。
图左就是叶京
2006年,叶京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头,有个爱哭鼻子的丑角叫“冯裤子”,演员选得甭提多像冯小刚了。
叶京也在当年的采访里爆出了冯王二人交往的一些细节,以及王朔私下对冯的看法——“(冯)带有强烈的个人目的性”云云。
叶京的这些细节,塑造了一个为向上流社会攀缘而忍辱负重的“冯裤子”。不过,冯本人没回应叶大嘴开的炮,冯怎么做的,接下去我会讲到。
当年其实见证冯王交往的人很多,譬如当时王朔小说的主要编辑马未都。
左为马未都
葛优、冯小刚、王朔、赵宝刚
对于江湖传言,马未都曾在《圆桌派》节目里四两拨千斤,“人和人的关系,说到底不都是相互利用嘛。”
马未都逗趣,王朔、叶京引以为豪的“八部之一”总参军训部大院,其实在他们当年的小圈子里才是末席,而马家所在的空军大院才是“之一”,连传呼个 都要用毛主席的空军题词做口令——“全力以赴!”,若 那头答不上“务歼入侵之敌”就当场挂掉。
马未都当年之一次见到冯小刚便是王朔领来的。
当时《渴望》的播出引起了轰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想要推新剧,请已经有些名气的王朔牵头,又召集了苏雷、魏人、葛小刚、马未都、冯小刚等人。
马未都记得,王朔对冯小刚的介绍很简洁,“他是画布景的”,别的没多说。
但冯小刚是自来熟,在陌生人前也特别会说话,包袱不断。
这一点在叶京的回忆里也着重指出了,“冯小刚夸人有个技巧,能在你不在的时候当着你特别好的朋友面夸你,这招最灵。”
一众年轻作家们攒出的剧本就是后来的《编辑部的故事》,只是剧本的两稿送审都被毙了。
大伙儿感觉这事情“彻底凉了”,然后一大摞的剧本又不翼而飞。没多久,北京台忽然又杀了个回马枪,大家的积极性已经耗没了,这档口冯小刚自告奋勇站了出来。
马未都印象里,冯有着惊人的模仿能力,把丢掉剧本里的那些笔触全都复原出来了,王朔和冯一起完成了本子。
我在另一份材料里看到冯小刚朋友张魁的回忆,写编辑部故事剧本的时候,冯小刚肯吃苦,他借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整一个月没下楼,饿了就下挂面拌酱油直接吃。
这股劲头,的确让有些不着四六的大院子弟们另眼相看。
《编辑部的故事》火遍了大江南北,1993年,郑晓龙又和冯小刚一起贷了140万美金,闯到美国拍出了90年代的国剧巅峰《北京人在纽约》。
冯小刚在北京人在纽约片场,但不知怎么,装束看起来像厂工……
王朔再跟人介绍冯小刚,绝不会再用“画布景的”了。
也因为《北京人在纽约》,冯小刚和姜文相识,后来冯还参演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一位历史老师,贡献了6分钟的精彩表演。
不过根据徐帆的回忆,冯当时似乎对姜文安排的难看造型有点怨言,还把气都撒在了去探班的徐帆身上。
不过参与姜文的拍摄,冯小刚还是受到启发的。姜文拍的是处女作,业务不熟悉,常常会问场记,中景应该到哪儿,轴线应该到哪儿?
但得到答案后他又会马上反问,“为什么非要这样,谁规定电影一定要这样拍?”
姜文脑袋后面的反骨,冯小刚恐怕也知道自己是长不出来的。
冯的角色,一个被学生作弄的历史老师
姜文在拍《阳光》时亲手教坏孩子咯
《芳华》里有一个镜头,陈灿用铅皮饭盒给萧穗子送了两只西红柿,那个镜头其实对剧情没有意义,是冯小刚在怀自己的旧。
西红柿是冯小刚的一个隐喻,关于他那清贫、悲愤的童年。
冯小刚的自传里有一章叫“礼堂”,描摹的是北京西郊的市委党校大院里的美好生活,这是他父亲的房子,冯小刚对父亲的回忆并不多,“三十出头就离了婚,(性格)透明度很高的一个人,就是不太有章法。”
冯的父母早年离异,这对孩子的冲击是相当大的,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有时候的表现反而是“攻击”。
徐帆说,冯有“狗脾气”,领结婚证那天因为户口问题差点在登记处暴走。
他还有个问题,常对比他弱小阶层的人搂不住火,比如对娱记,“操蛋”、“王八蛋”随便招呼;还有一次在北京机场的国航vip厅里,因为饭菜问题楞把一个女地勤给训哭了……
父母离异后,冯小刚和姐姐也跟随母亲搬到了车公庄,他曾在某晚会上对主持人白岩松说,小时候他们全家几口人住一间房,他的梦想就是他们家能住两间房,一个就是想要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周围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一辆自行车。
当时楼里的邻里关系也一般,共用厨卫,关系紧张的时候,甚至各家上厕所里还得拧各家的灯泡。
冯母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又遇到上山下乡,家里没门路,姐姐去插队,弟弟才留在了城里。
所以冯小刚高中一毕业就参了军,也算是当时他能为这个家庭所作的一点贡献。
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母亲会在夏天给他用自来水凉几个没有疤的西红柿,到了冬天则自己做酱。
冯小刚曾经提过,前几年为了治疗白癜风,大夫不允许他吃高维c的食品,冯当时就断了治病的念想,“就好这一口,反正治好了我也成不了黄晓明。”
当年拍完《甲方乙方》没多久,冯小刚的事业总算起步了,但冯母忽然重病瘫倒在床,此后卧床16年,儿子的福她是没享到。母亲临终前对他说,“所有的苦都让妈妈一个人替你尝了。”
我忽然想到王伟忠曾经说过的一句老话,他说今天很少有人讲了千金难买少年贫。
冯的家庭环境虽然清贫,但却给了他一副善于观察和捕捉人心的眼睛。
他描摹北京平常人家的生活琐碎是相当细腻出彩的。有空的朋友可以看看冯小刚比较冷门的电视剧《一地鸡毛》和电影《一声叹息》,都是这类题材里难得的佳作。
1993年,冯小刚经朋友介绍他见到了主演《大撒把》的徐帆,有天晚上,冯试着给北京人艺的四楼集体宿舍的公用 打了过去——
“麻烦请给我找一下徐帆。”
“不麻烦我就是。”
“你绝对想不到我是谁。”
“你是冯小刚吧。”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实际上,冯与徐帆交往时冯之前的婚姻还在存续期间,冯与前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个不得而知,他的这段婚姻一直拖到了1999年才正式离婚,同年他便与徐帆完婚。
1999年冯小刚婚礼现场
冯并不太隐讳这段情感纠合,他的电影《一声叹息》,乃至后来的《手机》里都有不少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影子。
比如当时冯徐相恋时曾借住在颐和园周边的院子,以及冯和前妻所生大女儿冯思羽曾在徐帆的白开水里舀了几大勺盐,这些桥段《一声叹息》里全都照搬了。
和徐帆相恋的几年里,冯小刚和王朔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90年代初,冯小刚、王朔和朋友一同合开了电影公司,叫“好梦”,取自王朔的一个剧本《好梦一日游》。
“好梦”公司相继拍了《永失我爱》、《情殇》、《我是你爸爸》、《月亮背面》几部电影和电视剧《之一鸡毛》。
今天回过头看,这几部都是正儿八经的文艺片,有着之后《一声叹息》和《手机》的一些雏形。但90年代中期,社会的变革才刚刚开始,散发着淡淡的哀伤和忧郁的电影,上下都吃不开。不是没过审就是票房毒药。
北京的文艺圈里一直流传着当年冯小刚骑着28寸自行车到处给人送剧本拉投资,然并卵,于是坐在路旁抱头痛哭的段子……
1997年,王朔赴美出书,走之前王朔对冯小刚说,“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在叶京的描述里,冯对商业片的逐渐热衷促使两人分道扬镳,王朔甚至开始不接冯小刚的 了……
徐静蕾拍的王朔
在王朔后来关于赴美的口述实录里,他的解释是90年代初大量的影视写作损伤了他的文字感觉。
家庭背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王朔可以说走就走,但冯小刚走不了。何况当时他的处境远没有达到他的预期,叶京说,冯希望进入上流社会。
1997年,北影厂的厂长韩三平找来原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几个导演竞标一个新项目,是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命题作文,其中有赵宝刚、郑晓龙和冯小刚。
冯小刚提的“好梦一日游”入选,也就是后来的《甲方乙方》。
王朔笔下洒脱的新北京话被葛优、冯小刚活灵活现地演出来了,那种爽利、幽默、各应,以及不好好说话,往小了说是耳目一新,往大了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中文口语。
《甲方乙方》刚拍完,冯小刚心里是没底的。
当时片子给北京各大院线的经理试映,双机放映,音画却不同步,正在赶忙吃午饭的冯小刚在放映间里瞬间 ,他忽然嚎啕大哭起来,嘴里的饺子喷了一地,“我怎么点这么背儿啊…… ”
那几年的压力可想而知,后来院线经理很给面子,换了另一家影院重放,音画没问题,落幕的时候,所有的经理都站起来给冯小刚鼓了5分钟的掌。
至于后来冯王二人的关系?
一棵树上的两枚苹果,再要好也不可能长到一块儿去,再别扭也还在一棵树上。
小道消息说,2004年拍《天下无贼》之前,冯小刚的剧本一直没过审,王朔给支了招,“女贼怀孕,进庙烧香”,果然奏效。
明面儿上,王朔和冯小刚再度合作要到2009年拍《非诚勿扰2》。那年夏天,王朔把自己的小女友王子文介绍给了了冯小刚,后来王子文连演了《唐山大地震》、《1942》两部戏的女三号,女二号,都不是“末席”。
前年,叶京拍了新电影,监制挂了冯小刚,艺术指导写了王朔。
发布会上,叶京当着冯小刚的面揶揄,“(我拍这个电影)小刚一次班都没来探过…… ”
冯把手往叶京胳膊上一按,标志性地咂吧一下嘴,“多聊聊电影”……
叶尴尬地笑了,他这才晃过神来,坐在他对面的早已不是爱哭的冯裤子,而是不计前嫌来给他站台的冯大导演。
那一“按”,冯小刚当年掉到地上的面子全都给拾起来了。
王朔、冯小刚、叶京重聚,应了《阳光》里小坏蛋的那句台词,“五洲震荡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和了”
嫁给世贸天阶老板吉增和的孟广美曾在窦文涛的《圆桌派》里透露见过两个冯小刚,之一个是特高大上、自带光环的冯导,第二个则是在一次神仙饭局,冯和那位投资电影的首富谈话,冯的身段之低,令孟广美有点“跌破了眼镜”。
冯小刚2010年上《锵锵三人行》时谈过“忍辱负重”,“拍电影这事儿,不是你自己个人,必须有方方面面,必须有游戏规则。(电影)利益上有诉求,你得忍着点。”
拍《唐山大地震》的时候,他既要照顾投资方王中军的诉求,也要考虑唐山 希望宣传城市新貌的诉求,还得满足广告植入的诉求……
“把这些诉求揉好了,我觉得省委书记咱当不了,县委书记我还成吧。”这个玩笑背后,怎么透着一肚子辛酸呢。
冯的忍辱负重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他的“野心”服务的,他这几年拍的题材都不讨好,既不讨好观众,也不讨好投资人,为哪般呢?
拍《一九四二》的时候,冯小刚曾经因为一件事和徐帆吵了一架。
当时冯安排一场戏,徐帆卖了自己为全家换粮食,和孩子诀别的时候,徐帆觉得这个场面当妈的一定会哭,但冯不同意,认为人已经麻木到没有眼泪了……
徐帆急了,冲他喊,“冯小刚,你想得奖想疯了!”
小道消息说,为了《一九四二》能顺利上画,他甚至答应了执柄2014年的春晚……
那台春晚赵本山被冯小刚请来做执行副导演,那也是本山近年来一次接触春晚
2008年,冯小刚在日本北海道拍《非诚勿扰》,他特地把自己在东京的好友上海人邬逸聪请到了剧组,冯小刚把剧本给了邬逸聪,上面有个角色是为他度身定制的,叫邬桑。
之前邬逸聪曾经陪着冯小刚开车游历过北海道那些不知名的小镇子,那次经历就是后来《非诚勿扰》本子的雏形。
冯小刚好说歹说终于让邬逸聪接了这个角色,而后冯小刚几乎天天晚上都会去找邬逸聪喝酒,第二天照样拍戏,结果邬逸聪看剧本的时间都不够了,但冯小刚却在片场为此发飙,“邬桑,几千万的钱已经投下去,这戏很可能就砸在你手上了。”
当天晚上,邬逸聪就跟冯小刚请辞,“你不能晚上每天找我喝酒,不让我看剧本,第二天还骂人。能不能把我换了?”
还是葛优出来打了圆场,葛优允了一句话,“邬桑你拍十条八条都没关系,我都陪你演。”
那场戏后来拍得很顺利
葛优临行前塞了一摞钱给邬桑,“钱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就是缺朋友,更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心里觉得特别孤独,哎,保重 ”,扭头下车就走。
邬桑独自驾车离去,在北海道起伏的路床上,唱起了《知床旅情》,曲到高亢处,把车一停,热泪横流……
邬逸聪后来说,这个镜头是冯小刚独自一人端着摄像机坐在车里一路拍完的。
有人说,那句讲孤独的台词,冯小刚其实是留给自己的。人往高处走,但高处不胜寒。
冯小刚这两年又开始画油画了,他写道,“画画的好处是自由,不需要谁同意也不需要谁投资,更不需要谁买单。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想起一出是一出,爱谁谁谁谁谁。”
冯小刚这两年常和郭德纲一块儿出现在喜剧节目的导师坐席上,虽然是喜剧节目,但冯小刚却常常在录制现场笑中流着泪,也不顾几分狼狈。
这两年,他还常常在微博里晒养女朵儿捡的狗
过去带她去遛弯儿,她都是像小鹿一般跳跃式的奔跑,如今她只能碎步前行了。我的心里很难过。不养狗的人无法体会这种忧伤。丢丢,咱不窜不跳了,咱就慢慢溜达,我把吃的给你送嘴边。你和朵姐姐前后脚来的,努努力陪 姐上完初中吧。
《芳华》的结局,严歌苓原作中写了刘峰在何小萍的照料下去世,而那个会爱的刘峰,其实在林丁丁喊救命的时候,就已经死了。
冯小刚在海南拍了这条结尾,但留给了自己。
公映版他选了淡淡暖意的终场刘峰和何小萍在车站怅然了一会儿,严歌苓在旁白里念到,在很多年以后的聚会里,刘峰和何小萍出席,透着一股其他人未曾有过的平和……
野心与初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终究有一天会汇合。
绵爸
爸妈营亲子联盟成员,儿子8岁
媒体人,心理学和中医票友。来源绵爸(spongedadplus),专写给爸妈们看的人物笔记。为人父母,也是在寻找自己,别人的故事,也许会是你的镜子。
芳华电影冯小刚的初心 冯小刚谈芳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