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主干道长度(青岛主干道在哪里)
更大纵坡是什么意思 青岛城市主干道
青岛建置初期,青岛的道路为通骡马的土路和乡村人行小道,市区范围内仅有四条可通骡马车的道路一、由老衙门经四方、水清沟,到达沧口,约12.5公里;二、由老衙门经贮水山麓岔出,过河西,到达李村,约10公里;三、由老衙门经贮水山麓岔出,至河西,由河西岔出,经韩哥庄,到达张村,约9公里;四、由张村经宅科、小崂山、姜哥庄,到达沙子口,约6公里。
德国侵占青岛后,为把青岛建成其扩大侵略的军事基地和经济掠夺的口岸,在筑码头、修铁路、建造住宅和各种公共建筑的,在前海海滨的欧人居住区以总督府大楼为中心,以市内的德县路、保定路、大沽路三路为横线,以馆陶路、中山路为纵线,修建城市道路。广西路、太平路、中山路南段、沂水路等,也都在这一时期相继建成。这些道路宽度都在20米左右,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开,并铺装了沥青路面。随后在华人居住的大鲍岛、台西镇、台东镇等地修建了一些道路,这些道路路面较窄,一般宽6~7米,多是土路,不能与欧人居住区的道路相比。
德国侵占时期共有75条道路,多以德国皇族和德国地名命名,均用德文书写,共修建市内道路80.65公里、乡村道路210多公里,总计约300公里。
日本之一次侵占时期,除修复和养护日德交战时被破坏的道路外,新建的道路不多。新建道路多集中在市北和台东一带,道路采用大小石子和沙子铺基。
北洋 统治和南京国民 之一次统治时期,市内已有道路230多条,修建了市区通往四方、沧口、李村的公路线,将市内的一些繁华路段和高级住宅区内的道路铺设了沥青路面,增设了路灯。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大部分道路失修失养,沥青路面“诸多残破”。
南京国民 第二次统治时期,道路的建设和管理无人过问,遭受的破坏更为严重。许多道路路面坑洼残破,有的垃圾堆积,甚至堵塞不通,一派衰败破落的景象。
青岛解放后,党和人民 提出了城市建设“为国防、为生产、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市人民 城市管理部门开展了对道路的管理和建设。改善了路况,改善了居民区、工业区、疗养区的道路环境,为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和冲击,青岛市的道路建设发展缓慢,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道路建设受到重视。在普遍加强对道路养护维修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新建了山东路、南京路、江西路、郧阳路等13条道路。拓宽了威海路,先后翻建了遵义路、四流北路、四流南路、辽宁路、热河路、延安路、小阳路、小白干路和其他一些主要道路。截至1990年底,青岛市区统管道路总长481公里,是1949年的1.98倍;道路总面积479万平方米,是1949年的2.36倍。
之一节 主干道
太平路 位于市南区,西起朝城路、贵州路口,贯穿郯城路、河南路、中山路、浙江路、青岛路、江苏路、大学路,东接莱阳路,全长1919米,车行道宽10~12米,面积20204平方米,是青岛市历史上形成最早的道路之一。
清 在青岛驻兵设防后,即在青岛村一带建总兵衙门和兵营。1893年青岛栈桥建成时,一条不规则的土路逐渐形成。德国侵占青岛后不久,在太平路铺装了沥青路面。基层采用花岗石和三合土填筑,车行道旁边铺设车轨石,间距1.1米。时命名为威廉街。日本之一次侵占时期,改名舞鹤町。北洋 收回青岛后,将该路定名为太平路。
青岛解放后,随着交通流量的逐年增大,太平路曾多次维修和养护,局部进行拓宽和整理。1986年在修建栈桥以西海堤的,拓宽了太平路西段长190米的道路,即自太平路与郯城路的中心交点以西50米处至贵州路海堤口,车行道由7米拓宽至12米,南侧人行道拓宽至5.1米,北侧沟沿石位置不变。
广西路 位于市南区,西起泰安路,横穿中山路、安徽路、江苏路等,东止于龙口路。全长1565米,车行道宽8~15米,面积19481平方米,为沥青路面。人行道宽3~5米,面积12166平方米,为混凝土人行道板路面,是通往青岛火车站的主要道路。
广西路始建于1900年,为青岛市区最早辟建的道路之一,路面宽20~25米,在道路建筑中,将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开,车行道两侧设有车轨石、沟沿石和雨水排泄口,地下安设了排水管道,并铺装了沥青路面;人行道铺设黄沙路面。道路基层用花岗石及三合土填筑,使路基坚固,路面平整,为当时更高级的道路,命名为亨利亲王街。亨利亲王街两侧皆为德国人居住,所以又称欧人街。日本之一次侵占时期,曾改名为佐贺町。
建国后对广西路进行了多次翻建,拆除了车行道两侧的车轨石,重新铺装了沥青路面。1982年对广西路全线进行了盖被处理。
江苏路 位于市南区,南起太平路,北至胶州路,贯穿广西路、湖南路、沂水路、平原路和观象一路。全长1361米,车行道宽10~15米,面积17349平方米,为沥青路面。两侧人行道各宽3~5米,面积10260平方米,为混凝土人行道板路面。江苏路是从闹市区通向海滨的主要通道。
江苏路始建于德国侵占时期,时称毕士马克街。日本之一次侵占青岛时期称为万年町。当时路面比较狭窄,交通很不方便。至1930年,路面损坏较为严重,影响了交通。10月,对路面进行整修,铺设黄沙路面长1351米,铺设旧车轨石1290米。
1940年9月1日,伪青岛特别市公署招标修建江苏路北端,延长387米,展宽至16米,并铺装了沥青路面,铺装沥青面积6192平方米,人行道铺沙土路面面积1134平方米,安设沟、沿石各378米。原设计于当年12月15日竣工,由于气候严寒,不宜铺设沥青路面,故延至次年5月竣工。工程耗资20900元。
1980年,对原沥青路面进行了翻建,采用强度较高、使用年限较长的沥青路面结构,使路面质量得到改善。
湛流路 是青岛市区通往崂山区的一条东西向主要干道。西起湛山大路的交汇口,东至流清河,横穿延安三路、山东路、南京路、燕儿岛路,全长20余公里。其中,车行道宽20~26米,人行道宽3.5~5.5米。
湛流路西段湛山大路始建于德国侵占时期,为一不成形的土路,路面宽度仅3~5米,建成后只进行一般养护。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多,原有宽度已不敷应用。1956年8月20日至10月5日,对该路进行了分段整修。西段自山东路至丁家庄,长2700米,依照原有道路线型,向南加宽至7米,挖整两侧边沟,并铺沙碾压,铺沙宽为6米,共16200平方米。东段自丁家庄起至王家麦岛,长3600米、宽3.5米,铺沙碾压,挖整两侧边沟,增设避车道5处。1970年10月22日至12月8日,又将湛流路东段(长1800米)沙土路面改建为沥青路面,面积为13686平方米。
整修后的路线依然弯曲甚多,路面狭窄,平均宽度只有8米,且多为沙土路,难以适应交通流量日益增长的需要。1976年,市革委投资234万元,对该路进行了较大的拓宽改造。将该路自延安三路至 第二疗养院长960米、宽13米的一段旧沥青路面拓宽为20米宽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自 第二疗养院至丁家庄长2600米的一段截弯取直,由宽8~10米的沙石路改建为宽20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
1983年,对高雄路口至浮山染厂一段进行了拓宽,车行道宽20米,人行道各宽5米。1984年,对山东路至高雄路段进行了翻修,重新铺装了沥青路面。1987年,翻修道路全长200米、宽20米,铺装了沥青路面,起垫沟、沿石各495米,翻浆处理141立方米,投资222980.12元。
台柳路 起自东镇,经吴家村、双山、河西、李村、九水,至崂山柳树台,全长31020米,宽4~10米。1904年动工,1905年竣工,经改造后,于1907年通车。这是青岛市也是山东省最早通行汽车的道路,在全国也是最早通行汽车的道路之一。台柳路建成后,历经修整翻建。建国后,曾于1970年翻建抚顺路至清江路一段,长1300米,宽7米,面积9100平方米。1989年,翻建了鞍山路至人民路一段,也铺装了沥青路面。长1429米,宽9~10米,面积13761平方米。
中山路 位于市南区中部、市北区南部,南接青岛栈桥,北至市场三路,全长1295米,车行道宽11~15米,面积17167平方米。
德国侵占青岛初期,舰船多在青岛湾停泊,通过青岛栈桥运输物资。后因建筑青岛小港和大港需要,德国殖民当局经过勘察,决定沿栈桥北向从山腰开出一条长1里多纵干线路,命名为斐迭里街,这是中山路南段的雏形。斐迭里街在欧人居住区,多德式建筑。中山路北段(现德县路至大窑沟)开辟略晚,辟建的目的主要为从大窑沟的砖窑运砖至观海山麓,建造胶澳总督府(现市 大楼)和总督官邸(现迎宾馆)。中山路基层采用花岗石及三合土填筑,铺装了沥青路面,路面平整,车行道和人行道分开,车行道上设有车轨石、沟沿石、雨水排泄口及地下管道等。
日本之一次侵占青岛时期,中山路南段叫静冈町,北段叫山东町,也叫新泽町。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把中山路南北两段作为一条街,称山东路。1929年5月22日, 青岛接收专员公署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此路正式命名为中山路。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此路更名为山东路。日本投降后,恢复了中山路的名称。“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山路曾改名为反修路。
中山路由于多年未进行大修,路面破坏严重,道路状况极差,车辆行驶不便。1983年3月,青岛市投资525778元,对中山路进行大修和盖被处置大窑沟广场段,原路面标高较低,汽车荷重对其影响较大,故采用盖被结构;市场三路至北京路段、曲阜路至太平路段,因路拱比较小,路面状况稍好,这两段采用换面结构形式;北京路至德县路段,车行道窄(10米),路拱大,路况差,胶州路下坡转弯陡峻,公交车对路面水平力作用大,采用翻挖段(Ⅱ)的结构形式;德县路至曲阜路段,车行道较宽(15米),采用翻挖段(Ⅰ)的结构形式。整个工程共铺装沥青路面25043平方米,换面12771平方米,盖被1266平方米,翻建11006平方米,由青岛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之一工程队施工。
胶州路 位于市北区南部,西起中山路,东至江苏路、热河路和上海路的交汇口,全长926米,车行道宽16~18米,面积16076平方米,是进入中山路地段的主干线。
德国侵占和日本之一次侵占时期,胶州路为一条不规则的土路,前一时期称胶州街,后一时期称胶州町。南京国民 之一次统治时期,该路宽15米,车行道8米,两侧人行道3.5米。1941年鉴于胶州路交通日渐频繁,路宽不适应的情况,伪青岛特别市建设局对胶州路的东段进行展宽,工程起点由上海路角起沿市立医院外墙至长清路口止,全长275米,展宽为24米,铺装沥青结碎石路面。,对胶州路与江苏路、热河路、上海路交口处加以修整使之成为广场。
1954年9月,青岛市人民 建设局改建长清路口至聊城路口段。胶州路是当时市内通往四方、沧口大工业区和东镇中小工业区的重要干线。该段道路损坏严重,凹凸不平。特别是长清路口至聊城路口段,全长180米,路宽为15米,坡度很大,180米内即有三个弯子,其中有连续的二个反向急弯。建设局道路工程队将二个反向急弯改为一个缓弯,对路面进行改修,铺装沥青结碎石路面2541.5平方米,人行道铺黄沙1460平方米;铺装车轨石732.8米,沟、沿石各351.6米。
1960年3月,改建自中山路口到聊城路口部分,包括展宽、路基修筑、路面铺装、路口处理、人行道及沟沿石铺装以及部分下水管安装工程,展宽路段全长520米。原有道路宽8米,远不能适应交通的需要,改建为两侧人行道各6米,车行道18米,在芝罘路以东按实际宽度修建。路面铺装为高级式沥青混凝土,用碎乱石铺装基础厚18厘米,中层为直径3~6厘米碎石,厚10厘米,贯入焦油沥青深度6厘米,面层为石油沥青混凝土厚2.5厘米,路面总厚30.5厘米,设计整体形变模量650公斤/平方厘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共长505米,宽15米,面积7575平方米,沥青简易铺装路面1804平方米。该段工程改建后,整个胶州路宽阔、平坦,成为青岛市重要的交通干道。
辽宁路 位于市北区的北部、台东区的南部,是贯通两区的交通枢纽。西起大连路,东至顺兴路,途经包头路、泰山路、华阳路、利津路等,全长2340米,宽16~19米,面积40132平方米,是市区东西向主干道之一。
辽宁路在青岛建置初期即为一条通骡马车的土路,日本之一次侵占时期,称该路为若鹤町一丁目,中国收回青岛后,1923年改名为奉天路,1929年更名为辽宁路。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复为奉天路。1946年改名为辽宁路。
青岛解放后,1951年5月15日开始对辽宁路进行拓宽。大部分路段铺装了沥青路面,施工中采用国产沥青铺装路面。此后,20余年没进行大修。80年代,根据交通流量的增长,进行了翻修。1981年10月3日至11月28日,翻修了威海路口至峄县路部分路段,全长896.7米(包括威海路至顺兴路265米),宽16.4米,面积为146944平方米。道路结构为车压实路基上铺设直径6~10厘米碎石灌沙20厘米,直径3~6厘米碎石8厘米,碎石沥青处置4.5公斤/平方米,总铺装厚度34.5厘米;附加面积系用压实路基上铺设直径6~10厘米碎石10厘米,直径3~6厘米碎石6厘米,沥青处置3公斤/平方米,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厘米,总铺装厚度20厘米。该工程由青岛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施工,工程造价433981.61元。
1988年5月,翻建自大连路至华阳路口,全长1085米,道路宽19~19.2米,人行道宽度为2.5~4.0米,新铺沥青路面25940平方米,新铺沟、沿石各2434米,新铺人行道板7610平方米。路面结构快车道、慢车道通用更改后的新型结构二灰碎石32厘米,黑色碎石6厘米,中粒式沥青混凝土5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2厘米,总厚度45厘米,工程造价227.29万元,由青岛市政工程设计室设计,青岛市之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施工采用平行流水作业法,半封闭式施工,1988年6月29日竣工,被评定为优良级工程。
威海路 位于台东区,为东北—西南走向,起自人民路、鞍山路交汇口,经台柳路、浦口路、洮南路、长春路、台东三路、台东一路等而至延安二路、登州路交汇口,全长1617米,车行道宽20米,面积32340平方米。是台东区主要的交通干线。
德国侵占时期,威海路是一条无名土路,狭窄且不规则。日本之一次侵占时期,该路称隆运町。中国收回青岛后,以山东省威海卫命名,改名威海路。1939年10月15日,更换自台东一路至台柳路1600米的车轨石,铺装了沙石路面,将原30厘米宽的旧车轨石挖出,铺以厚5厘米的海沙,然后再铺上车轨石,所挖路面及车轨石中间铺成沙石路面。其中,将台东八路口到洮南路口长480米、宽3米的路段进行了翻修;将原有的车轨石挖出后,铺以12厘米厚的石子一层,用5吨以上石碾洒水滚压,压成后铺黄沙灌缝滚压,再铺3厘米厚黄沙压成水结沙石路面,整个工程于12月30日竣工。
青岛解放后,50年代进行了两次维修。1951年3月展宽从洮南路口到海泊桥段长405米,展宽面积1717平方米,铺沙石路面7234平方米,铺人行道沙石路面积2940平方米,铺沟石730米、沿石660米。1958年在归化路口至汉口路口采用了沥青混凝土的试铺面层,路面铺装宽度为7米,长675米,铺装面积4725平方米,工程造价47728.78元。1967年,铺筑了自延安二路起至海泊桥止全长1532米的沥青路面,铺装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延安二路至台东一路282米采用沥青贯入式路面;台东一路至台东八路段425米采用简易沥青铺装;台东八路至海泊桥825米采用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铺装,工程造价为153721.46元。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威海路交通流量成倍递增。1977年11月5日,仅机动车已达6273车次/小时,高峰期每小时达6870车次,平均每分钟114.5车次。原路面宽8~10米,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1979年,结合旧城改造,将该路中段(台东一路至归化路口)拓宽,由原来8~10米展宽到30米。1982年将长春路口至海泊桥段进行了沥青路面加固。1984年,又将台东一路至延安二路段展宽到30米。
人民路 位于四方区,南起威海路,北与四流南路相接,全长3156米,宽20米,面积63120平方米,是联接台东区与沧口区的重要交通干线。
人民路在德国侵占时期是一条狭窄的无名小路,1933年以小村庄、阳本印染厂首字命名为小阳路。
青岛解放后,小阳路两侧先后建起大量的住宅、商店和工厂,原路面狭窄、崎岖不平,车辆行驶困难。1953年,人民 拨款72.8万元,将该路拓宽至30米,修建了沙石路面。
1966年7月,对小阳路路面进行表面处置,工程造价为240531.36元。路面结构分三种海泊河桥至嘉善路1528米,采用沥青贯入式路面;嘉善路至昌化路528米,采取沥青表面处置;昌化路至四方北岭全长825米,进行简易铺装。 四方区委发动人民群众13.7万人,拣砸石子、刨路基、铺路面,奋战20天,市政专业队伍紧密配合,共铺沥青路面4.1万平方米。据此,小阳路更名为人民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路所承担的交通运输任务愈来愈重,1966年铺装的简易路面,已局部龟裂变形,路拱过大(平均4%左右),“波浪”与“油包”相继出现,严重地影响了行车安全。1980年6月1日至9月14日,对人民路北段进行翻建。工程自人民路与杭州路交汇口以南280米处至人民路转盘全长1420米。路面结构在压实路基上铺设直径6~10厘米的碎石20厘米;其上铺设直径3~6厘米的碎石8厘米,粗粒式沥青混凝土5厘米,沥青沙1.5厘米,总铺装厚度为34.5厘米,工程造价706816.21元。9月15日至11月25日,对人民路南段进行翻建,工程自小村庄河桥头始至海泊河桥头止,全长1280米,总面积26000平方米。施工采取不中断交通的半幅施工方案,开挖路槽约5084立方米,翻挖量8984立方米,路面结构同北段一致,工程造价610036.67元。
四流南路 位于四方区北部、沧口区南部,南起四方北岭人民路与杭州路交汇处,纵贯金华路、萍乡路、大沙路、长沙路、开平路、洛阳路和郑州路,北至胜利桥,与四流中路相接,全长4039米。其中,车行道宽20米、面积80780平方米,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宽3~5米,面积42500平方米,由预制混凝土道板铺装。四流南路是联接四方区和沧口区的重要道路,也是城乡交通的主要通道。
19世纪90年代,四流南路为狭窄、弯曲、不规则的土路。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对其稍加修整,但无大的变化。时称大马路(1956年改称四流南路,1966年更名为大庆路,1974年恢复为四流南路)。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1940年2月25日至4月30日,自四方桥向南增设265米的双车轨石与原有车轨石相接;又由四方桥向北至水清沟修筑了1205米的双车轨石,并铺设了黄沙路面,路面宽7~10米。
1951年5月15日至10月15日,市 投资751620元对四流南路进行了拓宽改建。拓宽至11~15米,铺装了沥青路面。拓宽的还有华阳路至奉化路、嘉善路至四方北岭、沧口机场南门至板桥坊等路段。这项工程是青岛市解放后进行的之一次较大规模的道路工程,施工中使用国产沥青铺装路面,路面平整结实。
1965年12月6日至1966年7月5日,投资54127.29元,对四方北岭至水清沟路段进行改建。安设沿石2536米、沟石2660米,装雨水斗50处,砌涵洞7座,铺装人行道板16220平方米。增强了道路的排水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路面质量。
1973年,对大沙路交口至造纸厂前车站长2000米的路段进行加宽,面积13170平方米。该段路原沥青路面较窄,宽仅有10米左右,两边皆是土路,加宽后沥青路面宽为16~19米,适应了交通增长的需要。在加宽后的路面两边修砌乱毛石边沟,并安设了沿石及雨水管以利排水。在水清沟青岛第六百货商店前面的人行道上,铺设预制混凝土人行道板面积共1630平方米。路面结构为一、加宽的慢车路面,面层铺压细粒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基层铺压直径6~10厘米的碎石厚10厘米,上面铺压直径3~6厘米的碎石厚6厘米,路面总厚度为20厘米。二、造纸厂前汽、电车站处加强路面,面层铺压细粒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基层铺小毛石厚20厘米,上面铺直径3~6厘米碎石找平厚4厘米,路面总厚度28厘米。三、交叉道口的路面,面层铺压细粒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基层铺压直径6~10厘米碎石15厘米,上面铺压直径3~6厘米的碎石厚6厘米。路面总厚度为25厘米,工程投资218900元。
1980年10月1日至12月6日,投资261158.86元,由青岛市建设局市政工程队施工,对开封路至洛阳路一段长460.45米的路面进行了改建,将车行道拓宽至20米,两边人行道各宽5米,路面总宽30米。该工程挖沥青路面610立方米,填土夯实730立方米,铺直径6~10厘米碎石和黄沙、直径3~6厘米碎石沥青混凝土、粗细粒沥青混凝土路面8249.7平方米。两边铺设预制混凝土人行道板面积4200平方米。
为解决四流南路局部坑洼、破损与油包的问题,1981年8月1日至10月5日对四方北岭至金华路口长1100米的道路进行整修。铺填沥青沙路面厚1.5厘米,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厚5厘米,直径3~6厘米的碎石厚5厘米,直径6~10厘米的碎石厚10厘米,平均铺填厚度21.5厘米,面积17280平方米,并提高了两侧沿石,工程投资318163.85元。
1983年,对金华路口至开封路口一段长为1700米的路面进行了整修,铺设沥青路面36802平方米,新安沿石2052米,安沟石1140米,铺设人行道板7000平方米。在长沙路至青岛纺织职工医院600米长的通道上设置绿化带(保留原有法桐行道树)宽1.5米,辟5米慢车道一条,宽3~5米人行道一条,缓解了四流南路的交通拥挤状况。
四川路 位于市南区,南北走向,依海岸线而建。北起广州路、莘县路交口,南至贵州路,与团岛一路连通。全长1473米,车行道宽11~14米,面积18412.5平方米,沥青路面。人行道面积13861平方米,混凝土人行道板路面。
四川路始建于日本之一次侵占时期,为沙土路面,称鸣海町。北洋 统治时期曾翻修一次。至1945年,路面已破旧不堪,坑洼现象严重。青岛市政当局投资进行翻修,仍为沙土路面。还砌筑了护路石墙,以防雨水冲坏道路。1974年,将沙土路改铺为沥青路面,大大改善了小港一带的交通状况。
四川路两侧人口密集,又是轮渡码头的主要出入口,过往车辆频繁,至80年代末,路面破坏严重,影响了交通行车。1990年11月至1991年4月,由青岛市之一市政工程公司进行了翻建。工程铺装沥青路面21260平方米,铺装混凝土人行道板路面18450平方米,砌筑挡墙长25米,挖土石方14000立方米,安设沟、沿石各3070米,砌筑雨水斗18座。路面结构为基层铺以30厘米厚的二灰碴并压实,上铺直径3~6厘米的碎石层厚6厘米,每平方米洒4公斤沥青加以处置,上铺中粒式混凝土厚5厘米,面层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2厘米,工程结算值1831126.69元。
华阳路 位于市北区北部、台东区南部,东北起于沈阳路,横穿长春路、营口路、埕口路、昌乐路等,西南止于辽宁路。全长1896米,车行道宽12~15米,面积27649平方米,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宽3~5米,面积15200平方米,预制混凝土人行道板路面。
华阳路在日本之一次侵占时期称弥生町,“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称“跃进路”。沥青路面于1929年前后修建,至1967年使用年限已近40年,基层沥青老化,坑洼龟裂甚为严重。为适应交通量日益增大的要求,1968年11~12月,市革委投资13.88万元,对辽宁路至埕口路一段进行修建,铺设沥青路面16965平方米。其中,辽宁路至昌乐路长447米,宽16.5米;昌乐路至埕口路长628米,宽14.6米。工程利用原有的旧沥青贯入路面作为基层,上面铺以4厘米厚的黑色碎石混合料,再用细粒沥青混凝土封面,厚3厘米。
1986年,对沈阳路至埕口路一段进行翻修,翻修路段长757米,车行道宽13米,两边人行道各宽4.5米。挖土石方2526立方米,翻浆处理567立方米,铺设沥青路面10400平方米,铺设预制混凝土人行道板3690平方米,安设管道434米、检查井10座、雨水斗3座,余土运除9817吨。路面结构为基层铺以30厘米厚二灰碴作基础,上铺直径3~6厘米碎石层厚6厘米,每平方米洒沥青油4.5公斤,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厚5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1.5厘米。工程投资47.8万元,1986年3月1日开工,5月10日竣工。
台东一路 位于台东区中部,西北起于辽宁路,经威海路、昆明路、芙蓉路、丰盛路等,东南止于延安三路与宁夏路交汇处。全长1165米,车行道宽15~19米,面积17566平方米,人行道面积6480平方米。
始建于日本之一次侵占时期,时称“若鹤町三丁目”。1923年,将该路东段改名为台东一路。台东一路原为沙石路面,1963年4~6月,对延安路至威海路一段进行翻建,路段全长920米。因当时受房屋拆迁的影响,路面宽度基本维持原有状况,路面宽窄不等,延安路至丰盛路宽14.8米,丰盛路至菜市二路宽16米,菜市二路至人和路宽11米,人和路至威海路宽9.6米。工程采用人工现场炒拌的 铺装沥青混合料,厚6厘米,面积14700平方米。基层铺设地瓜石和直径3~6厘米碎石。起落检查井44座,雨水斗64座,起落沿石1822米,砌挡墙90.46立方米。
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的需要,1972年将台东一路自威海路至菜市二路长210米的一段道路由原宽9.6~11米展宽到15米,展宽部分铺装了沥青路面。路面结构为铺地瓜石厚20厘米,铺直径3~6厘米碎石厚6厘米,面层铺以细粒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总铺装厚度30厘米,面积1560平方米。
1981年,在进行辽宁路东段翻建工程的,将台东一路的威海路至姜沟路一段长70米、宽16.4米的道路进行了翻建。
小白干路 位于胶济铁路和308国道间,南北贯通,是进出青岛的主要干道。南起小村庄,北至白沙河,故称小(小村庄)白(白沙河)干路,是青岛市最长的一条主干道。全长18500米,其中,市管路段长2490米,车行道宽27~30米,面积70664平方米,为沥青路面。
1935年,小白干路是一条蜿蜒曲折的乡村土路,从小村庄至夏庄,全长约13.8公里。青岛解放后,随着楼山新工业区的开辟,城市交通运输日益繁重,使四流北路的交通十分拥挤。为此,青岛市城市建设局决定将小白干路辟建为一条交通干道。1958年11月,小白干路工程指挥部对小白干路进行改建,总投资额224万元。工程南起杭州路,北至四流北路,新辟路基长17038米。工程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整体形变模量每平方米750公斤以上,采用就地取材的沙砾铺装12厘米厚低级路面。在地下水(地下渗流水)特高之路段,铺设泥结碎石路面,并作防水处理。其中,李沧路至四流北路一段路基长7074米,宽22米,面积155628平方米。路面宽14米,面积99036平方米。新建了3座石板桥,14座涵洞。李沧路至杭州路长10020米,铺设泥碎石路面宽14米,面积140280平方米,铺设黄沙路面宽12米,面积120240平方米。新建桥梁3座,条石涵洞20座,修筑雨水斗81座,拆迁房屋7045平方米,迁移电杆77根。该工程于1959年底竣工通车,成为市区北部又一条南北向交通干线,缓和了四流北路的交通压力。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白干路曾称“大寨路”。1966年8月,对小白干路土路部分进行临时沥青表面处置。工程自人民路交口起,到市管路段与交通局管理路段分界处止。全长2377.2米,铺装面积18503平方米,铺装路段宽度不等。其中,铺装宽度9米的路段,面积为11579平方米(包括旧路修补);宽度7米的路段,面积为6924平方米。施工中将部分路段的人行道垫高,铺以黄沙;车行道表面处置到沿石边,对边坡加以整理,安设沿石194米,工程造价38235元。
至1971年,原铺沥青路面已出现破裂,且宽度较窄,不能满足需要。市革委投资419458元,于1971年6~12月对人民路交口至交通局管理路段铺装了沥青路面。施工时充分利用旧路面的有利条件,共分三种路面结构五个段落进行铺设。之一段自人民路至青岛铸造机械学校门前;第二段自铸机学校门前至原市政工程处东门;第三段由原市政工程处东门至公路站大楼;第四段由公路站大楼到终点与公路相接;第五段为人民路广场。之一段和第三段的路面结构为以原路为基层,拓宽部分铺直径6~10厘米的碎石厚10厘米,上铺直径3~5厘米碎石厚6厘米,面层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第二段和第四段的路面结构为在旧路上铺直径6~10厘米的碎石厚10厘米,上铺直径3~5厘米的碎石厚5厘米,表面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第五段以白灰土作基层厚12厘米,面层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该项工程共铺沥青路面53537平方米,铺6厘米厚的碎石层24518平方米,5厘米厚碎石层24688平方米,10厘米厚碎石层34113平方米,白灰土基层5027平方米,加宽路基填土方1万立方米,安砌沟石6920米。
1985年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根据青岛市市政工程总公司计划,将公路站大楼至山东路一段进行翻修加宽。施工路段全长1350米,宽14米。铺设沥青路面19435平方米,铺黄沙人行道路面5360平方米,安设管道101米,砌筑检查井5座、雨水斗18座,砌乱石边沟567米,浆砌乱毛石990立方米,工程结算总值726940元。该工程由青岛市市政工程总公司设计室设计,市政总公司第二工程队施工。1985年10月1日开工,11月30日竣工。
1989~1990年,小白干路陆续拓宽,由14米拓宽至27~30米,铺装混凝土人行道板3640平方米。
延安路 位于台东区的南部,东起延安三路、宁夏路交汇口,西至大连路、登州路交汇口,全长1932米,车行道宽20米,面积38640平方米,沥青路面,是台东区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
延安路是南京国民 之一次统治时期开辟的,以湖北天门县县名命路,称天门路。1940年3~10月,日伪当局投资37万元,修筑沙石路,东起台东一路,西至登州路,全长约2000米,宽20米,更名为兴亚路。青岛解放后,改名为延安路。1956年,修建了碎石路面。1966年,在碎石层上进行了沥青表面处置,总投资107722元。随着客货运量的不断增大,出现了路拱、龟裂、松散、搓板等现象。1982年,投资106万元对该路进行了全线翻建,拆除了原路中间从登州路到聚仙路的花坛,铺装了沥青路面,车行道沥青混凝土路面总厚34.5厘米。其中,直径6~10厘米碎石压实20厘米,直径3~6厘米碎石压实8厘米,每平方米用4.5公斤沥青油处置,面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压实5厘米,细粒式沥青1.5厘米封面。
延安一路 位于台东区和市南区,北起登州路,南至文登路,全长2360米。其中,台东区路段长1010米,市南区路段长1350米。车行道宽9~10米,面积22569平方米,为沥青路面。人行道面积16124平方米,为预制混凝土人行道板路面。
延安一路始建于1940年,由伪青岛特别市公署投资辟建。南端起于文登路,北端止于延安路,全长1900米,宽6~16米,为沙石路面,有弯道5处、涵洞2座。
1985年3~4月,修建延安一路道路排水工程。安设直径200厘米的陶土管111米、直径300厘米的陶土管59米、直径400厘米的陶土管377米,安砌雨水斗36座、检查井29座,安设沟石2111米、沿石2131米。铺设沥青路面9593平方米、预制混凝土人行道板10800平方米,工程决算51.06万元。4~6月,对鎥山路至文登路一段进行改建。挖土石方3774立方米,安设管道490米,安砌检查井15座、雨水斗15座,砌乱毛石178立方米,浇注混凝土71立方米,安设沟、沿石各1460米,铺设预制混凝土人行道板2456平方米,铺沥青混凝土路面5695平方米。工程决算27.82万元。
1990年,对延安一路北段沥青路面进行翻建。共铺设沥青路面3739平方米。其结构为基层铺以25厘米厚的二灰碎石,铺直径3~6厘米碎石厚6厘米,每平方米以4公斤沥青处置,上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2厘米。铺设混凝土人行道板路面1830平方米,安砌沟、沿石各627米。由青岛市之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1990年10月6日开工,11月6日竣工,工程决算211843.6元。
瑞昌路 位于四方区,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起自小白干路,西北止于广昌路。经人民路、杭州路、金华路,全长2282米,车行道宽15米,面积34230平方米;两边人行道面积19600平方米。
瑞昌路是青岛解放后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新辟的主干道。1958年,新辟路段由杭州路至人民路。路基全长534.33米,宽度按双车道修建,有效宽度7米,两边路肩各宽1米,沙石路面。路面面积4808.97平方米。
1979年,对杭州路至人民路一段长270米的自然土路改铺为沥青路面,并安设了沿石。1980年,打通小白干路至人民路一段,全长1748.15米。修筑小白干路至人民路路基长1459.88米,路面宽25米,车行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铺装沥青路面16000平方米。路面结构分三种一为岩石挖方地段,在按路基设计标高已开挖好的路基上采用直径3~6厘米的碎石铺平压实,厚度为8厘米,碎石铺平层洒沥青油每平方米2公斤,上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压实厚4厘米,路面总厚度12厘米,铺装面积11250平方米。二为对已形成通车路段进行翻建,采用直径6~10厘米碎石压实厚15厘米,直径3~6厘米碎石压实厚6厘米,碎石层上洒沥青油每平方米2公斤。三为路基全为岩石挖方地段,坡度较大,基层采用直径3~6厘米碎石铺平压实厚8厘米,碎石层上洒沥青油每平方米2公斤,该路段因坡度大,为增加粗糙度采用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压实厚4厘米。路面总厚度12厘米,面积700平方米。工程自1980年1月1日开工,至9月20日竣工。投资41.74万元。瑞昌路建成后将南北走向的数条道路联接起来,成为四方区的第二条主干道。
鞍山路 位于四方区,西起人民路,东至台柳路,经鞍山一路、鞍山二路、山东路等,全长1303米。车行道宽25米,沥青路面,面积32575平方米。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预制混凝土人行道板路面。
鞍山路原为弯曲狭窄的土路,属市区与崂山区来往的重要道路,因交通量的增大,原路已不适应发展需求。1952年11月至1953年4月,将该路拓宽改建,新辟路基将原路截弯取直,挖土28900立方米,填土13180立方米,建混凝土管涵洞4座。拓宽后路面分为宽25米和40米两段。宽25米一段长162.5米,宽40米一段长1107.5米,总面积为48362.5平方米。
1972年2月铺设沥青路面,铺设面积为30932平方米。工程安设沟、沿石各4252米,修筑雨水斗65座,修筑检查井35座。路面结构基层铺以直径16~18厘米地瓜石,上铺直径3~6厘米碎石,面积17369平方米。铺直径4~7厘米碎石厚12厘米,面积13536平方米,面层铺沥青混合料厚4厘米。1990年鞍山路东端拓宽,铺设沥青路面990平方米。鞍山路的改建加强了市区同郊区的联系。
永平路 位于沧口区,南起四流中路与四流中支路交汇口,北至兴城路,中间与振华路、升平路、永安路、兴华路相交。全长3340米,车行道宽15米,面积50100平方米,沥青路面。人行道宽3~5米,预制混凝土人行道板铺装。
永平路始建于1954年,初为沙石路。1970年8~11月,对振华路与兴城路之间路段铺设沥青路面,施工路段全长2300米,白灰土基层宽9米,面积20700平方米。冷拌沥青混合料铺设宽8米,面积18400平方米。清理边沟4600平方米,整修路肩20700平方米。施工时按公路干道铺装标准,铺装低标准的沥青路面。铺装结构为一、基层铺装白灰土,白灰含量10%,铺装压实厚10厘米。二、面层冷拌沥青混合料铺装厚3厘米。工程耗资93289元。
1971年8~12月,永平路南段自四流中路至振华路展宽,原有路面宽9米,土路基沙石路面,展宽路段长1002米,展宽后路面宽25米,面积25050平方米;安沿石2050米等。耗资161270元。永安路南段的展宽,分流了四流中路的车辆,缓和了四流中路交通拥挤的状况。
1981年3~8月,永平路南段(四流中路至振华路)局部路面翻建。翻建路段长562.5米。石灰处理土基压实,厚15厘米;铺直径6~10厘米碎石层,灌沙压实,厚20厘米;铺直径3~6厘米碎石层,厚7厘米(每平方米以3公斤沥青处置);铺压沥青混合料路面,厚5厘米。共计铺装厚度47厘米,工程耗资194075.76元。
1982年9月,对北段振华路至兴城路进行了翻建、加固拓宽。施工路段全长2166米。沥青路面由8米拓宽至15米,铺设面积32490平方米,相交道口铺设面积1267.74平方米,总铺设面积33757.74平方米,工程投资777756.18元。翻建后的永平路成为南北贯穿沧口区的主要交通动脉。
延安三路 位于市南区和台东区。南起东海路,北至大成路,全长3573米,市南区路段长1810米、台东区路段长1763米。车行道宽10~20米,面积52962平方米;人行道宽5~7.5米,面积22660平方米,是台东区与疗养区及沿海一带互相联系的重要交通道路。
延安三路原为弯曲狭窄的土路,1954年拓宽,拓宽路段长2178米,宽20米,面积43560平方米,挖土方35600立方米,填土方20530立方米,辟石方6030立方米,筑混凝土涵洞8座,护坡250米,投资16.3亿元(旧人民币)。
1972年,台东一路至芝泉路一段沙土路改铺沥青路面,铺装路段长905米,宽14米,铺装面积12670平方米。在路面两侧积水地增加雨水口14处,路面结构采用干线的路面结构标准,基层铺直径6~10厘米的碎石层厚15厘米,铺直径3~6厘米的碎石层厚8厘米,每平方米洒3.5公斤沥青油加以处置,撒直径1~2厘米石子一层,上铺4厘米冷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压实总厚度27厘米。芝泉路至湛山大路一段长1258米,铺设沥青路面宽12米,在路面两侧加设沟沿石,其顶面与路拱相齐。路肩以路槽挖出的土加以培填夯实。工程投资30.98万元
1978年12月至1979年4月,大成路至台东一路一段沙石路改铺沥青路面。台东一路至台东八路路面宽14米,台东八路至大成路路面宽11米,铺装沥青路面12795平方米(包括大成路冷拌沥青路面1285平方米)。基层结构分两种一种铺直径6~10厘米碎石,厚10厘米,面积6640平方米;另一种铺直径6~10厘米碎石并以黄沙灌缝,厚15厘米,面积6155平方米。上层以石子沥青处理,封面铺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工程投资21.46万元。
1982年,延安三路与湛山大路交汇口至芝泉路路面拓宽。原有沥青路面宽6米,拓宽后沥青路面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7.5米。铺装沥青路面长1260米,面积18900平方米,安沿石1157米、沟石1285米,铺黄沙人行道8820平方米。工程投资42.96万元。1982年6月14日开工,9月20日竣工。
1990年,随着沿海岸线一带开发的需要,辟建了湛山大路至东海路一段道路。铺设沥青路面5005平方米,安设雨污水管110米,铺设混凝土人行道板1900平方米,总投资331510元。
金华路 位于四方区和沧口区,东北起自四流南路,西南止于杭州路宣化路交口,全长2171米。其中四方区路段长1226米,沧口区路段长945米。路面全宽30米。其中,车行道宽20米,面积43420平方米,沥青路面;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面积21710平方米,预制混凝土人行道板路面。
金华路原为人行小路。1966年11月至1968年6月,由青岛市城市建设局设计室设计,由市政工程管理处三工区施工,将金华路辟为宽阔平坦的马路。其更大纵坡不大于2.6%,铺以黄沙路面。工程投资36.3万元。金华路建成后,使一部分车辆可以避开四方北岭的大坡,提高了行车速度,减轻了杭州路北端和四流南路南端的交通压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金华路成为主要交通道路,重型车辆多由此路通过,沙土路面已不适应要求。1975年5月,将沙土路面改铺为沥青路面。路面基层铺直径6~15厘米的碎石,灌沙和石屑压实厚20厘米;上铺直径3~6厘米的碎石层,每平方米洒4公斤沥青油加以处置,并以直径1~2厘米的碎石嵌缝,压实厚10厘米;上铺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厚4厘米;面层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3厘米。路面总厚度37厘米。工程投资103.8万元。该工程由青岛市城建局设计室设计,由青岛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施工。
振华路 位于沧口区,东起小白干路,西至四流中路,经永清路、永年路、永平路、永定路等,长2150米。车行道宽9~15米,面积26603平方米,沥青路面;人行道宽5米,面积15395平方米。其中,预制混凝土人行道板5624平方米,沙土路面9771平方米。
振华路原为沧口区通往李村的土路,1966年对四流中路向东688米的路段铺设了沥青路面,铺设总面积6070平方米。其中,四流中路向东120米路段因坡度较陡,按简易铺设,面积为960平方米;568米路段作表面处置,铺以沥青路面,面积为5110平方米,并安设沿石751米,铺设后车行道宽9米。
1981年,振华路东段拓宽。东起小白干路向西长660米路段,原路车行道宽6~9米,拓宽后路宽9~14米。原路沥青路面面积5300平方米,拓宽后面积8300平方米。路两侧安沿石1400米,提高沟石660米,修整土边沟680米。路面结构为基层铺直径6~10厘米碎石厚15厘米,铺直径3~6厘米碎石厚5厘米,每平方米洒4公斤沥青油加以处置,上铺沥青混合料4厘米,路面总厚24厘米,工程投资14.04万元。1981年7月1日开工,8月8日竣工。
1983年,对永平路至小白干路一段路面进行翻建及拓宽,施工路段长767米。原路车行道宽9米,拓宽后宽15米。两边人行道仍各宽5米。晓翁村桥加宽至15米。共铺装沥青路面11638平方米,安设沿石1533米,铺黄沙人行道2980平方米,砌桥体385立方米。路面结构基层铺直径6~10厘米碎石厚20厘米并以黄沙灌缝,铺直径3~6厘米碎石厚8厘米,每平方米洒4公斤沥青油加以处置,上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厚5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1.5厘米。路面总厚度34.5厘米,工程投资32.73万元。1983年7月开工,8月竣工,桥体加宽部分10月完工。
宁夏路 位于市南区的东部、台东区的东南部,东起湛流路,西至延安三路,横穿山东路、镇江路、南京路等主要交通干道,全长5545米,车行道宽20米,面积为110900平方米。是青岛市东部东西向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
宁夏路原名仲辛支路,70年代还是一条穿越仲家洼、经亢家庄到田家庄的沿田埂地头通行的蜿蜒小路,宽3~4米。该路地势低洼,纵坡较陡,行车十分不便。1983年,市重点工程指挥部授权沙子口建筑公司修建宁夏路路基。1985年3月对该路西段(延安三路—山东路)进行了拓宽改造,拓宽至30米,铺装沥青路面31440平方米。1989年,对山东路至南京路口全长950.53米的路段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采用全封闭式流水作业法施工,充分利用机械设备,扩大机械化施工范围,工程造价991457.42元。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级。
随着宁夏路两侧生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点的相继建立,为方便人民生活,改善生活环境和交通,1990年3月,青岛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把南京路至湛流路的黄沙路面改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总造价3643万元,共铺沥青路面35143平方米,人行道铺黄沙32570平方米。
南京路 位于市南区,是青岛市东部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南起东海路,北至小白干路,全长5476米,宽24米。其中,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系沥青混凝土路面。
南京路于1981年修路基。道路工程分三段进行。一、随着浮山小区住宅配套工程的兴建,1983年12月1日至1984年5月15日修筑自湛流路至江西路路段,全长共975.2米,宽24米。其中,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铺设人行道黄沙路面9460平方米,安设沟、沿石各3959米,共计挖运土石方12529立方米。二、1984年3月1日至8月10日,在湛流路至宁夏路长1968米路段铺装沥青路面,工程造价为886031元。挖土石方10252立方米,铺装沥青路面26304平方米。三、1983~1986年辟建宁夏路至小白干路一段,1990年铺装了沥青路面。南京路的建成,便利了住宅小区居民的交通,加强了青岛市南北间的道路联系。
山东路 位于市南、台东、四方区,是青岛市重要的交通干道。南起东海路,北至小白干路,全长5118米,车行道宽28.4米,面积145351.2平方米,为沥青路面。
山东路原无路形,是为适应城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新开辟的干道。1982年4月1日开工,1983年9月30日举行通车典礼。由市重点工程指挥部统一组织,市政工程管理处技术科设计,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施工。建成后的山东路,南北纵贯,中经湛流路、江西路、宁夏路、长江路(现称延吉路)、鞍山路、抚顺路等,是青岛市东部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地面结构新颖,由三块板组成。其中快车道宽18.4米,两侧慢车道宽各5米,两边绿化带各宽1.3米,两边人行道各宽4.5米,路宽共40米,是当时青岛市最宽的一条路。快慢车道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基层采用二灰碎石,全部工程造价为1863万元,是青岛市有史以来规模更大、标准更高、质量更好、建筑速度最快的道路工程。山东路的建成,缓和了杭州路、人民路、威海路、辽宁路等路线的拥挤状况,为青岛市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方便条件。
青岛主干道在哪里 青岛南北主干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