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闸限电停产有补贴吗(拉闸限电会有倒闭的工厂吗)
长安cs35全车断电是什么原因 拉闸限电,企业停产,电力为什么会缺到这个地步?
最近几天,全国10余省份相继出现罕见的限电现象。
这个新闻想必大家看到了,很多人也受到了限电的影响。
不仅是工业用电,工厂因为限电纷纷停产,有的是一周停三上四,或者停五上二,有的干脆就直接放假一个月。
除了工业用电之外,连生活用电也被限制了。
一些居民表示,突如其来的限电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生活。
像是被关电梯,红绿灯无法正常运行,蜡烛订单暴增,电力短缺也带来了用水的问题。不过好在都没有发生危险。
关于“限电”我们已经很久没经历过了,如今看到这个新闻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
因为限电仿佛是上个世纪发生的事了,买蜡烛照明应该只存在于老人的回忆之中。
之前的限电,也就是上个世纪末是因为电力产能不足,到了2000年之后,特高压输电网建成,基本上就没有限电了。
那么为何到了今天,好端端地又突然限电了。
我们看,这场大规模限电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各地 对限电的时间、政策不一,很明显不是国家行为。
所以,所谓的“大棋论”,什么打贸易战,国家在输出通胀给美国,很明显就是胡扯。
如果国家真的想控制出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调整汇率,就像我们之前一篇文章讲的,1人民币兑换1美元,美元购买力下跌,如果不买,美国印的钱就会冲回美国,美国蓄水池崩溃。
根本用不着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
而从实际发生的情况看,汇率并没有大幅波动。
美元兑换人民币一直保持在1:6.5附近。
这就说明目前国家还是希望保持出口,多赚外汇的。
也就是说,中国认为,目前美元还是有利用价值的。
而且我们看,多地限电,限的并不全是出口企业,很多内销工厂同样被限电,说明问题并不在出口。
那么电为什么会不够用呢?
一地电厂应对不足尚可理解,全国多地出现电荒该如何解释。
中国电力生产主力是火电,占比超过70%,所以供电不足的原因,直观地看上去就是在于煤炭。
那么煤炭供应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中国近年产煤量约35亿吨/年,2020年原煤产量为38.4亿吨,看上去是环比上涨的,进口煤炭约为3亿吨,主要进口煤炭的国家有澳大利亚、蒙古、印尼、俄罗斯、朝鲜等。
进口煤中约三分之一是从澳大利亚进口,2019年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9200万吨。
在2020年下半年,中澳两国关系恶化,至于中澳关系恶化的背景,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到了2020年12月,中国进口澳大利亚煤炭降至为零,进口量下滑43%。
仅从数字上看,中国电力行业煤炭消费超过29亿吨,进口澳煤只有不到1亿吨,占比很少,看上去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这一部分不会对总体产生影响,那么煤炭进口就不会被当成筹码。
那么进口的这不到1亿吨的澳煤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进口澳大利亚的煤主要是焦煤和动力煤,这种煤是煤化程度更大的煤,碳含量高,密度大,硬度大,燃点高,杂质少,燃烧时不冒烟,是典型的无烟煤。
国内煤炭中,只有蒙西、神华、晋北等部分煤厂符合要求。
为了应对进口煤的不足,只能加大对印尼等国采购力度,但也不足填补澳煤的缺口,印煤品质不如澳煤,这将给国内火电厂带来额外成本。
那么没有无烟煤我们不能用其他的煤代替吗?
大家肯定也听说了“能耗双控”政策。
能耗双控,就是既控制能源消耗强度(单位GDP能耗),也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节能减排。
每个地区,设置一个用电指标,一度电能够带来多少GDP指标,也就是高效用电,节约用电,倒逼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发展道理。
按照国家的解释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可取,经济发展要搞集约型增长。
只不过到了今年,地方上的目标没有完成。
所以你看,去年年底南方也有限电的情况,就是因为一些经济实力强的沿海火电厂,改造机组,燃用进口澳大利亚的无烟煤。
这就是为何澳煤一停止进口,是沿海像是浙江先出现限电的原因。
因为浙江火电就是多用澳煤,澳煤禁令一出,停进澳煤,而国内合格的动力煤本来就很紧张,蒙古又因为疫情的因素,运往国内数量大量减少,即便恢复进口,时间也是一个问题。
中国以煤炭作为筹码制裁澳大利亚,其固然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但贸易战是双输的,我们人民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那么最终澳大利亚这批煤矿去往哪了呢?就是日本,澳大利亚也是日本主要的煤炭进口来源国。
因为煤炭不能积压,澳大利亚为了处理这批煤炭就只能便宜卖给日本。
去年有疫情,产能还没有开足。
今年经济恢复,全面复产,用电量大增,电厂存煤快速消耗,于是煤炭供应便紧张了起来。
到了8月中旬,发改委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表》,结果一半省份“双控”目标都没有完成。
能耗双控的目的,本来是希望能够长期规划,却换来短期突击,于是有了“补作业”的说法。
但我们知道,把责任完全推给地方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这个缺口总是要补充的,年底不限只能是年初限,就像“朝三暮四”一样,果子只有7个,就看你什么时候吃了。
那有人问了,为什么不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利用技术升级改善资源利用率,去发展那些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去挑更赚钱更环保的产业做?
的确,很多城市商业民用和高价值的制造业,并没有停产。
你看上海为什么没有拉闸限电?证交所为什么不拉闸限电?
无法淘汰落后产能,并非是“能效双控”能逼出来的。
因为任何产业,当他没有利润的时候,产值为负数的情况下,他才会被淘汰,没有被淘汰就是说明他仍有利润。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利润呢?是成本。
有一个成本却被限制住了,就是“电价”,那么电价是如何被限制的呢?
我们知道,需求增加,原料供给减少,必然会引起价格大涨。
这也是今年煤炭价格上涨的原因。
今年煤炭的价格接近翻倍,火电企业陷入越发电越亏损的境地。
而中国火电行业,煤炭是市场定价,但电力价格却是计划定价。
电价虽然也会调整,但总体比较稳定,不像煤炭价格频繁波动。
,电力系统又是商业机构,自负盈亏,电力系统能否赚钱,关键就是在于煤价、电价、以及用电量。
这个很好理解,煤价越低、电价越高、用电量越多,那么电厂的盈利也就越多。
、煤价、电价、以及用电量,这三项都不是由电厂自身决定的。
于是就造成了电力行业更大的特点,当煤价大跌,反而是电厂盈利的时候。
而当煤炭行业大幅盈利的时候,反而是电力行业亏损的时候,双方的盈利呈负相关,这就叫做逆周期。
从历史上看,煤炭的产能周期约为5-6年,从上游需求拉动煤价上涨,到投产开采,煤炭供给增加,之后煤价随之下滑。
2020年也正是新一轮的上涨周期,由于火力发电是市场决定煤价,计划决定电价的机制,这始终是个成本、定价、产量都不由企业控制的行业。
煤价随市场波动,但电价长期被限死。
尽管发改委明确提出,国家将进一步深化电力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尽量还原电力商品化属性。
但电价应该怎么涨、涨多少、谁说了算仍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
在2020年,发改委将电价机制从煤电联动机制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机制,上浮不超过10%、下浮不超过15%。
此次煤炭价格上涨1倍还多,现有的电价无法真实的反应市场供需状况。
这就导致电力行业长期处于盈利有限,但亏损无限的特征。
在此次限电之前,就已经有很多火电企业发电成本超过了盈亏平衡点,也就是越发电越亏损,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
当发电成本远高于电价时,动力不足,供给量下降也是自然的现象。
于是一些地区开始出现命令式停产,高耗能产业停业限产,甚至拉闸限电,限电本质就是限制煤炭需求的行为。
好,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落后的产能没有被淘汰,就是因为他的成本也就是电价始终被控制的原因。
所以淘汰落后的产生,不如提高电费,或者市场低价,去 差产能创新,那些高能耗的落后技术成本提高,没有利润,自然就会被淘汰了,而不是靠能效双控硬逼出来。
我们看德国的电费是全世界最贵的,但在过去十年里制造业仍能保持活力,并没有被高电价拖累,高电费也 了新能源的发展。
以上,此次拉闸限电共有三重因素。
就是进口煤大减、国产煤不足,煤炭价格上涨。
然后电价管制、火电的逆周期属性,加之“能效双控”,造成了今年多省市的“拉闸限电”。
这三重因素叠加在一起,看似是三重,但其最核心的仍然是“煤”,或者说是火力发电。
那么能不能去发展新能源?像是风电、水电、或者是核电,没有办法填补这个空缺吗?
的确没办法填补,从数据上看,我国目前对火电的依赖仍是无法替代的。
火电装机占比为56.6%,却贡献了71.8%的电力供给,而风能和太阳能光伏装机占24%,但发电量只占了10%左右。
而且相比于火电,其他能源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太阳能光伏发电只能是白天开动,风力、水电则受气候影响很大,核能不确定因素太大,可控性太差,如果抛开碳排放因素,只有火力发电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是更大的。
像是今年年初,美国德州就发生了能源短缺造成的停电事故。
而这次停电的原因,就是因为能源结构的问题。
就是因为摒弃了煤炭传统能源,取而代之的是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
因为年初的严冬天气,暴风雪导致风力涡轮被冻上了,太阳能也派不上用场,德州的断电暴露出可再生能源的缺陷。
像是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这些发电系统对气候的依赖性很高,稳定性不足。
也就是说,其他能源替代火电,根本上还是要由技术进步所驱动,可再生资源替代传统能源还要面临巨大的技术瓶颈,如果电价持续稳定,那么新能源的发展动力肯定是不足,煤炭价格上涨说不定还会出现一刀切的政策。
一个产业现象问题的背后,往往是产业结构的问题,而不是所谓的什么阴谋阳谋、大棋论,所谓“定价权争夺”、“倒逼出口企业涨价”这种说法,明显就是在牵强附会。
因为这一轮限电并不只发生在中国,全球像是欧美,包括印度电价随着煤炭和天然气的爆涨也随之上涨。
不过此次拉闸限电背后的原因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尤其是在今后对于资源领域以及产业升级有没有更好地调整和改革。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的局面,正处于一个转型过程之中的局面,传统资源与新型能源的切换还没有完成,地方为了达成目标式的减碳,将这个过程中的缺陷暴露了出来。
欧美国家看似通过产业调整包括使用新能源减少了碳排放,但只不过这部分产能转移到了中国,也就是说原本欧美减少的碳排放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到了中国。
对中国碳排放实行约束,看似限制了中国的发展,但同样也限制中国的供给,本质上是双输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人民的生活水平肯定还要进一步提高,对能源的需求必然会增加,能源消费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代表着生活水平,我们真的要以阻止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去实现“碳中和”吗?
这不仅是中国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都要面临的问题。
虽然说2030年要碳达峰,但不意味着现在就不能新增任何煤炭项目。
,将来还得依靠市场,深挖新能源潜力,提升产能,而不是以环保的名义或是为了追求某些指标好看,而去搞“一刀切”。
中国还要拓宽进口渠道,引进国外优质能源,巩固能源安全,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马上就要入冬了,总“拉闸限电”可不是个好办法。
拉闸限电会有倒闭的工厂吗 拉闸限电真的是电力不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