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噪音污染管理条例(兰州市噪声污染防治法)

生活常识 2023-05-15 19:40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单位存放煤炭采取什么措施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北极星大气网讯:日前,兰州日报全文刊发《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详情如下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2019年10月30日兰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2019年11月29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

之一章总则

之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大气污染,保障公众健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甘肃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法律、法规对大气污染防治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大气污染防治坚持源头治理、科学防治, 主导、全民参与,企业主体、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市人民 对本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及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区(县)人民 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市人民 制定本市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市、区(县)人民 共同负责做好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的落实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

市、区(县)人民 应当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制定年度计划,实行绿色发展,采取协同减排措施,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等结构,控制并按照国家要求的标准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使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标准并逐步改善。

市、区(县)人民 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将大气污染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开发区、园区的管理机构及其有关部门执行本条例,负责做好各自管辖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乡(镇)人民 、街道办事处根据市、区(县)人民 和有关部门的工作安排,应当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做好本辖区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五条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市、区(县)人民 其他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重点履行以下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

(一)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以及布局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产业,协调低标号燃油退市和提高燃油品质,确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

(二)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负责开展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加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节能降耗等工作,推进清洁生产,监管煤炭专营市场和二级配送网点,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

(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对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推进新增集中供热热源、储备热源以及热网工程。

(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建筑物拆除、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道路清扫保洁的扬尘及焚烧垃圾、露天烧烤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五)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燃煤锅炉的节能环保标准执行情况及商品煤、车用燃油生产销售环节、高污染燃料生产销售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安装油烟过滤设备,使用清洁能源。

(六)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指导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土地耕作、农药喷洒、秸秆焚烧、尾菜腐烂恶臭、畜禽粪便气味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七)水务部门对河洪道治理工程、各类水利工程等施工中产生的扬尘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八)自然资源部门对土地整理等施工中产生的扬尘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九)林业主管部门、南北两山绿化主管部门、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城乡绿化、南北两山绿化、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绿化工作,减少绿化工程扬尘,通过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和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十)交通运输部门对公路建设施工中产生的扬尘污染、汽车维修喷涂产生的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十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配合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做好老旧机动车辆淘汰工作、渣土垃圾运输和重型运输等特殊车辆的行使线路和时间的监管,依法查处上道路行驶的排放检验不合格车辆,配合有关部门对非道路移动机械、集中停放机动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实施监督检查。

其他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由相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县级以上人民 确定的职责分工实施。

市、区(县)人民 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协同配合,加强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日常监督管理,及时制止并依法处理污染大气环境的违法行为。

第六条市、区(县)人民 应当每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和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的情况,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市、区(县)人民 应当推进生态治理,加强防护林带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水平,扩大水域面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八条市、区(县)人民 应当制定政策,推广绿色建筑,采用先进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使用清洁能源。

第九条市、区(县)人民 应当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计划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责任清单,实行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市、区(县)人民 应当将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对本级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 及其负责人考核的内容。考核结果应当作为 和各有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十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保护的权利。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依法公开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众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第十一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履行防治大气污染的法定义务,执行国家和省人民 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生产经营或者其他活动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自觉践行文明、节约、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减少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共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督促会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大气污染。

鼓励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有序参与大气环境保护。

第十二条市、区(县)人民 及其工作部门应当带头开展大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培训,增强全社会大气环境保护的国情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市、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当将大气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报刊杂志、广播电视、 等新闻媒体和户外广告公共设施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刊播公益广告,开展大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对大气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三条市、区(县)人民 应当对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大气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主动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一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市、区(县)人民 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

第二章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本市实行大气污染防治区域控制制度。市、区(县)城市建成区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区域,其他地区为协同控制区域。

控制区域范围由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划定。

第十五条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应当遵守相关强制性标准,执行区域性、季节性总量控制的相关规定,不得超过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浓度指标。

第十六条本市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向所在地排污许可证核发机关申请核发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载明的污染物种类、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和季节性错峰生产等要求排放污染物。

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而未取得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十七条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被淘汰的设备和产品,不得 给他人使用。

生产者、进口者、销售者或者使用者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停止生产、进口、销售或者使用列入国家综合性产业政策目录中的设备和产品。工艺的采用者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停止采用列入国家综合性产业政策目录中的淘汰工艺。

第十八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配置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

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因维修、故障等原因不能正常使用的,排污单位应当采取措施,确保其大气污染物排放达到规定的标准,并立即向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所在地派出机构报告。

第十九条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将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限产减排措施落实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如实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并适时调整,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对其排放的工业废气和国家规定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其中,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依法公开排放信息。

第二十一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通过现场检查监测、自动监测、遥感监测、远红外摄像等方式,对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现重点排污单位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传输数据异常,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大气污染,或者有关证据可能灭失或者被隐匿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对有关设施、设备、物品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

第二十三条市、区(县)、乡(镇)人民 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和优化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排查摸底、联动执法、考核问责的长效工作机制。

各区(县)依照乡(镇)人民 和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以及社(组)、楼院的辖区或监管范围划定网格。辖区内所有企业事业单位、施工场所、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均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体系。

网格化管理人员应当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台账,应当认真履行监督责任,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其所负责区域内的污染大气环境行为,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动员志愿者,协助监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二十四条市人民 应当加强大气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本市的环境空气质量、重点大气污染源监控、综合执法、应急管理、信息发布等为一体的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数据管理平台,实现部门数据信息交换共享,为全市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信息保障。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环境信用管理数据库和环境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并纳入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对行使监督管理职权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进行检举。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公布检举 、 检举平台、电子邮箱等,保证检举渠道畅通,方便公众检举。

接到检举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处理并对检举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对实名检举的,应当反馈处理结果,查证属实的,处理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开,并对检举人给予奖励。

检举人检举所在单位的,该单位不得以解除、变更劳动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对检举人进行打击报复。

第二十六条市人民 应当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及时公开督察情况,强化责任追究,实现督察常态化。

对重大的大气环境违法案件或者突出的大气污染问题,查处不力或者社会反映强烈的,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重点督查办理,并向社会公开督查办理情况。

第三章燃煤及机动车船排放污染防治

第二十七条市、区(县)人民 应当采取措施,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市人民 可以划定并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并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要求,逐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

在禁燃区内,禁止销售、燃用高污染燃料;禁止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已建成的,应当在市人民 规定的期限内改用天然气、页岩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第二十八条城市建设应当统筹规划,在燃煤供热地区,推进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地区,禁止新建、扩建分散燃煤供热锅炉;已建成的不能达标排放的燃煤供热锅炉,应当在市人民 规定的期限内拆除。

第二十九条禁止进口、销售和燃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和石油焦,鼓励燃用优质煤炭。

单位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等物料,应当采取防燃抑尘措施,防止大气污染。

市、区(县)人民 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民用散煤的管理,禁止销售不符合民用散煤质量标准的煤炭,鼓励居民燃用优质煤炭和洁净型煤,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

第三十条市人民 应当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排放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前报废,扶持在用重型柴油车加装或者更换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装置。

市、区(县)人民 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电动、燃气等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加气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清洁燃料。

第三十一条本市提倡环保驾驶,鼓励机动车驾驶人在不影响道路通行且需停车三分钟以上的情况下熄灭发动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第三十二条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应当符合本市执行的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

发动机油、氮氧化物还原剂、燃料和润滑油添加剂以及其他添加剂的有害物质含量和其他大气环境保护指标,应当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不得损害机动车船污染控制装置效果和耐久性,不得增加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依照《兰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船舶污染物排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三十四条非道路移动机械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应当符合本市执行的国家排放标准。

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所有者应当向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申报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种类、数量、使用场所等情况,领取识别标志,并将识别标志粘贴于显著位置。非道路移动机械申报及管理信息纳入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信息平台。

市、区(县)人民 农业农村、住房和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应当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农业机械、施工工程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物的监督和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 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兰州市噪声污染防治法 兰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