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视频教程大全(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的经济效益如何)
果树道开沟能不能养鱼 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
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
稻鱼共生种养也称稻田养殖或稻田养鱼,在中国已有2 000多年历史 ,其利用稻田水面养鱼,又通过养鱼促进水稻生长,形成“稻鱼共生”生态循环系统,具有效益显著等优点 。山区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交通不便,条件落后。但环境幽深、水质清澈、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为此,山区可立足资源,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稻鱼共生产业,增加收入、提高效益。浙江省庆元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具有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经过探索实践,主要针对山区梯田形成了一套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模式,适用于辽宁、山东、浙江、福建、贵州、广西、云南等山区特征的地带,现将技术模式介绍如下。
1 技术要点
1.1 放养前准备
1.1.1 稻田选择 宜选择海拔适宜,水质优良,土质肥沃,逢旱不干、逢涝不淹,背风向阳,具备充足水源、光照等条件的稻田。
1.1.2 田埂加固 按常规农田耕作垒筑 ,加高、加宽田埂,用泥土垒筑成形,截面呈梯形,坡度约1:0.3,并捶打结实,确保不会发生渗漏或坍塌。田埂内坡可用水泥板贴面、水产养殖土工膜覆面、砌砖石、浇筑水泥等方式加固,田埂面可便于行走。水泥板约长70cm、宽50cm、厚3cm(宽度视稻田泥深而定),贴面于田埂内坡,靠田埂面须用泥土填实(必要时,内坡可铺防渗膜,增加保水性),水泥板间的接缝用水泥浆灌缝,田埂面泥土不低于水泥板高度,并填充结实。水产养殖土工膜覆面,底埋深15~30cm,到田底硬土,土工膜上口高距田面40cm以上,并压在田埂上,覆盖泥土10cm以上(或不覆盖泥土),并捶打结实(见图1)。
图1 田埂截面图
1.1.3 鱼沟 鱼沟在插秧前开沟,插秧后约10d整理,深20cm以上,口宽及底宽30cm以上(见图2)。根据稻田形状和大小,确定开挖条数和排列形式,可呈“工” “十” “丰” “#” “田” “回”等形式。
图2 鱼坑壁立面图和鱼沟截面图
(鱼坑壁虚线部分,根据实际稻田情况建造,如不具备条件可不建造)
1.1.4 鱼坑 鱼坑也称鱼溜、鱼凼,开挖在田角、田中、鱼沟交叉等处,深50cm以上,面积占稻田面积的3%~8%为宜,形状可为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等。鱼坑壁可用竹木板、砌砖石、浇筑水泥等建造。鱼沟要与鱼坑相连,达到沟坑相通(见图2)。鱼坑上可设置拦网、搭棚等,有条件的可种植黄瓜、丝瓜、葡萄等攀援蔓性植物,一是提供阴凉环境,二是防止鸟类等敌害。
1.1.5 进排水设施 一丘田一般设2个排水口,一个平时供梯田间微流水串灌,一个水多时可直接排水。排水口宽20~60cm,两边用砌砖石、浇筑水泥等成闸墩,并预留闸槽,用于嵌入拦鱼栅。进排水口处安装拦鱼栅,用竹篾、铁丝网、聚乙烯网片、尼龙网等材料 ,呈“∧” “⌒”等形状,进水口凸面朝田外,排水口凸面朝田内,增加流水断面(见图3),网目大小以鱼不逃逸为前提,以水可顺利微流为保障,一般不宜过密,否则容易堵塞。进水口、排水口一般设在相对位置,且两者之间更好有一条直通的鱼沟,以确保水流通畅。因一般田中有浮萍等植物,可在拦鱼栅凸面放一块同宽的泡沫等漂浮物,防止浮萍等堵塞,致使水流不畅。
图3 拦鱼栅
1.2 放养及饲养管理
1.2.1 鱼苗种放养 养殖模式、放养密度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根据不同基础条件和养殖目的,采用不同放养模式,主要有成鱼、鱼种、鱼苗养殖,成鱼和鱼种套养,品种混养等模式。品种以放养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为主,主要品种有鲤鱼、彩鲤、鲫鱼、罗非鱼等,规格40~60g/尾(15~25尾/kg),平均约20尾/kg,密度225~450kg/hm 2 ,在插秧后投放。在浙江省庆元县选取鲤鱼、彩鲤、罗非鱼3个品种进行稻鱼共生种养,具体放养品种、规格、密度见表1。
鱼苗种放养前,先进行消毒,可用浓度5~10mg/L的聚维酮碘溶液(加维生素C,含有效碘1%) 浸浴5min,或用5%~8%氯化钠溶液浸浴5min。放养时,水温应与原环境温差不超过2℃,可先将装鱼苗种的袋子放入欲放养水中,待水温与袋中温度平衡后(约20~30min),再转移至放养水中。放养位置应在鱼坑和鱼沟中,让其自行游散。操作应熟练、轻快,防止鱼苗种受伤。
1.2.2 饲料投喂 投喂遵循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饲料选择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天然饵料,为传统种养的主要饲料,如水生生物、昆虫、植物果实和有机碎屑等,可通过施基肥、追肥等方式培育。其中水稻的害虫也是饵料来源之一。二是人工饲料,一般农户可投喂农家饲料饼粕、谷实、糠麸、渣糟、青料等,也可投喂发酵的畜禽类粪便。有条件的可投喂水产配合饲料。在成鱼阶段,加大投喂量,将配合饲料和农家饲料有机结合。日投喂量根据季节、水温、生长、吃食等酌情增减,一般,春夏为鱼体质量的5%~8%,秋冬为鱼体质量的1%~3%。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投喂地点主要为鱼坑、鱼沟等处。
1.2.3 日常管理 “三分养、七分管”,加强巡田,保持水质清新,保证设施完好,及时清除敌害。加强水位管理,秧苗返青前,控制在5~10cm;放养鱼苗种后,逐步提升到10~30cm。高温季节,注意换排水,防止水温过高。晒田前,缓慢放水,把鱼赶入鱼沟、鱼坑等地。晒田时,要轻晒、短晒,使田面不发白、不龟裂,并尽早复水。适时施肥,原则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要少量多次。鱼苗种放养后,因鱼类排泄物有增肥作用,追肥量相应减少,一般为总施肥量的30%。追肥前,疏浚鱼沟、鱼坑,更好把鱼赶入其中,以半丘田方式轮施,肥料尽量不撒入鱼沟、鱼坑等。
1.2.4 病害防治 平时注意水质清新,做好管理,一般很少发病。但仍需注意病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鱼苗种放养前,先消毒。发现鱼病,立即诊断和处理,及时捞出死鱼、病情严重的鱼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必要时,鱼苗种放养前,可选用生石灰、漂白粉、三氯异氰尿酸等对稻田清田消毒。水稻种植期间,尽量减少使用农药等,确需用药,应选用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禁止使用高毒、违禁等药物。一般以喷洒方式施药,分两种 一是适当加水,加高水位,稀释落水农药浓度;二是适当放水,降低水位,把鱼赶入鱼沟、鱼坑等地,等农药毒性过后,再注入新水。喷洒农药时,应尽量喷洒在稻叶上,采用分批分片等 施药。
1.3 收捕及越冬
1.3.1 收捕 收捕前,暂停投喂。收捕时,先缓慢放水,把鱼赶入鱼沟、鱼坑等处集鱼,采用网捕等 ,切忌满田浑水摸鱼。根据鱼规格,捕大留小、分批上市。应避免在雷雨、闷热等天气,及鱼体虚弱、浮头等情况下起捕。所捕鱼可放入清水网箱暂养上市。
1.3.2 越冬 所留的小部分鱼继续养殖,在田中越冬。具体做法在田中挖一条长方形鱼坑,上方搭棚,加膜遮盖保温,并加高水位。,做好饲料投喂、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
2 效益分析
稻鱼共生种养的各品种鱼生长基本正常,成活率均在80%以上。收获月份为10月左右,鲤鱼和彩鲤可适当延续。鲤鱼养成规格200~550g/尾,平均规格4尾/kg;彩鲤养成规格200~450g/尾,平均规格4尾/kg;罗非鱼养成规格260~600g/尾,平均规格3尾/kg。稻谷单位产量6 000~9 000kg/hm 2 ,平均约7 500kg/hm 2 ,具体种养产量情况见表1。根据市场销售价格,扣除田地承包(流转)费、苗种费、饲料费、种养设施费、人工费、电费及其他等成本费用,稻鱼共生种养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见表1)。
表1 放养、种养产量及种养效益情况
3 讨论与结论
该技术模式一般主要针对多为梯田的山区,利用自然的地势差异,采用微流水稻田养鱼的生态型种养模式。其运用生态学和生物学原理,建立了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循环系统,具有不施肥或少施肥,不用药或少用药,无公害、无污染,绿色有机、健康环保等特点 ,适用于山区推广,基础设施一般主要包括田埂、鱼沟、鱼坑、进排水、防逃、防害等内容。
稻鱼共生种养重在追求稻与鱼的更大共生效益平衡,因而,高密度放养并不能达到高产量的目的 。为此,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放养密度 。不同的品种和规格,其产量也有所不同。马珊等 研究表明,在传统和沟坑养殖模式中,青田田鱼都比贵州本地鲤鱼的产量稍高。,鱼苗种最初重量与稻田水深、放养密度有密切联系,过大或过小都影响总体效益提升,且不同鱼苗种混搭养殖可充分利用资源,并提高稻田的生物多样性 。,放养较大规格的鱼苗种,存活率高,有利于提高产量 。,产量还与饲养管理有关,选用优质饵料,以获得高产高效,可利用诱虫灯等设备,为鱼苗种提供优质饵料,可除虫控害,减少农药使用,促进水稻生产,值得推广 。
沟坑比传统养殖模式的产量高 。,吴雪等 研究表明,在环沟、十字沟、直沟3种沟型下,直沟的补偿效应及经济效益均较差,环沟的弥补效果更优,但水稻和鱼的产量低于十字沟,从经济产出看,十字沟为较理想沟坑型。,有些稻田因开挖鱼沟、鱼坑等设施,容易破坏耕作层,并导致漏水等问题,可通过加高加宽田埂等方式,加高水位 ,并增加空间,采用留空地、不插秧苗的 代替鱼沟、鱼坑。,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开挖鱼沟、鱼坑等设施。通过增加空间、投喂、规格、密度等措施,以及品牌打造、销路拓展等手段,提高效益。,须注意防止鸟类、鼠类等敌害。
为此,开展稻鱼共生种养,宜选定合适的稻田、品种、规格、密度等因素,建造必要的基础设施,并匹配精细的饲养管理,结合销售等措施,以获得高产高效。
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的经济效益如何 稻鱼共生系统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