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生活三分钟(我的大学生活三分钟演讲稿)
手风琴右手指法口诀 我的大学生活 (三)
三 青春与
我入学的时候已经24岁了,在班级属于中青年了。虽然入学前目标明确,除了学习和钻研,别的活动尽量少参加,学校必要的早操、体育活动、运动会和文艺汇演还是要积极参与的。一个是自己有点儿这方面的特长,最主要的还是集体主义观念还很强。
记得1975年年终,我们学校举办文艺汇演,文艺委员张芳一个人张罗排练节目累得团团转,我就主动帮助她教唱歌、编节目和排练,为了班级的荣誉而积极参战。
我们当时排演了三个节目:
天津快板女声表演唱女声诗歌联唱天津快板是我结合当年国家的政治局势和校内的政治形势编写的,由2男2女4名同学表演。我们请我们排的天津知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来的)王浩卿同学做语言指导,他的天津话又哏又棒,教我们说的天津快板也正宗标准。我除了帮助编排动作和走台表演,还亲自执板(过去在学校和工厂文艺宣传队时练过竹板),结果我们的演出取得了挺好的效果。巧合的是万志全他们排也排练的天津快板,沒有人会打竹板,我又被他请去为他们排打板,一时间还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这个女生还有这个手艺?
女生表演唱《夸夸咱村的好知青》节目也是我编导的,由4名女生表演。我记得当时参加表演的是张丽丽、张芳、吴捷和我。我们4个人穿上小花大襟上衣,头戴白毛巾,扮演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嫂的形象,每个人单独出来表演一段儿说唱。内容大致是每个人夸一个知识青年,举例佐证自己夸的知青应该上大学的故事。我们几个活泼幽默的表演赢得了台下阵阵笑声(因为吴捷夸的那个知青叫赵丽华,正好和有机化工的一个女同学重名,所以台下同学就轰笑起来)。
女生小合唱是8个女同学表演的,具体演唱什么歌曲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崔丽和我穿的女军装,站在台左侧朗诵,好像是朗诵一段再演唱一首歌曲,一共演唱了3、4首歌。因为年代太久了,实在想不起来,现在只能有相为证了!
这是1975年参加学校汇演时我们排10名女同学的合影 前排左三是崔丽同学 后排左三是作者
记得演出结束后,学生会宣传部长冯冲看见我问:“你们排女生表演唱节目演得挺好哇,内容积极活泼幽默,谁编的”?我笑了,为了这个评价,我还高兴了好几天。
1976年~1977年的学校汇演我们都没有参加,因为76年我们去庄河青堆子农场学农,77年在大庆实习,错过了两次欢乐的青春相聚,感到挺遗憾的。
在学农的日子里,我们又有了不同的愉悦。
1976年秋天,我们75无机化工专业的60多名同学奉命到学校的庄河青堆子农场学农(主要任务是割稻子打稻子)。10月的一个秋天的早上,我们坐着学校的大客车,7点多钟就出发了。因为考虑去农场劳动学习比较轻松,我就到系里借了一把柳琴带上了。
一路上艳阳高照清风徐徐,大家的心情又高兴又轻松,车厢里叽叽喳喳地,同学们像出笼的小鸟似的格外热闹。 起了柳琴,先是轻轻地弹了一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然后又弹了当时学校流行的几首歌曲,不久就有的同学跟着曲子轻轻地哼唱起来,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我见状索性就大声的弹起来,我选了在学校我们大家经常唱的《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和《工农兵学员之歌》等合唱歌曲和同学们一起高唱起来:
迎着晨风迎着阳光,
跨山过水到边疆,
伟大祖国天高地广,
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迎着灿烂的阳光,
肩负党和人民的希望,
我们工农兵学员,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
带上工人阶级的嘱托,
带着贫下中农的希望,
带着革命部队的传统,
走向教育革命的战场……
就这样一路上,歌声在车厢中回荡,青春在 中唱响,我们插上飞翔的翅膀,放声高歌,徜徉在 欢乐的海洋……
在青堆子劳动一直到年底,那年的元旦是在那里度过的。记得元旦的年夜饭我们两个排是在一起吃的,大家又喝酒又联欢,气氛十分热闹。酒过三巡,一排的男同学扎那端着酒杯站起来向我们二排挑战喝酒。因为他是蒙古人特别能喝,我们排的男同学不敢应战,场面一时有点尴尬。这时我们排学习委员宋志民大哥举着酒杯站了起来。宋大哥平时是个低调内敛,沉默寡言的人,而且身体还有胃病。到青堆子学农以来,刚收割的大米煮出来的干饭喷喷香,可是他一口都不敢吃,每天厨房的同学都要给他做大饼子吃。他大声地对扎那说:“二排没人啦?不就喝酒吗?你说吧,怎么喝”?扎那拿过双方的酒杯倒满了酒,和宋大哥左一杯,右一杯地拼,不一会儿宋大哥就被喝得酩酊大醉。那一晚,之一次看见宋大哥的壮举,也之一次听宋大哥说了那么多 的话。为了集体的荣誉,他豁出命来维护,他的行动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无语。为了这一次喝酒,宋大哥的胃又疼了很久。
在大工读书那三年,每天除了上课自习以外,早晨6点准时跑操,下午4点文体活动也是雷打不动的。同学们下午活动这个时间大部分都打排球,有几个打乒乓球的。我则把压抑已久的爱好又捡了起来,每天除了扔篮球就学着玩玩乐器。化工系乐器特别多,我不时地就找文艺部的同学借出来玩一玩。这期间我玩了两个月的手风琴,玩了一阵儿中阮,后来我就把系里的扬琴给借了出来。苦于没有地方练习,我就周日下午搬到教室里打。怕影响同学们学习,我尽量压低声音,我们排同学真的很体谅我,遇到他们来上自习,我正在打扬琴,他们就跟着唱,给了很多理解和支持,至今我都无法忘记。
这是作者当年在化工系院里练习手风琴时的留影
上大学那会儿,我只有1.60米的个子,可是体育活动也少不了我的身影。我们班14个女同学,我和吴捷(1.62米)属于最矮的,可是所有和体育沾边儿的活动都少不了我们俩。篮球队、标枪队,我俩一起训练一同参赛。标枪比赛我俩那时纯属于凑数,系里身体高大,力量强壮的女运动员有很多,成绩也很好,陪衬也得去训练,因为系里要求每个班级必须有两名队员参加。
提起篮球,我觉得还可以说一说。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上有哥哥姐姐好几个,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都有文体细胞的基因,好几个一生都在从事与文体有关的工作。大哥原来在本溪市南芬上高中,因为酷爱打篮球,在校就被选为本溪市篮球队队员,代表市里参加全省各市篮球比赛。高中一毕业就被保送到沈阳体育学院篮球专业读书。毕业后就从事篮球教练工作直到退休。小时候哥哥对我的影响很大,在体育学院读书时,每到放假回家,他总是被家乡的同学球友约到球场,打球赛或者是传授球技,我几乎每场球赛都去观看,有机会还投几下。在中小学期间,我就喜欢篮球,也参加过学校的篮球比赛。参加工作以后,因为工厂没有女生篮球赛,我基本上也就再没机会练篮球了。
上大学以后,校园里到处都有篮球场地,我的篮球爱好就又捡起来了。每天下午4:00体育活动时间,同学们都打排球或乒乓球,我不是在练篮球和乐器,就是到男同学的篮球赛场上去看篮球。当系里成立篮球队的时候,我和吴捷又一起被抽到系里篮球队训练。我个子小篮板不行,我的速度比较快(小时候参加过全县百米赛跑),后卫打得还可以。我能够顺利安全地把球带到前场,从不丢球,而且传球的机会能力也掌握得比较好,投球命中率也可以,有机会就投球得分,所以在球队里还起点儿作用。在校三年参加了三年篮球比赛,也算圆了我的篮球梦。
这是作者和吴捷同学参加学院运动会和篮球赛的合影
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大学时期的大海情怀。
我来自辽宁东部的本溪市,家乡属于丘陵山区地带,虽然小时候见过故乡的大河,童年也享受过母亲河带给我的快乐,和辽阔的大海相比,那只是小巫见大巫。
上学的之一个学期,我们的体育课就是学游泳。化工系的游泳场在夏家河的浅海区,是大连市郊,每周二上游泳课的时候,需要坐火车到那儿上课。
我们排女同学大部分来自东北,都是旱鸭子没有见过海,更别说游泳了。体育老师就带领我们在海边儿水浅的地方教学。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买了游泳衣和游泳帽,有的同学还准备了游泳镜。上游泳课的时候,大家全副武装的都穿戴上了,跟着老师蹑手蹑脚地下了海。可是没走几步,有的女同学就吓得哇哇直叫不敢动弹。体育老师站在我们面前,大声地告诉我们:“大家不要怕,海水浮力大,水浅没有危险,你们听我的指挥”。老师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放倒在水中,然后教我们背诵蛙泳的口诀:“划手腿不动,收手再动腿,先伸胳膊后蹬腿,并拢伸直漂一会儿”。我因为小时候在故乡的大河中玩水多年见过水,而且会游狗刨和扎猛子,基础较好,认真地领会老师的游泳口诀后,几堂课就学会了蛙泳,只是开始游得不怎么好。有几个女同学也入门儿下水游了,还有几个女同学干脆就放弃不学了,因为她们怕水怕得要命,实在不敢下海。
就这样,每到夏天我们体育课就去海边游泳,我的泳技也越来越娴熟了,有时跟着男同学还能向深海游去。三年时光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这是作者和女同学在海边上体育课的合影 左一范慧珍同学 左二高桂芝同学 左三作者
1978年8月初,我们快毕业的前夕,一堂体育课还是去夏家河海里游泳。当时同学们都在忙毕业回家前的准备,几乎就没有人去上游泳课了。
那时正值雨季接连下了好几天雨,天气也灰蒙蒙的很冷,周二那天我约了几个同学,她们都说有事去不了。我因为割舍不下大海的情怀决定自己去。我带上游泳衣帽,坐上火车径直来到夏家河海边。刚下过雨,海面浑黄波浪起伏,我中学同学盛明海在夏家河当兵,他不放心我自己下海,就一直站在海边儿看着我(他们部队有纪律,不许随便下海)。我在波涛起伏的大海中游了约半个小时,恋恋不舍地和大海作了告别。这一别就是44年,再也没有回去看望和亲近它,只是梦里不知回去了多少次……
这是作者1978年毕业前夕在院部主楼前的留影
我的大学生活三分钟演讲稿 我的大学生活三分钟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