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乌河新消息(桓台的乌河之歌)
弯弯曲曲的流过是什么词语 乌河流进桓台地
乌河始源于临淄黄山子下的“温泉子”,经过蝎子桥、溡源桥、毛托桥、万通桥、七孔桥、申桥、王家桥、官桥、郭家桥,一路蜿蜒,潺潺西北流,过溡水桥后不远,“沙沟河子六天务、弯弯曲曲槐树崮”这里已是桓台界。
乌河入桓台的之一个村庄叫“东沙村”,之一座桥叫“东桥”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顺河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处湿地公园,当地人称“东沙游园”。建园时间不太长,湿地面积不小。公园处在河滩中心,中间有个湖心岛,水从岛两边分流,南岸有金沙滩、凉亭、沿湖长廊、游乐健身场等。
碧水、蓝天、绿树,景色秀丽,完全可以和上河头那沿河风景媲美。
此处是两个紧邻着的村子,叫“东沙和西沙”。据载,东沙村曾叫昌城,后因战乱,人走城空,土地、村落荒芜。明末,有张姓和周姓人各带三个儿子来此,看到该地南有土丘小山,高地被两条河环绕,蜿蜒盘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在此定居。
清道光十八年《张氏世谱》载:“迁居新城东熊李庄。”“三世-居邑东偏时水之曲,卜居于沙沟河庄。”周、鲁、于三姓于清初徙居该村,因靠沙沟河居住而得名。解放后,以沙沟河为界分为东、西两个自然村。
沙沟河,又名卧龙河、凤溪河。发源于东南方向三十余里的临淄薄家洼湿地,流经南金、中金、北金的村西,穿临张桓三区县之界的红花园村而过,经桓台的三龙村,再从东沙村和西沙村中间流过,在村北汇入乌河。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河床宽阔,两岸林木葱茏、杨柳扶疏;河中水流清澈、四季不息。如今河床还在,只是水小了,河窄了。
沙沟河在红花园村里有一座三孔石桥,它把南北大街连成了一体。河水在桥的西面形成了一个较宽阔的水湾,里面水草丰茂、游鱼成群,桥头是村民观河赏景的更佳之处。
沙沟河在古侯路上有座名叫“备战桥”, 也叫利民桥。桥南建有三门水闸,砖石结构现保存基本完好,本世纪改建为公路桥。
在沙沟河古河道上,西沙村进村处有一石叠双孔小古桥,清朝年间修建。此桥的桥板是由条石干研缝叠成,桥墩上雕有栩栩如生的石狮图案,石狮惟妙惟肖,憨鞠可爱。
沙沟河在东沙村庄西北角的“北门”处有座五孔小石桥,呈西南一东北走向。桥面是用两块大石板铺成,桥墩用条形石块砌就,桥墩和桥面两侧用方石钩连。古代,这里是高青、博兴、广饶等地商人往南到淄川、周村等地必经之路。可惜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修路把北门小石桥埋在了路下。
在乌河湿地公园的西边有座“四清大桥”,此桥前身为“万喜雨桥’因桥面低,汛期淹桥漫道、阻碍泄水和交通而重修。重修时正直“四清运动”,由此而得名。大桥为三孔拱形,桥墩上有一对石狮坐守两侧。石狮已有百年历史,是从南王村古庙移来,作镇水之宝。可惜已被人盗走。
都说乌河的鸭蛋好吃。其实,沙河一代的的金丝鸭蛋才是正宗。
此地的土壤属于流沙姜石型,就是村民说的“干狗土”。乌河在沙河村北自然形成了一个“椅子圈”。该河段落差大、河流急,水流冲刷让河床成了蜂窝状,是蛤蜊栖息繁衍的更佳地。河里放养的鸭鹅吃了河中的鱼虾、蛤蜊等高蛋白食物,得到了丰富的营养。这里的鸭鹅所下的蛋,蛋清浅蓝泛白,蛋黄浓艳。煮熟后,蛋黄呈黄金丝状,是标准的“金丝鸭蛋”。
东沙河村南有一座皇姑庵遗址。相传,齐桓公到此游玩时,发现有一小庙,庙周古树参天,风景优雅,便调集能工巧匠在此处建起一座占地五百余亩的行宫。后因其妹夫战死疆场,妹妹誓不再嫁,便将行宫改建,赐予妹妹颐养天年,村人称之为“皇姑庵”。皇姑庵规模巨大,建筑豪华,正殿居中,四周有配殿、亭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皇姑庵遗址曾出土过刀币、古钱、铜镜、菱形花纹残砖、双鹿纹瓦当、板瓦残片、灰陶鬲把、鬲腿、灰陶残片等,应属东周文化遗址。
西沙村东的观音庙气魄壮观,门前的大槐树,树冠向南倾伸,枝繁叶茂,造型奇特。村西北的关帝庙不大,但塑像生动、活灵活现,围墙壁上雕有精美的壁画。可惜在上世纪已拆除。
东沙有六百余户人家、近两千人,以张、周、于、鲁姓为主;西沙四百余户人家、千余人,西沙以李、杨、张、许姓为主。除了东沙有彝族两人外,其他皆为汉族。
张氏家族在沙河属于大家族。清朝年间, 东沙河村张氏有近四百亩地的庄园,开设有“怀德堂”酒店,还有油坊、酱菜铺。
两沙河村都曾设有圩子墙,约建于清朝末年。墙体以土夯实为主,关键地方用石灰、黄土夯实。墙高五米左右,绕村四围,在路口处设有镇门。西沙的镇门外还有沟桥,北镇门外的桥叫“龙凤桥”。圩子墙现已荡然无存。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地的有识之士引进了种植黄烟技术。因为种植黄烟比粮食作物经济效益好,村民种植黄烟的积极性很高。种植黄烟收入客观,但烤烟工序复杂,技术性高,须有多家联合完成各道工序。后从潍坊聘请烤烟匠师傅指导烤烟技术,由生产大队统一组织生产加工,黄烟成了当地的主要副业。
西沙的“ 德兴公”商号是桓临长博四县边界地区更大的酒庄。酒庄酿制的高梁酒,曾畅销齐鲁大地。
沙河人聪明、勤劳,充分利用靠河优势,过去有多家水磨香磨,磨制香粉,制香、黄表纸作坊在当地很有名。“德兴公”商号产的香面子十分畅销。
清朝末年,东沙河人把到孟家庄的水井水平掏通贯穿,再和乌河相连,俗称“洞子井”,用以灌溉农田,“有水有肥有良田”,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队在乌河利用乌河水发电建了面粉厂。后又建成了桓台县第二个水力发电站“七一”水电站。发电站有两个发电机组,供三个村照明。
赫赫有名的侯庄建筑公司就是在东沙大队建筑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曾是桓台建筑业的领跑者,省内多地市有其所建工程。村里不少人从事建筑业。
沙河村还是老红色革命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在桓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上具有辉煌的业绩。杨国夫司令员在抗战初期同桓台人民一起战斗了三个春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杨司令员在沙沟河及黑铁山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斗争,沙河是他开创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两次踏上这块沃土,探望老革命根据地的战友和乡亲们。
1939年8月1日, 长山地区清河特委在东沙村创建了《群众报》,是现在的《大众日报》初刊。
沙河人很重视文化教育,两村早有私塾,后都有自己的小学校。一度时间还办过初中班,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沙河人喜欢扮玩杂耍,逢年过节,脚踩高跷,“傻子抓蝴蝶”演出既滑稽、诙谐,又带有武术的惊险,给乡亲们带来节日的欢乐。三乡五里流传着“西沙一只小毛驴,震撼整个卫固街。”
文艺小剧团常走庄串乡演出,吕剧《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王小赶脚》、《丁僧扫雪》、《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节目很受欢迎。
乌河沿岸土地肥沃,地产丰富,粮草丰润。当年齐桓公在桓台设有牧马台、牧马场,专门养马。还在沙河西设置了草料场,专供军马用草料。人多了自然成村,随业取名“麸村”,后演变成“傅村”。因草料场地大面广,分为“东麸”和“西麸”两村,后演变为“东付村”、“西付村”。
在麸村之间,人们利用乌河天然动力能源,建有供养马官兵生活用粮加工的地方,逐渐成庄,名“面窝”。
在面窝庄南六里路的地方有个“刨马泉”。据说是齐桓公在卫固点底土时,战马集结、等待出征的地方。
乌河的水是山泉水,富含钙、镁、钾、偏硅酸等天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些物质对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预防肿瘤,防治各种血液疾病有着良好的作用。
我在西付村遇到一位老者,言谈起来,他告诉我,同是一个村,但靠近乌河的人家做的豆腐好吃,卖的快;而村南的豆腐发涩,就卖不动。水质起着决定性地作用。
从东付村往北过乌河,岸边的村庄原名叫刘家庄。明朝韩姓在乌河岸边修建了玉皇阁,从此刘家庄更名为玉皇阁。
传说,清嘉庆元年,有位老道长路过此地,在乌河边乘凉,看到脚下河水弯弯曲曲流过,南方的花山巍巍屹立,是块风水宝地。连连说:“近看有水,远看有山,山明水秀、人杰地灵,过后必出大官。须修座神庙镇坐”。老道的话引起了智人的思考,他们带头捐献金银,外找匠人择势选地,盖起了三间两层的玉皇阁。
不说这道长的话灵与不灵。但这里确实是原 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同志的祖籍。
前几年,在村东北角发现一处古迹,曾挖掘出瓦、砖、盘等的碎片,传说是春秋时期运粮河的驿站和村庄部落。
玉皇阁也是老革命根据地。一九四六年农历二月初六的深夜,玉皇阁村的农救会干部、土改积极分子曹传龙、曹传顶、韩其水三人惨遭还乡团杀害,成为震惊世人的“玉皇阁惨案”。
玉皇阁村,现有有四百余户、千余人,有曹、周、毕、韩、付、田、于、边、吕等姓氏,均属汉族。主要以运输和建筑为业。刻纸技术传承人周总海的剪纸作品《晨状》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展剪纸类金奖,《喜.上眉梢》获银奖。历时八个月完成的《清明上河图》刻纸作品,被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过。
本村人钟爱“ 周姑子”戏,常到周边乡村巡演,红火非凡。元宵节扮玩“抬芯子”在桓台很有名声。
许是玉皇阁的人质朴、勤劳,也许是乌河给这里带来了灵气。
桓台的乌河之歌 桓台乌河起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