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国防影响(浅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军政因素)

生活常识 2023-05-15 19:39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安史之乱时期的环境 浅析安史之乱的爆发——经济与国防因素的影响

文|喜闻Talk

编辑|喜闻Talk

前言

安史之变,是唐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

这起事故的成因很多,从军事和经济两个层面来看,均田制与租庸制度的瓦解,致使在籍的人数急剧下降,征兵制度取代了府兵制度,节度使拥有了培养私兵的基础;

而唐太宗之后,唐代军事局势从进攻转为防守,这是唐代中央建立藩镇和释放节度使的一种客观需要。

这两个因素共同促成了唐代的“外强内弱”的军事结构,并最终引发了“安史之变”。

安史之变发生于中国玄宗末期到代宗初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反叛唐朝,是与唐朝政权之间的一场内讧,也是唐由盛而衰落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这一次的内乱导致了唐代人口大量流失、国力锐减,是大唐从鼎盛到衰落的关键时期。

安禄山和史思明是这场造反的统帅,所以这场起义被称为“安史”。

因其在唐玄宗天宝时期的爆发,又称为“天宝之变”

安史之变并非意外或突发。而大唐的没落,也不能只从“安史之乱”一事件来解释。

从逐渐瓦解的均田制,唐代的税制和兵制就一直存在着问题,这不仅加剧了当时的不安定,而且还为节度使发展自己的私军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唐代设置藩郡、节度使,是由于军事情况和实际生产力状况的变化而作出的。

一、均田制度解体所带来的一连串影响

(一)土地平均分配制度

“均田”是唐代从魏晋到隋代所确立的“三农”体制的继承和发展。

唐代在均田制的指导下,以租庸制为主的赋税体制以府兵为核心的兵役制,为唐代开创盛世,开拓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导致了土地制度的崩溃,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变化。

“均田制”指的是根据人口比例进行土地的配置,其中的一块土地经过一定比例的分配,可以成为“永业田”;有些田产在自己去世后要交还给朝廷,这就是所谓的“口分田”

“均田制”在某种意义上是“为民有其田”的政治理念,从而“为民置产”,减轻赋税的利益可以真正惠及农民,而不会被土地所有者所压榨。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发布了“均田令”,自那以后,北齐、隋、唐虽然在土地的份额、奴婢和耕牛的情况上发生了变化,但基本上都沿用了“均田”制度

实行均田制度的首要条件是拥有大批的农用地。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个无法扭转的问题,即平均田制

在唐朝初期,由于社会安定,人口不断增多,对耕地的需求量急剧上升。

,由于转卖、隐匿等原因,已有的土地被私有制,而新的农民也没有足够的土地来耕作。

(二)租庸调制

租庸 为一种基于均田体制而形成的赋税体系,其瓦解与土地均田制的瓦解是出现的,彼此促进。

“租庸调”指的是租乃田租、平者为劳役、调者为户。

在《唐会要·卷八十三租税上》《新唐书·食货一》中,有一条规定唐高祖吴德时。

“一丁租二斤,绢二尺二,绵三两”。

每一名丁户,一年二十日,闰年两日,无劳力的人,可以用绢,若有必要,可以免除劳役。

人民按“授田”纳税,有了足够的田产,就可以按时交租,也就有了驱使的动机。

平地制度与租庸制相结合,使流民安定,百姓富足,国库收入也是相当的稳固和充裕,对于安定的社会有很大的影响,陆贽所谓的“下不累而上足”。

“租庸制”瓦解的根源在于“均田制”的瓦解、“割让”现象的出现,使“佃农”的赋税能力大幅下降,在无力承担赋税的情况下,大批的农民“流窜”。

逃难的农夫经常被邻居们代付,这就是所谓的“摊逃”,从而导致了更多的人逃离。

,由于官吏的疏忽,丁口的死伤、土地转移等没有登记户口,也造成了以赋税为基础的户口制度日益混乱。

在土地平均分配制度被打破的情况下,持续实行的“租庸制”导致了“百姓逃亡”和“增加税额”的严重恶性循环。

随着户口人数的不断下降,户口登记制度也变得空空如也,而在籍的人数下降,不但腐蚀了租庸赋役的税收制度,而且还摧毁了以府兵制度为根基的军队制度。

(三)军队制度

与租庸制类似,府兵制度也是基于均田制度,以在籍的人数为基础。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对军队的制度赞不绝口

“夫军何其重要!但时局变化,以求利益为目的,一切皆可为,而考察律法,虽然可应用于当下,却不宜应用于后世,但唐立府之制,却是极好的。”

什么是“府兵”?府兵就是军队的兵。

在战争中,他被征调参军,负责守城和边境,像一个普通的农夫。按照《木兰辞》中的说法,士兵们必须自己准备食物、武器和铠甲,每个士兵都要配备六头马驹或者六头骡子,这就是“六驮马”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兵给农夫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才会选择大户人家。

府兵制度优势明显。,官军以百姓为本,既能保障军队的供给,又能极大地节约军费。,受到战功奖励的影响,他们的士气高涨,战斗力也很强。

从高宗晚期到武周,唐朝的府兵制度逐步遭到了削弱。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一是由于土地制度的瓦解,使地方军队制度失去了基本的功能。下等的农民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哪里有什么官军?

再加上流民的流窜,士兵的数量和品质都不能保证。

,由于战争的缘故,兵工繁杂,士兵们不能及时换岗,所以经常会被强行留下,造成了很多人的百姓避役和士兵逃亡

二、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国防形势的转变

(一)唐朝军事形势与国防策略

唐朝的防御体系所受到的更大的危险还是来自于北方的牧民。

游牧部落是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他们作战实力很强,能力也很好。

唐太宗之后,唐代的防卫策略逐步从攻击转为防守。到了唐玄宗时期,西部和北部边境面临突厥,契丹,奚,吐蕃等的夹击,要取得战略上的优势,要具备两点

一是要有“重镇”,每一道关口都要有几万大军驻扎,可以抵御敌人,也可以发动进攻;

二是“集权”,统领要独立,掌握一切力量,不能被束缚。唐代设立的藩镇都是重要的城市,而这些地方的统治者,都是节度使

(二)节度使、藩镇之制

藩镇、节度使的设置与节度使逐步扩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

军队是节度使的固有特征,被授予行政权限后,节度使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而节度使在财务上的权利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占据一席之地。

唐玄宗为抵抗各地的流亡,大规模地扩建戍军镇,设置九节度使、经略司,又称为天宝十节度。

《资治通鉴》中有十个节度使,共领兵马四十九万,马八万多

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大节度使,总人数超过十八万,实力也十分强大。

安禄山在罗、奚、契丹、室韦反戈的时候,大唐的军队还不到八万人,而且他们的军队也很松散,很少参加战斗。

因为要在边境驻军很久,加上军队制度早已崩溃,所以征兵制度是不可避免的。

招募人员的方式颇为繁杂,但大部分都是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流浪汉,以及从各地征召而来的游牧民。

他们大多都是终生参军,有自己的亲族,也有自己的儿子,所以才会在军队里服役。

“节度使,统领大军,斩杀将领”,节度使拥有生杀、赏罚之权,,士兵们对节度使都是忠心耿耿。

所以,由 提供的兵马变成了节度使的私有力量,节度使可以完全掌控一片藩镇的兵马。

节度使在北方边疆的军事需求下,逐步获得了节度使的实权。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朝中央设立了巡抚,设立了专门的稽查衙门,监督各地官员。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对节度使的军事活动产生不利的后果,天宝年中,各地的县令都担任了节度使的职务。

节度使掌控藩镇的财权,源于军事和物资的供应需求,而自古以来,任何一个独立的军队,都会拥有军队和财富,这就是节度使资金的来源。

藩镇之务,起初以中央为主,但因其庞大的军粮供给,单凭中央根本无法满足,故其供给体制,转而以屯垦所得,以满足军需。

初期,屯垦所得归中央管理,但这样的体制对节度使在自己的防线上及时提供补给,不但会对他们的调遣和统兵产生不利的作用,也会让唐军的战力大打折扣。

唐朝廷迫于形势,只好将各防区的驻军之权交给节度使,将盐业的行政权力下放到节度使手中。

盐池出产的盐矿,有一部分要上交给官府,剩下的大部分都用来供应地方守备队和销售,而盐的销售,也是节度使们的一大笔经济来源。

从总体上说,唐太宗之后,唐代军事局势发生了改变,藩镇节度使的职权从原来的军事力量逐步增强到行政权、财政权等。

在平定安史之变时,唐中央通过分封节度使来拉拢叛乱,安抚有功之臣。

于是,武夫战兵因功绩而被列入侯,被贬为节度使,这样的做法让节度使的数目不断增多,势力不断壮大,到了唐代末期,藩镇众多,实力薄弱。

三、

由于均田制度的垮台,导致了府兵制度的解体和征兵制度的确立,征召的专业人员都成了节度使的私军;

由于防御状况的改变,唐代设置了各路诸侯、节度使,而由于当时的生产状况,节度使必须统领一地。

《赋税论》中,威廉·配第曾说过“土地乃财源”

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土地的分配与一个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唐代,由于土地的私人和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度的解体,使租庸制和府兵制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从攻击到防守的大环境中,藩镇、节度使应运而生

在唐代,户籍制度的失效、兵权的分权、财政权力的分权,都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的制约。

就封建时代的生产力来说,几乎不可能彻 止土地的吞并。

,安史之变的出现绝非巧合,更不能说是造成大唐没落的罪魁祸首。

大唐的没落,已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而安史之变,也给后人带来了一个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杨海燕.简析安史暴动的成因.中国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16).

[2]刘昫.《古史》.北京中华出版社,1975:1783.

[3]魏书,魏收,北京中华出版社,1974:2849.

[4]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出版社,1960:1530.

[5]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出版社,1975:1181.

浅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军政因素 安史之乱背后的地缘政治学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