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笔法28字口诀及理解(章草口诀和草诀百韵歌的区别)
舍字加一笔是什么字 章草笔法28字口诀
一、章草的基本笔法之一“弯钩腾踔”
章草的神韵,主要是通过章草的笔法和结构来表达的。
章草的笔法,可以由28字口诀概括(1)弯钩腾踔、(2)波磔多变、(3)横锋出奇、(4)妙点相应、(5)斜撇宁静、(6)竖笔沉稳、(7)连笔翻转。
章草笔法的经典表达出自于《急就章》。,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急就章》拓本,其笔法经过如此多的翻刻,已经神韵暗淡,虽字字规范,但缺乏变化。如果墨守此家而不转涉多家,势必呆板而且单调。所以研习章草还必须结合《出师颂》、《月仪帖》、《草诀歌》等经典拓本墨迹来反复体会,还要参考赵雪松、邓文原、宋克、俞和以及近代章草书家的墨迹,才有可能提炼和概括出章草笔法的本质特征,品味出章草笔法的丰富精彩。
“弯钩腾踔”是章草的基本笔法之一,用笔如“乙”字笔画,右旋而向上迅疾出锋收笔。章草中的弯钩,应用范围十分多,至少有二十七个部首使用它。
在二十七个部首中,有十七个部首的“弯钩腾踔”的写法延传至今,广泛地运用在行书和今草之中。
如“儿”部、“尢”部、“龟”部、“色”部、“龙”部、“鬼”部、“旡”部、“匕”部、“毛”部、“几”部、“乙”部、“瓦”部、“非”部、“风”部、“邑”部“飞”部、“己”部等等。举三个例子如下
“儿”部,”兄”字
“尢”部 “就”字
“色”部 “色”字
另有十个部首的“弯钩腾踔”的笔法主要在章草中存在,在今草和行书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正是这部分特殊的写法构成了章草最为显着的笔法特征。
如“辵”部、“足”部、“廾”部、“走”部、“欠”部、“页”部、“皿”部、“廴”部、“矢”部、“匚”部等。举三例如下
“辵”部 ”还”字
“足”部 ”距”字
“欠部” ”歌”字
我们再来看 “弯钩腾踔”中某些部首的变化,比如“辵”部 “辶”的写法,这是章草中最有代表性的笔法,变化也最多。
章草 诗词 二首 作品
比如,这张作品中的诗词中,就“辵”部而言,有“远”、“逶”、“迤”、“过”、“道”、“遍”、“边”、“连”等,共计八个。下面我们把这些字截取出来
章草 #34远#34字
章草 “逶”字
章草 “迤”字
章草 “过”字
章草 “道”字
章草 “遍”字
章草 “边”字
章草 “连”字
倘若我们只有一种写法,那就是呆板单调。这张作品里的八个“辵”旁有八种写法,这就是章草笔法的妙处。其实,“辵”旁在章草中至少有三十至四十种写法,这里所表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
要掌握这些精彩的变化,就需要下功夫到历代章草名家的长河中去采集。呆板与生动,单调与丰富,平庸与精彩,这里有高低之分,深浅之分,文野之分。我们要追求章草笔法的生动、丰富、精彩,往往需要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势,不能满足几个所熟悉的弯钩,需要去向历史上这么多名家请教,去理解和掌握他们不同的写法,逐一收集起来,逐步从几个写法扩充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需要有意识地去采集,需要日积月累,需要下功夫。一张作品,如果有几个或者十几个“辵”的不同写法,那就要比只懂得一、两种写法的人高明。
“弯钩腾踔”的笔法在章草中的应用,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即有的字从属于某个部首,就这个部首而论,大部分字不用“弯钩腾踔”的笔法,一旦写到某个字,就会“弯钩腾踔”。比如,一旦写到“乍”字,一定会使用“弯钩腾踔”的笔法(见图“乍”字);再如, “是”字,一定会使用“弯钩腾踔”的笔法(见图“是”字)等等。
章草“乍”字
章草 “是”字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章草总是要讲究变化的,有的字在收笔的时候,可以用捺,可以用点,可以连写,也可以使用“弯钩腾踔”的笔法。比如“失”字,其字的一笔,往往是捺,或者是点,也会有“弯钩腾踔”之笔(见下图举例)。这时的“弯钩腾踔”是历史上不少书家随意的变化,重复多了,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写法,因而扩大和丰富了“弯钩腾踔”笔法的应用范围。
章草“失”字 ,以捺收尾
章草“失”字 ,以长点收尾
章草“失”字 ,以腾踔收尾
以上概述了章草“弯钩腾踔”笔法的内容。“弯钩腾踔”是章草中最为重要的用笔,没有它就构不成为章草;“弯钩腾踔”笔法在章草中运用面是最为广泛的,二十七个部首的字书写时都会用到它;“弯钩腾踔”笔法在章草中的变化是最为丰富的,“辶”的四十种写法就是典型;“弯钩腾踔”笔法在章草中与其他笔法的交融最为复杂,构成了章草中最有代表性的笔法。
二、章草基本笔法之二“波磔多变”
波磔是章草的基本笔法之二,波磔如捺,由轻而重,再由重向右迅疾出锋收笔。
下面,我们来举四个波磔在“捺”方面的运用
章草“文”字
章草#34分“字
章草“秦”字
章草“更”字
波磔除了表现捺之外,还可以替代横,见如下两例
章草“上”字
章草“三”字
波磔还可以替代点。见如下两例
章草“去”字
章草“令”字
波磔起到了“省烦”的作用,起到替代某种偏旁的作用,从而使得波磔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变化,这是章草波磔的基本特点。《急就章》《出师颂》《月仪帖》《草诀歌》等经典传本中,波磔的风格是不同的,,波磔的基本特点都是一致的。
《忆秦娥·娄山关》横披
上面这张作品,取法索靖,铁画银钩,含蓄内敛,就其波磔而论
“西”字起笔即用波磔替代横画,同“烈”字起笔用意;
“長”字波磔,不仅表现捺,还省去了上面一撇,“晨”字亦是如此;
“今”字,波磔省写两笔;
“残”字波磔替代一点。
一列,“思”字,波磔替代偏旁“心”。
由上例可以看出,波磔的大致应用范围和特殊作用。特别是波磔在替代“点”、“横”、“撇”方面,在用波磔“删繁”、“省约”方面,其变化是奇特的,富有韵味的。
章草之后,不仅产生今草,还孕育出行楷,只是到了行楷时,波磔就只是表现“捺”,没有这么丰富的替代和变化。这也是章草用笔的妙处。
三、章草基本笔法之三“横锋出奇”及其3个妙处
我们把章草的横画归纳为“横锋出奇”,其妙处是在“出奇不意”之中。横锋出奇是章草基本笔法之三,所谓“横向一笔,锋从右出”。在行书和楷书中,横画就是一横,虽有轻重、方圆、快慢之分,已经没有章草中“替代”和“省烦”的作用了。下面这张作品取法索靖的痕迹十分明显。索靖的横画是最为丰富的。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条幅
释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词,许思豪书。
“横锋”的用笔,增强了章草的结字横向开张之势。“横锋”在表现横画方面,它是富有变化的,譬如作品中的“裏”字、“豐”字、“一”字、“七”字、“天”字、“三”字、“茅”字、“豪”字等等,其中的轻重、缓急、方圆以及出锋方向的变化,均需要体会经典传本的丰富和精彩。这是妙处之一。
作品中 “裏”字
作品中 “豐”字
作品中 “一”字
作品中“七”字
作品中“天”字
作品中“三”字
作品中“茅”字
作品中“豪”字
妙处之二是要领会章草之横的替代和省烦的作用。譬如“鳴”字,横锋一笔替代了四点
作品中“鳴”字
“點”字横锋一笔省略了“火”的偏旁
作品中 “點”字
“忽”字和“思”字,横锋一笔替代了“心”之偏旁,等等。
作品中“忽”字
作品中“思”字
妙处之三,“横锋一笔”有时还替代捺的写法。就是说,在章草中有时字的捺笔,可以用波磔来表现,也可以用“横锋出奇”来表现。
譬如作品中的“枝”字末尾一笔,横锋替代了一捺
作品中“枝”字
“夜”字横锋一笔,也是替代了字中之捺
作品中“夜”字
“林”字一笔,“橋”字横锋一笔也是如此。
作品中“林”字
作品中“桥”字
不过,此类“横锋”的出锋方向是右出略微向下,不是向上,也不是平出。这些都是需要体会和掌握的。
“横锋出奇”,奇妙在何处?上面三点足见一斑。这种丰富和精彩,不是靠胡思乱想能够产生的,而是靠认真向优秀的传统去学习,去积累,去归纳才会有颇丰的收获。舍此,别无其他捷径可走。
四、章草笔法之四“妙点相应” 及点在章草中“简约”和“替代”作用
《急就章》里的点,由于经过如此多的翻刻,已经看不到精微的变化了。在《月仪帖》、《草诀歌》里,点的变化增加了许多。在《出师颂》里,点的变化最为丰富。因为是墨迹,精微的用笔一目了然。我曾经问自己,古人如此多变的写法是靠记忆?还是靠随意?我想做功夫的时候必然需要记忆,熟记了,熟练了,就随意了。没有下过功夫的随意,用笔不会丰富,更不会精彩,这是必定的。点的千姿百态,即便是下过一些功夫,到头来,熟练应用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这与每个人学习的时候的偏爱有很大关系。
章草的点,婀娜多姿,多色多彩,相互呼应,故称之为“妙点相应”。点除了代表其本身的作用之外,更多地发挥着“简约”、“省繁”的作用。先,以“水”的偏旁为例,“三点水”旁有很多不同写法,稍加整理有至少二十种变化(下面举五个例子)
三点水变化一,章草“汁”字
三点水变化二,章草“江”字
三点水变化三,章草“汝”字
三点水变化四,章草“溯”字
三点水变化五,章草“津”字
上述举例充分展示了点本身多姿多彩的变化。那么点的本质是什么呢?点的本质是呼应和变化。呼应是点的神韵,变化是点的技法。技法是为神韵服务的,神韵是靠技法来反映的。技法如果没有神韵的驾驭,就会失去方向;神韵如果没有技法的依托,就会无从表达。点的入笔和出锋,都是与其他笔画相互呼应的,都是与上下字相互呼应的。正因为要呼应,所以就有各种各样的写法,永远不会是一个既定的模式。如果理解了这个本质,我们就会在临摹时去积累点的种种写法。积累多了,熟练了,就会进入多姿多彩的境界。在多姿多彩的百花园里,古人没有穷尽所有的技法,恰恰相反,古人的技法为我们新的拓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点在章草中可以替代笔画,在章草中常以“点”代“横”,以“点”代“撇”,以“点”代“竖”。这里,我们以“不”为例(见下面举例),“不”字说明点在“简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章草“不”字,写法一
章草“不”字,写法二
,章草中点还可以替代部首偏旁,使得“简约”的功能发挥的更加充分。我们也举三个例子
“以”字中的两点代替“厶”部
“嘆”字中以两点代替“口”部
“將”字中两点简化左右两个部分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作品例子,看看点在书法实践中的运用
章草作品《王维五绝二首》
释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五绝二首,许思豪。
作品中“撷”字
作品中“采撷”的“撷”字,右上一点是替代“頁”偏旁上面的一横;
作品中“自”字
“君自故乡来”的“自”字,上面一点替代“自”字一撇;
作品中“君”字
作品中“知”字
“君”字下面一点(有时是个极短的波磔),“知”字左边的那一点,都是用以替代 “口”之偏旁的;
作品中“著”字
“著”字下面的两点替代了“日”之偏旁;
作品中“窗”字
“窗“字下面三点替代”心字偏旁;
作品中“鄕”字
“应知故鄕事”中的“鄕”字,起笔两点,替代了“鄕”字左边的两个部分。“鄕”字的这个写法,就是约定俗成的范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章草中点的笔法,灵动呼应,加上它特有的简约和替代功能,使得点的种种写法更富有变化,所以,我对章草点的笔法的理解,概括为“妙点相应”。
五、章草 基本笔法之五“斜撇宁静”
章草的斜撇都比较收敛,比较安稳,比较深沉,所以用宁静来形容它,它与“弯钩腾踔”、“波磔多变”、“横锋出奇”形成了运笔快与慢的对比。无论是长撇还是短撇,无论其形态如何变化,撇的宁静给章草带来了书写快慢的反差。请见下面5个例子
章草“乃”字
章草“丸”字
章草“金”字
章草“失”字
章草“人”字
我们来看一幅李白《静夜思》章草作品
释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五绝,思豪书。
六、 章草基本笔法之六竖笔沉稳
与撇的笔画相呼应,章草中竖的笔画基本上是秉承了收敛、安详、沉稳的运笔风格,为其他迅疾的运笔做了铺垫,因为有慢,所以彰显快,快与慢形成了艺术效果的对比。竖笔有的出锋,有的垂缩,其运笔显得比较从容不迫。请见下面5个例子
章草“懌”字
章草“中”字
章草“末”字
章草“十”字
章草“神”字
我们再来看一幅欧阳修《木兰花》章草作品
释文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木兰花一首,思豪。
感悟章草结字的基本特征是横向造势,横向的灵动主要通过弯钩腾踔、波磔多变、横锋出奇来表现。,章草是从古文字中演变而来的,它依旧保持着甲骨文、金文所特有的字字独立的风格。字字独立就决定了章草的基本面是平静和沉稳的,它不可能有今草那种连绵的气势。在章草里,沉稳与灵动是对立的统一字字独立是结构沉稳的表现,横向开张是结构灵动的神态;“斜撇宁静”和“竖笔沉稳”是笔法宁静的表现,“弯钩腾踔”、“波磔多变”、“横锋出奇”是笔法灵动的韵味;“妙点相应”时而宁静,时而灵动。这种巧妙地对立和统一,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沉稳的灵动,缺乏分量,显得仓皇惊急;没有灵动的宁静,缺乏灵气,显得呆板乏味。从这个角度去把握章草的笔法才会有深度。
明清的章草,有些作品的用笔,一味追求灵动,忽视了灵动中沉稳和宁静的妙用,便失去了章草古茂的神韵。究其原委,在于缺乏对这个道理的理解。
宋克《急就章》
章草口诀和草诀百韵歌的区别 章草口诀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