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葬也要买墓地吗(树葬与公墓区别)
沙漠四个火石碑怎么点燃 墓地太贵树葬兴起,取代火葬只是时间问题?网友不用买墓地了
2021年底,河南郑州开展了一次主题为“创新生态树葬”的实验,在这场实验中,工作人员在四棵白杨树的树干上分别钻出了一个直径三厘米深十厘米的圆洞,然后再把盛有骨灰的金属盒放进了刚挖好的树洞当中“把这个树皮取出来之后,我们的目的是让这个树皮愈合,最终还是完整的树。”
工作人员介绍说,在整场树葬活动中他们仅仅打开了树木的木质部,对于树木来说木质部只起到支撑作用而不会影响树木的营养交换,树葬后工作人员还针对树木受损部位进行修复,树木并不会受到大的损害。
跟传统的殡葬模式相比,这种与生态互融的树葬方式显然更加低碳环保,面对着日益高昂的墓地价格,人们也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各种新兴的殡葬方式上。
小区变墓地,未来邻居可能是一盒骨灰
“彭殇徒自异,生死终无别。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
从人类拥有自我意识开始,先祖们对于生与死的辩证思考就从未止息,尽管远古的先民们在不断求索,但人死后究竟会发生什么却始终都是一个参悟不透的谜题。
虽然生死之事虚无缥缈,但生与死却又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刻刻都悬挂在每个人头上,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生死规律的束缚。死去的人已经死去了,但死者的躯体究竟该如何处理却还在困扰着生者。
根据各地地理条件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丧葬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农耕文明不断发展,土葬逐渐成为了丧葬方式的主流。孟子曾言“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当儒学在后世朝代中成为显学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也日渐深入人心,对于丝发寸肤都不敢随意损伤的古人来说,他们对于亲人遗体的处理也越发谨慎小心。
在有神论的影响下,古人认为一个完整的“人”由身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人除了会在去世后经历一次魂魄离体外,一些仙人还可以通过元神出窍的术法将自己的灵魂逼出体外。
在道教典籍的相关记载中,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便曾施展过此类法术,传说铁拐李在砀山洞中修炼时接到了太上老君的请帖,邀请铁拐李去赴华山仙会。
临行前铁拐李嘱咐弟子说,自己将要以魂魄至华山,大约七日内便可以重回砀山洞,在这七日内务必要看守好自己的躯壳,如果七日内不能回到砀山洞的话,弟子需速速将肉身焚化。
但就当弟子在洞内苦守了六天后,弟子的家人突然托人带来口信说家中老母病危,弟子苦等师父不归后,便一把火将铁拐李的肉身烧了个干干净净,自己则匆匆赶回了老家侍奉老母。
赴宴回来的铁拐李看到自己肉身被毁后不由得大为惊惧,只好附身在了一具无主饿殍且未被掩埋的尸身上,这才得以重返人间继续修炼。
通过这则神话故事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凡间的人还是修炼的神,肉体都对他们至关重要,一个人只有“入土为安”后,这一辈子才算彻底走完。
当先人的棺椁被埋入地下后,其子孙后代还会建造坟茔墓园,每到清明中元等节日时便会焚香祭拜,祈佑在另一个世界中的祖先可以护佑后代。
在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中,一个人死后只有风光大葬才不会在另一个世界中吃苦受穷,厚葬之风也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兴起。
在一些封建统治阶级的墓葬中,除了需要陪葬墓主人生前的各种日用品外,其余各种奢华物件更是不胜枚举,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曾经记载到“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
对于古人而言,封建统治阶级的喜好也是平民百姓们生活的风向标,平头百姓们虽大都没有金石玉器可以陪葬,但各类石兽、碑铭等物却是数见不鲜。
久而久之,葬礼规格是否宏大奢靡,也成为了检验古人是否孝顺的标志,而这一思想也在千百年的传承中逐渐沿袭到了近代,一些地区中老人去世后,其子孙为了办一场宏大的葬礼,即便花掉大半家产也在所不惜。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土葬为火葬,并提倡节俭文明办理丧事后,这一兴盛于封建时期且劳民伤财的丧葬方式才被彻底改革。
尽管古代中国的不少地区也有过火葬传统,但火葬真正成为殡葬方式的主流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跟传统的土葬相比,火葬在节约耕地面积的还可以预防病毒的传播,保护环境。
尽管我国的陆地面积居世界国家中的第三位,但人口众多也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平均下来后我国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土地的三分之一。
火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大量土地,但对于树葬等新兴的殡葬方式来说,火葬后的占地面积跟树葬相比显然还要大上许多。
但就是这小小一平方米左右的墓地也是价格高昂,对于不少家庭来说几万至几十万的墓地费用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墓地的使用权也不是一次性买断,逝者的亲人们还需要在20年后重新缴费。
一些家庭由于无法在短时间内为死者找到一处合适的墓地,甚至还打起了住宅小区的主意,某媒体曾经接到过居民的爆料,称小区中有一位业主在买完房后便在家中“大兴土木”,更是将屋子全部封死,小区中的人才知道,这户人家买房子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存放逝去亲人的骨灰。
尽管这位业主在买下一套房子后就获得了房子的所有权,但擅自把住宅房改作他用祭祀先人,这依旧给同小区的其他住户带来了不小的阴影。而这一反常现象的出现,也折射出现如今找墓地难、买墓地贵等问题。
树葬等其它新兴殡葬方式的出现,或许能破解这一社会难题。
树葬历史悠久,选择树葬也是选择自然
在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土葬是从前殡葬方式的主流,火葬的出现则对遗体直接入土的殡葬方式进行了改良。
但其实在我国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逐渐摸索出了水葬、土葬、火葬、悬棺葬等一系列殡葬方式。
《梁书》中曾经明确记述过扶南国一带的殡葬文化“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
根据各地的地理气候环境不同,我国的鄂伦春族、珞巴族、藏族等许多民族都摸索出了树葬这一殡葬方式,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中必要的物质资料和生存基础,人在死后也以一种最为简朴的方式重回自然,回到自然的怀抱。
在珞巴族的树葬方式中,有的珞巴族人会在生前为自己选中一棵大树,并将这棵树作为自己死后的安息之所。
当一个族人去世后,亲人们需要用藤条将他的尸体捆绑住,然后将其放入藤筐中停尸三日,再在那棵被选中的树上挖一个凹槽并将尸体放入。
又或者是找到一棵分叉的大树,从而将盛放尸体的箩筐悬空搁在树上,并在上面搭上一个草棚,以此来为先人的遗体遮风挡雨。
对于淳朴的珞巴族人来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精灵的,人去世后的躯体虽然会腐烂,但他们的灵魂却以“精灵”的方式去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用最隆重的方式为死者治丧,除了是在表达自己对于亡者的悼念之情尽孝道外,也是想要让死者的亡灵尽早得以安息。
这种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天然殡葬方式,也在现代殡葬业中得到了新的改革,也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传统土葬跟现代火葬更大的不同在于对死者遗体的处理,相较于土葬而言,火葬破除了人们对于遗体完整性的依赖,但火葬后的骨灰却依旧需要被埋入土中,让死者入土为安。
时至今日,火葬与土葬在形式上依旧有着很大的共通点,例如死者的骨灰在被埋入地下后,亲人们还需要在死者的埋骨处堆起坟堆或刻上墓碑,以此来作为记号供后辈们凭吊悼念。
但唯一例外的是,我国古代的蒙古贵族们选择了一种与其他民族大相径庭的殡葬方式---密葬,也正是在密葬的影响下,古代蒙古君主们的墓葬一直都没有找到。
元朝时我国与西方不少国家都往来密切,一位曾经到过元朝的罗马教廷使节就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述过,当那尊贵的蒙古君主去世后,其余的蒙古贵族会将他的遗体运上车,然后将车上的死者秘密运送到遥远的草原上去。
等到确定这块草皮是绝对安全的,负责安葬君主的蒙古贵族们便会指挥下属将草皮挖开,并继续往下深挖直到挖出一个大坑,然后再将死者的遗体放置进去“他们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以后没有人能发现这个地点。”
草原上牧草的繁殖力极强,当草根在土壤中生根发芽时,也便没有人能发现这茂盛的牧草下隐藏着的是一位蒙古君主的陵寝。
当元太祖成吉思汗在亲征西夏的途中去世时,成吉思汗也需要依照蒙古贵族的密葬传统被葬在茫茫草原的一角,在那遥远的传说中,成吉思汗的后人为了能在以后顺利找到成吉思汗的墓地,便找来了一头刚刚生下过小骆驼的母骆驼。
人虽然极容易在草原中失去方向,但动物却是自然界中最忠诚稳定的向导,当小骆驼被杀死,并把小骆驼的血洒在墓地周围后,母骆驼便会将这个沾有小骆驼血的地方牢牢记住。
成吉思汗的后人想要回到埋葬成吉思汗尸身的地方进行祭祀时,他们只需要跟着这头母骆驼,便可以找到成吉思汗那真正的墓地。
但可惜的是,骆驼的寿命终究是有限的,当这头母骆驼抵御不过岁月的侵蚀而死去后,成吉思汗的墓葬究竟在哪儿也成为了一桩悬案。
在这个故事中,尽管演义的部分颇多,但这也反映出一个从古至今都共通的道理,后人在埋葬先祖后总会留下各种各样的印记,或许是一个堆起的坟茔,或许是一块刻有名字姓氏的墓碑,又或许是墓地周边的几棵树。
根据这些记号,后辈们才能辨认出自己的先祖们究竟被葬在了何方,人们想要祭祀先祖时也好有个凭吊之所。
当树葬这种新兴的殡葬方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时,水葬、海葬等殡葬方式也在悄然兴起,跟树葬相比,水葬显然更加方便环保,对于土地的占用更是为零。
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水葬这种殡葬方式实在是太过超前,当死者的骨灰被撒入江河湖海后,死者虽彻底与自然融为了一体,但活着的亲人们想要祭奠先祖时却也无处可去,亲人们对于逝者的思念之情也无处宣泄。
但新型的树葬却是在低碳环保与照顾家属感情之间达到了一个良性的平衡,当死者的骨灰被埋入地下后,将原先建设墓地、垒砌坟头的地方可以用植树代替,后人们想要来祭祀上坟也能有处可去。
梁从诫我死后选择树葬,一切从简不要大办
在梁从诫少年时期,梁从诫的父母梁思成和林徽因也曾对这个孩子有过特殊的期许,希望梁从诫未来可以在建筑行业有所建树。
但梁从诫却是继承了梁家人身上独有的叛逆,义无反顾的成为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梁家的子女们也无一人继承父母的衣钵,而是各自选择在社会其他行业中发光发热。
但作为梁家的孩子,梁从诫依旧从梁家身上继承了一些东西“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梁从诫身上的社会责任感也被完全激发,开始投身于在当时还极其冷门的环保事业。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发展在保证“量”的还要保证“质”。
当四十多年前梁从诫还在《百科知识》杂志做主编的时候,他突然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稿,而正是在这封稿件中,梁从诫了解到一些小规模企业在高速发展的也成为了环境污染的始作俑者。
正是通过这篇来稿,梁从诫也意识到倡导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了将自己环保发展的理念付诸实践,梁从诫于1994年成立了我国之一个名为“中华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的民间环保组织,当这一组织正式在民政部注册登记成功后,梁从诫跟他的朋友们也亲切的称呼这个环保组织为“自然之友”。
而梁从诫创办“自然之友”也不只是嘴上功夫,而是真的将环保两个字身体力行刻到了骨子里,他会骑着自行车走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出门吃饭时从来都是自备竹筷而舍弃掉饭店中准备的一次性筷子,在办公室中工作时他会选择用废弃纸张来复印名片。
除此之外,梁从诫对于水资源也是非常重视,即便是家中洗衣机中产生的废水,梁从诫也会细心地将这些水收集起来冲马桶“中国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北京市的人均淡水占有量比沙漠国家以色列都少,不能再浪费了。”
尽管在外人看来这些小事似乎是微不足道,但梁从诫却坚信只要自己不断发声,那定会有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加入到环保事业中去,涓涓细流也可汇成汹涌江海“真心实意,身体力行,不唱绿色高调。”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低碳环保外,梁从诫在抢救滇金丝猴和可可西里藏羚羊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梁从诫得知滇北一处原始森林即将被破坏时,梁从诫立刻向 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呼吁,一定要保护好这片栖息地,一定要保护好这一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
在梁从诫的大力呼吁下, 相关部门也立刻行动起来,滇金丝猴那片赖以为生的栖息地也顺利转危为安。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梁从诫也积极投身于打击藏羚羊偷猎事业中去,为了保护高原上的这些精灵,梁从诫不断地奔走呼告。1999年5月,梁从诫更是亲自来到了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亲手点燃了400多张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藏羚羊皮。
这片熊熊燃烧的烈火,也是藏羚羊保护者们与盗猎分子斗争到底的决心,在从可可西里返回时,梁从诫先生还不幸遇到了一场车祸,这也导致他胸部严重挫伤。
但即便如此,梁从诫先生还是郑重写道环保行动不是轻柔的田园诗,风险总是有的,为民间绿色活动付出点代价,我们无怨无悔。
2010年10月28日,为环保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梁从诫先生在京去世,享年79岁。
尽管梁从诫先生是学术界的知名人士,但他的葬礼却十分低调,在梁从诫生前他便已经为自己的葬礼定下了规矩“我死后选择树葬,一切从简不要大办。”作为环保界的杰出人士,梁从诫先生的葬礼也应该是绿色环保的。
尽管在当时选择树葬的人还少之又少,但梁从诫先生及梁从诫先生的家人们却还是选择了这一最为环保的葬礼方案。
最终,梁从诫先生的骨灰被分成了三份,分别交给了梁从诫先生的儿子梁鉴,女儿梁帆和妻子方晶,这三份骨灰也被撒在了三个不同的地方。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从诫曾跟着父母一起来到了西南大后方,当日寇对昆明等地的空袭愈发频繁后,梁从诫又跟随父母来到了四川宜宾,生活在了一个名叫李庄的小村落里。
对于梁从诫来说,李庄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梁从诫先生骨灰中的一份被洒在了李庄。长大后的梁从诫在北大校园中求学,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时光,梁从诫先生骨灰中的第二份被洒在了北京大学的校园中。
至于梁从诫先生骨灰中的一份,则是被他的亲人们撒在了一棵树下,梁先生生于自然、中年时奋力保护自然、晚年后又重新归于自然。
当骨灰被撒入泥土中后,梁先生的家人们也用和着菊花花瓣的泥土将梁先生的骨灰掩埋,则是在树旁立了一块再普通不过的石头,并在石头上刻了“自然之友梁从诫”几个字。
当念完悼词后,梁从诫先生的葬礼也随之宣告结束,整个过程不过才一个小时,整场葬礼也都简单庄重。
梁先生将大半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环保事业,最终也用绿色环保的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人的一生只有两件事情无法选择,之一件是出生,第二件便是死亡。逝者的家人们在为逝者操办身后事时,之一要义自然是要尊重逝者生前的意愿。
但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变革以及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死之事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讳莫如深、避之不谈,死亡对于我们来说虽然依旧是一件未知的事,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死亡,不再恐惧死亡。
如今的殡葬方式越来越多种多样,尽管已经有不少人转变思维方式,选择了一些新兴的殡葬方式,但如今选墓地、买墓地依旧是殡葬行业中的主流。
新型树葬的出现,或许会继火葬之后变革传统的土葬传统,想必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树葬、选择树葬。
人的一生与自然紧密相连,在去世后又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当风儿吹动树梢,这棵树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告诉大家,有一个人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树葬与公墓区别 墓地便宜还是壁葬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