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将向基层倾斜
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积极推动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均衡配置工作,旨在提高全省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诊疗需求。针对当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现状,该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措施。
为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强调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基层医疗机构及非公立医疗机构的配置条件。这一举措是对县级及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扶持,特别是在开展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以及空白地区、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医疗机构,将重点考核人员资质和技术服务能力,对床位规模、门急诊人次等业务量评价指标也适度放宽。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还放宽了上岗人员的执业地点限制。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鼓励具有上岗资质的人员到县级及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这不仅有助于确保这些机构拥有必要的医疗人才,也放宽了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人员配置要求。
根据市级区域卫生规划,山西省还积极在县域内建立大型医用设备诊疗中心。这将根据县域医疗服务人口、地域分布、主要病种、技术能力和上岗人员配置等因素,放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品目,扩大诊疗范围,提高整个区域的医疗服务能力。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还注重推动医疗资源的共享。通过向受援医疗机构捐赠或调配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推进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大型医用设备的统筹利用。还鼓励通过远程会诊等信息化手段,让县级及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检验服务,缓解病人过度集中于大医院检查造成的拥挤现象。
为了确保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山西省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论证和使用评估工作。他们不仅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品目和型号的设备,还加强对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情况的监管。对于超规划配置、违规操作和使用大型医用设备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将严格追究相关责任。
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诊疗需求,推动全省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