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爱国不是生意举报应有依据

近期以来,“战马行动”之类的网络博主频频引发公众关注,他们针对南京某商场的装饰画、某地地铁的广告图案等公共空间图案进行举报,声称这些图案使用了象征日本军国主义的“旭日旗”。经过多方调查,这些图案实际上是传统节庆元素的组合,与所谓的“旭日旗”并无直接关联。这一事件在舆论场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争议之中,有两种声音格外引人关注。一种观点认为,“爱国无罪”,即使举报内容存在误解,也应该包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一种“恶意蹭流量”的行为,通过煽动民族情绪来博取关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和社会秩序。

针对这一事件,央媒及军媒纷纷发表观点,明确表态。他们指出,举报必须建立在事实依据之上,不能断章取义或胡乱联想来制造对立。商场的装饰画需要从整体视角进行判断,而不能孤立地放大局部元素。他们也警告警惕“虚假爱国主义”,部分自媒体以爱国之名,行“碰瓷”之实,通过恶意举报打压企业、扰乱经济秩序,其本质是为了谋取私利。

他们也强调法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虽然宪法赋予公民检举权,但权利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律程序,避免滥用权利来打击异己。

从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边界来看,举报权受到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保护,但必须基于事实证据。那些恶意捏造事实、毁人名誉的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公众的网络“正义感”不应凌驾于理性之上,避免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来制造对立。公众需要提升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避免因“玻璃心”而误判艺术表达。

泛滥式的举报不仅会对企业造成生存风险,让合规企业因不实指控而面临舆论的打压和经济的损失,而且也会浪费公共资源,使执法机构被不实线索牵制,降低社会治理的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强化程序正义,保障被举报方的申辩权,避免被网络情绪所裹挟。也需要建立追责机制,对恶意举报者依法进行惩处,形成有效的威慑。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但绝不应该成为滥用举报权的借口。我们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平衡权利与责任,遏制“碰瓷式”举报的歪风邪气,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治理生态。在这个多元开放的社会里,我们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事件,不被情绪所左右,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