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遭遇30年最大缺药潮

台湾自疫情蔓延以来,药品短缺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岛内民众关注的焦点。这一被称为“30年最大缺药潮”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成因与严峻的社会影响。

一、缺药范围与严重性

台湾正面临一场药品短缺的危机。从抗生素到基础药物,从中药到特殊治疗药物,无一不陷入短缺的困境。常用药品如抗生素、止痛药、退烧药等长期缺货,部分药品短缺时间甚至超过一年。小柴胡汤、桂枝汤等常用中药材及浓缩中药的短缺,导致中医师被迫调整处方或寻找替代药品。而治疗偏头痛、新冠病毒的抗病物以及手术用输液等特殊治疗药物也告急,直接影响医疗救治。

二、核心原因的剖析

药品短缺的背后,隐藏着政策失能、采购乱象、两岸关系恶化等多重因素。台湾防务部门大量采购战备药品,导致医院和药房正常供应失衡;当局持续削减药价,压缩药厂利润,也是导致部分厂商退出市场的原因之一。两岸关系的恶化加剧了供应链断裂,台湾当局限制大陆药材进口,导致中药材原料价格暴涨甚至断供。原料短缺、临床需求增加等表面理由被当局频繁提及,但实则掩盖了执政失能的本质。

三、社会影响与民众反应

药品短缺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民生健康受到损害,患者需辗转多家药店寻找替代药品,部分慢性病患者因缺药被迫中断治疗。医疗体系承受巨大压力,手术用输液、抗生素等基础药物短缺,部分手术和透析治疗被迫延迟。舆论也批评当局不作为,声称“全球性缺药”,却未采取有效调控措施,反而持续削减药价,被质疑将政治利益凌驾于民生之上。

四、时间线的记录与反思

回顾这场缺药潮的时间线,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在2022年底就已浮出水面。随着缺药潮的扩散,台湾媒体在2023年4月将其定性为“30年最严重”。至今(2025年),缺药问题仍未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此次缺药潮的本质是台湾当局政策失能、供应链管理混乱以及两岸关系恶化的综合结果。长期以来,民生问题被政治操弄,导致药品供应链脆弱性暴露无遗,民众的健康权益成为牺牲品。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台湾当局应深刻反思并采取措施解决药品短缺问题。保障药品供应是民生所盼、时代所需,也是职责所在。希望台湾当局能够真正将民众的健康福祉放在首位,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药品短缺问题,让民众真正感受到的关怀与担当。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