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丹彼尔在航行的过程中到过中国吗?对
《新环球航海记》的旅程始于丹彼尔在1679年离开英格兰的那一刻,直至他1791年回到故乡。这部作品共分为20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如一幅细腻的画卷,展现出世界各大洋的壮丽风光和异国风情。而在这些章节中,中国的部分出现在第15章,主要描述了丹彼尔在中国的航行经历。
在1687年6月25日,丹彼尔的船只抵达了中国海岸,他首先被圣约翰岛的美丽风景所吸引。他详细地描述了该岛的地理、风物,并将目光转向了岛上的居民。这些居民,实际上是中国的子民,此时归顺鞑靼人。丹彼尔像一位人类学家一样,细致地描绘了中国人的身体特征,包括他们的外貌、发型、服饰等。他的描述不仅为满清征服者统治下的中国提供了直观的写照,也为欧洲读者揭示了中华帝国神秘的面纱。
丹彼尔对中国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他还对中国的文化、习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详细地描述了中国人的服饰、发型、甚至小脚的裹法,以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他对中国的瓷器、陶器、漆器和丝绸赞不绝口,认为这些都是中国人强大创造力的体现。他还特别提到了中国的茶文化,指出茶在中国是普通饮料,而在当时的英国却是昂贵的“舶来品”。丹彼尔还对中国人的造船技术表示赞赏。
丹彼尔并非一味地赞美中国,他也指出了中国人的恶习,如好赌、狡猾等。他还提到了中国人的居住条件,描述了中国城市的景象和房屋的状况。在与中国官员的交往中,英国人得到了友好的接待,但也仅仅限于对中国官员服饰与官职的好奇询问,并未提出扩大贸易等“非分”之求。
船只继续沿中国海岸航行,丹彼尔沿途对岛屿的地理、风物、人种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些描述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皇家学会的敬献精神,也展现了他对增长世界知识的执着追求。对于与西方人迥异的中国习俗,如吃动物内脏、昆虫等,丹彼尔更多的是就事论事,并未过多地与中国人特性相联系。
相比之下,会士圣方济各沙勿略对中国的宗教倾注了更多的热情。而丹彼尔则更多地关注中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对中国商人、渔民对庙里偶像的朝拜持保留态度。《新环球航海记》为我们揭示了丹彼尔眼中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曾有一次,一位朴实的农夫诱骗他踏入森林深处的一处残破的佛龛前,期望他能参拜,然而被他坚定地拒绝了。那次经历让丹皮尔坚不可摧地认定,“中国人的信仰不过是荒诞的偶像崇拜”。他对这片土地的观察远超肤浅之见。他观察到:“这里的人们,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似乎并无明显的权力等级;他们彼此平等,每个男子只是自己家庭的主宰,子女们对双亲充满敬意。他们或许有些法规或习俗来规范彼此的行为。”他对中国的洞察不仅停留在表面。尽管丹皮尔所描述的画面或许带有主观色彩,但不容置疑的是,他以欧洲人的视角观察东方时,仍不可避免地以文明人的视角审视野蛮人。这些靠近中国海岸的岛屿居民,在许多方面更像是十七、十八世纪时人们所称的“高贵的野蛮人”。他们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对家庭价值观的坚守,在某种程度上与所谓的“高尚的野蛮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古老而传统,却充满了对尊严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在丹皮尔的笔下,这些岛屿居民的生活描绘得生动鲜活,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他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样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欧洲人对东方的误解和刻板印象。正是这种误解和差异,让人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