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组织公布大城市空气排名 兰州列倒数第一
昨日,环保领域的权威民间组织自然之友发布了备受瞩目的《2012年中国环境绿皮书》。这份报告不仅全面梳理了我国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而且还着重强调了公众参与在环保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中国环境年度报告连续出版的第七年。让我们深入了解其中的关键内容。
在报告中,全国3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尤为引人关注。令人惊讶的是,北京在过去四年的空气质量排名中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分别位列倒数第二和第三。令人鼓舞的是,尽管排名不尽人意,但北京的公众环保意识却在逐渐觉醒。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北京等地的市民积极参与大气PM2.5颗粒物的自测行动,引发了一场民间环保风暴。自然之友理事长杨东平指出,推动公众参与并倡导源头治理的环境管理模式是推动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应依法健全和强化环评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过程。
报告中还特别提到了PM2.5污染问题。随着康菲溢油污染等环境事件的频发,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空气质量。钟南山院士指出,PM2.5等微小污染物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刺激。在此背景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去年发布的“公众参与环保十大事件”中,全民关注大气PM2.5污染成为其中的重要事件之一。绿皮书作者之一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敬呼吁企业应更多地公开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信息。全国已有超过五十个城市具备了PM2.5和臭氧的监测能力,这标志着我国对于空气质量的监测正在逐步提升。按照新的评价标准来看,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这进一步凸显了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这份报告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我国环境状况的权威数据和分析,还让我们看到了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觉醒和期待。在未来的环保事业中,公众的力量将可能成为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报告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空气质量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深入了环保管理的未来路径及公众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在此基础上也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建议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参考借鉴。希望这些努力能够推动我们的环境朝着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众多环保专家眼中,监测PM2.5的数据并非一项艰巨的任务。只要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布点布局科学,监测工作便能够顺利进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削减PM2.5的排放量。这不仅涉及到机动车尾气的治理,燃煤电厂的整治,更关联到产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这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需要时间的洗礼和耐心的磨砺。
我们不能忘记,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背负的是无数百姓的健康期望。PM2.5的威胁已经悄然而至,我们的行动必须迅速而果断。我们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污染源进行严格控制,从根本上减少PM2.5的产生。这不仅需要的决心和行动,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机动车尾气、燃煤电厂的排放,这些看似无处不在的污染源,实际上是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要想真正削减PM2.5的排放量,就必须从源头抓起,从产业结构入手,进行改革。这需要我们有长远的眼光,有前瞻性的规划,更需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毫不动摇的信念。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环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付诸实践的行动。我们需要以实际行动,回应百姓的期待,保护他们的健康权益。我们不能让百姓的健康等待,因为每一刻的拖延,都可能带来无法预知的危害。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的环境,为了百姓的健康,坚决削减PM2.5的排放量。这是一场关乎每个人命运的战斗,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