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抽到奇葩rd寒假作业:一个月不碰手
在寒假的第一日,南岸区黄桷垭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赵伊湄,面对一道特别的寒假作业题时,她流下了泪水。这道作业题目是“如果没有移动设备”,要求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接触手机、电脑和电子游戏,取而代之的是阅读、运动和与同学的互动。
赵伊湄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孩子,她很想完成这个作业,但她也知道这个任务对她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她的父母也认同这一点,觉得这道题目对成年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完成。这道题的难度甚至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班主任伍老师为班上的同学们抽取了寒假作业题目,赵伊湄抽到的是“红桃2”,让她更加无奈。她是个热爱网络的孩子,喜欢用手机看节目、玩网络游戏,而这项作业让她不得不放弃这些乐趣。妈妈郭毅是重庆邮电大学的老师,她理解孩子的痛苦,但也鼓励她接受这个挑战。
赵伊湄并不孤单。她的老师曾凌川设计了这道题目,旨在帮助学生们暂时摆脱手机和网络的束缚,跳出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曾老师发现,班上的学生们过度依赖手机和电脑,他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次体验,找到自己的其他兴趣和爱好。
尽管赵伊湄感到困难重重,但她也在努力尝试完成这项作业。放寒假的第一天,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校园里玩雪、堆雪人、打雪仗,晚上则阅读书籍、背诵古诗和练习舞蹈。尽管她无法完全坚持不使用手机和电脑,但她已经开始寻找其他的娱乐方式,如唱歌等。
赵伊湄的尝试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家长和老师都支持学校的这一做法,认为这样的体验能够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虽然有些困难,但这也是一次让孩子们学会适应没有电子设备的生活的机会。这也提醒我们,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找到平衡,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接下来的27天,面对寒假作业的独特挑战“一个月不碰手机和电脑”,我们是否能够坚守住自己的决心呢?小伊湄表示:“我会尽力做到,相信自己能够完成。”母亲则鼓励道:“既然孩子愿意坚持,我们就应当支持她。这是一项富有新意的作业,同时也是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尽管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完全放下手机和电脑并不容易,但她希望孩子能够真实地记录下这一个月的坚持与成长。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小燕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这项寒假作业反映了小学生网络使用问题的现实关切。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毕竟,要求小学生一个月完全不接触手机和电脑,有可能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增加挫败感。周教授表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许连老师自己都难以做到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次富有实验性和开放性的。周小燕教授认为,相比于结果,体验过程更为重要。也许一个月的目标难以实现,但哪怕只坚持一周或十天,孩子们也能从中感悟到成长的价值。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协助老师和孩子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这项寒假作业虽然看似“奇葩”,却是一次富有挑战性和教育意义的实践。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如何适度使用网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成长的机遇。让我们共同期待他们在这次实践中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想了解更多关于这项寒假作业的内容,请关注奇技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