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55%大学生不戴安全套
随着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的到来,主题“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广东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许锐恒表示,尽管零新的HIV感染、零AIDS相关死亡的目标暂时难以实现,但反对歧视、向零歧视迈进的行动却迫在眉睫。
当前艾滋病形势严峻,尤其需要关注“艾滋学生”和“艾滋老人”的增加趋势。这两个群体的感染大多通过多性伴、男同性接触等渠道,形势不容乐观。青少年和老人的感染问题已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据原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及世卫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学生群体的HIV感染率逐年上升。特别是职业为学生的人群,其感染比例从2006年的0.96%升至2011年的1.64%,而经同性性传播的比例也从8%跃升至55.5%。这意味着艾滋病正逐渐侵蚀被视为净土的大学校园。作为长期艾滋病防治领域的专家,许锐恒特别呼吁关注青少年和老人的感染问题。
老年人群也是艾滋病感染人数逐年增加的一个群体。广东的数据显示,老年病例逐年增加,且多性伴情况明显。据个案调查发现,80%的老年男性存在多性伴现象。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老年男性的性活跃年龄在延长,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一些会去寻求务,风险很高。
针对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自控力低的特点,必须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提高校园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让学生们感知到艾滋病威胁的存在,增强他们应对危险情景、拒绝不安全性行为等能力。我们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拒绝不安全性行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支持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向“零”艾滋迈进。让我们携手行动,共同为艾滋病的防治贡献力量。应对艾滋病:行动与理解并重
随着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的到来,我们再次聚焦于这个全球性的健康挑战。今年的主题“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期待。
艾滋病,这个曾在人们心中留下深深恐惧的病症,如今需要我们以更为理性和坚定的态度来面对。在医学科技的进步下,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同时也清楚地看到,这个疾病并未完全消失,新的挑战和问题不断涌现。其中,最迫切的就是零歧视。
当我们谈论零新感染、零相关死亡时,必须意识到这并非易事。尽管现有的治疗手段可以延长艾滋病患者的存活时间,但新发感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感染HIV的存活人数会越来越多。艾滋病患者还需要面对与慢性病共存的问题,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加强实施现有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如阻断母婴传播、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暴露前抗病毒预防、危险行为干预和健康促进等。
在防控艾滋病的过程中,歧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公共卫生的视角中,随着医学科技进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携艾滋生存”。这种情况下,歧视的存在会使有需要的人群无法得到充分的预防、检测、治疗、关怀等基本服务,这无疑是对防控工作的巨大阻碍。当前最迫切的,是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让他们能够正常地生活、接受治疗和关怀。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向“零”艾滋迈进。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艾滋病,理解那些与疾病抗争的人们,以及他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艾滋病,才能真正做到不歧视,才能真正实现向“零”艾滋的迈进。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理解和爱心,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撑起一片蓝天。(完)
更多关于艾滋病的精彩内容,请浏览广州日报相关报道。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应对艾滋病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