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也分左右撇子:主视眼和非主视眼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视觉健康的微妙平衡
人类的手有左撇子和右撇子的差异,其实眼睛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一个主导观察的主视眼,它如同我们的右手,承担着主要的视觉任务,让我们能更自然、更习惯地观察世界。
当我们的双眼同时注视一个物体时,双眼视野会有相当一部分重叠。当非主视眼出现某些功能性眼疾时,由于主视眼的补偿作用,我们往往不会立即察觉到视觉障碍的症状。
孙兴怀医生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那些高学历、每天长时间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和白领,反而更容易在体检中发现单眼视功能严重损害,甚至失明。这主要是因为,当眼病发生在非主视眼时,人们往往因为对其“视而不见”而忽略其存在的症状。他们习惯于依赖网络进行自我诊断,将眼部不适误认为是视觉疲劳,既不去医院检查,也擅自使用眼药水缓解症状。
功能性眼病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视觉行为的变化所引起的。比如,长时间与电视、电脑为伴,手机等电子产品强占我们的视觉时间,这增加了近距离用眼的时间,引发了眼睛干涩和视觉疲劳。城市的空气污染、建筑物挥发的气体、中央空调系统的弊病等外界环境因素,也对人们的眼表健康造成了影响,引发了结膜炎、干眼症等眼表疾病。
人体的内部环境同样能引发眼部疾病。生活作息不规律、日夜颠倒、体内激素紊乱等因素,都可能诱发干眼症。我们需要重视眼部健康,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做到定时休息,向远处眺望,进行眼部放松。
青光眼是另一种重要的致盲性眼病,它的治疗曾一度面临困境。过去,医生只关注降低眼压,但患者的视力并未得到改善。孙兴怀医生的研究团队发现,通过改变视觉认识功能,同样可以提高视神经损伤的青光眼病人的视力。他们已将研究范围扩展至大脑皮层,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视觉健康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保护。我们应该重视眼病的预防和自我检查,避免长时间过度用眼,保持生活作息的规律,也要关注外界环境因素对眼部健康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维护我们的视觉健康。正如植物的根自然垂直向下生长,但若是加入了养料,其生长方向便会改变,根会向着养料的方向寻找并吸收。这一自然界的规律,与我们人类的视觉机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孙兴怀指出,原本我们的眼球是从中心视物,但青光眼患者中心视野受损后,大脑和眼睛之间的协作会发生变化。通过训练,患者可以利用周边残余的视野来视物,这一过程甚至可以重新激活大脑的视觉细胞成像。这一方法已经在医学实验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据悉,这一创新的治疗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多位患者,并且年龄越轻的患者,恢复效果越好。在杭州的一所盲校,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经过视觉功能训练后,他的视力从0.04提高到了0.12。这一飞跃式的进步使他从四级盲转变为低视力,为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同时也给其他青光眼患者带来了希望之光。孙兴怀初步估计,在之前被认为无法改善视觉功能的青光眼患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提高视力。除了青光眼,这种方法还有望改善黄斑变性、黄斑出血、高度近视等疾病导致的低视和失明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功能性眼病的临床诊疗与传统致盲性疾病有所不同。除了手术和药物治疗外,还需要结合视觉功能的日常训练。孙兴怀强调,这一发现再次证明了科技与医学的紧密关联。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人眼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功能和发现被挖掘出来。从眼睛的不同撇子到视觉功能的重塑,每一次的突破都在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入、更生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