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收益下滑新股破发增多市场化发行机制
新股市场的风云变幻:从火热打新到审慎定价
随着今年多只新股的密集发行,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市场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的新股数量已经达到惊人的309只。这一繁荣背后,却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投资者深思的现象。
曾经的无风险制度性套利打新,如今收益空间正在不断缩减。投资者们开始发现,随着新股供给的增长,打新的收益正在缩水。比如近期上市的东来技术和北元集团,虽然上市首日表现抢眼,但随后的走势却让人大跌眼镜。曾经的一字板涨停,如今变得稀缺,中签后的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
新股破发的情形也变得越来越常见。一些新股的收盘价格较发行价下跌,破发状态已经出现。这无疑是给市场敲响了一记警钟。这也促使机构投资者在参与新股询价和发行人确定新股发行价格时更加审慎。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实施,让新股发行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
以科创板为例,近期完成发行的新股如泰坦科技、阿拉丁、科前生物等,其发行市盈率均显著低于行业市盈率。这一现象背后,是市场化定价机制在悄然发挥作用。业内人士指出,新股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会对发行人及中介机构产生约束,促使他们在新股定价时更加审慎。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也对于这一趋势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注册制下的新股供给增加并未导致市场资金分流,反而带来了源头活水,使得“硬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企业有了更多的上市机会。把好上市公司入口的畅通了退出渠道,实现了优胜劣汰。这一切都得益于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带来的调节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投资者们需要更加审慎地看待新股投资。打新不再是无风险套利,而是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新股的基本面、行业前景以及市场定位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行人和中介机构也需要更加审慎地定价,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新股市场的风云正在不断变幻。在这一变革中,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市场变化,而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则需要坚守公平、公正的原则,共同维护市场的稳定和繁荣。科创板与创业板改革落地以来,资本市场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其中,新股破发增多、定价中枢回归等迹象反映了市场的一种良性循环预期。在这一大背景下,部分新股的后复权情况引人注目。 以凯赛生物(证券代码688065.SH)为例,该公司于2020年8月12日首发上市,首发价格为133.45元。而到了10月23日,其收盘价为95.27元。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公司如瑞联新材、时空科技、复洁环保等身上。 这些新股的后复权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其价值的真实评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带来的积极效应。新股的定价更加合理,市场的投资理念逐渐趋于成熟。 从这些数据中还可以观察到,不同公司的表现存在差异。有的公司在上市后价格能够维持相对稳定,而有的公司则出现了较大的价格波动。这既与公司的基本面有关,也与市场的炒作因素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新股发行制度更加市场化,企业的估值更加合理。这不仅吸引了更多的优质企业上市,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数据来源为Wd,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新股后复权情况的视角。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些数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状况,把握投资机会。 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改革落地,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变革。这些新股的后复权情况,正是这一变革的生动体现。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我们期待未来资本市场能够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积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