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政治,败也政治!邓禹为何能排在云台二十八将
今天迷奇闻网为您带来关于为何“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能排在首位的故事,希望能给您带来启发和帮助。
说到“云台二十八将”,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对于排名首位的邓禹,或许您并不陌生。那么,邓禹凭什么能排在首位呢?答案并非其战功,而是他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策略。
邓禹西征,实则为了平衡河北势力。在消灭王郎、谢躬之后,河北大局已定。此时刘秀为了乘势进军关中,派邓禹率军西进。邓禹的沉稳大度,使得他成为这次西征的主要将领。邓禹也是刘秀的谋主,他的地位在南阳集团中举足轻重。派邓禹西征,既有锻炼和提携这位老同学的目的,也有平衡势力的意图。
建武元年正月,邓禹从河内出发,攻克箕关,兵临安邑城下。虽然初战不利,但他并未采纳军师韩歆等人的撤退建议,而是选择坚守。最终,他趁王匡疲惫之际发动反攻,一举击溃敌军。这场胜利虽然侥幸,但也暴露出邓禹不善攻坚、刚愎自用的弱点。
邓禹不仅是刘秀手下的名将,更是其政治上的得力助手。在刘秀称帝的过程中,邓禹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在称帝后,面对河北势力的强大压力,刘秀依然坚持重用邓禹,拜其为大司徒。这也足以看出邓禹在刘秀心中的地位。
邓禹的军事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当他占领夏阳后,面临更始军的和赤眉军的威胁。尽管他成功击退了更始军,但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邓禹在提兵北上时,因无人愿意驻守邑,只好采取抓阄的方式选择将领。这暴露出邓禹在驾驭部下方面的不足。此后,冯因矛盾杀死宗歆,反攻邓禹,更是让邓禹的军事生涯陷入困境。
尽管如此,邓禹在政治上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认识到赤眉军虽然势众,但难以持久。他选择先取三郡,就粮养士,以观其弊。这种战略眼光和政治敏感,是邓禹能够排在“云台二十八将”首位的重要原因。
刘秀洞悉一切,预料到黄防必能擒住冯。他派尚书宗广前去处理,仅过一月,黄防便擒住冯,归顺于宗广麾下。更始将领王匡、胡殷等人也纷纷投降,随宗广返回雒阳。半路之上,王匡与胡殷反悔,宗广果断斩首以示军威。唯独冯被押回雒阳后安然无恙,其中的谜团令人费解。
建武二年,邓禹趁赤眉军赴右扶风就食之际,果断南下进攻空虚长安。长安已成废墟,邓禹率军驻扎城南昆明池。他首行之事便是择吉日斋戒沐浴,修复赤眉军破坏的陵寝,将西汉十一帝的神位护送洛阳,再以王礼安葬更始帝于霸陵。此举显示邓禹擅长政治手腕,心系社会舆论与王道正统。战局不利使这些努力变得苍白无力。
赤眉军战斗力彪悍,消灭了更始帝刘玄。邓禹初时虽败在军阀延岑之手,但汉中王刘嘉的投降本为喜事,却不料因国相傲慢引发内乱。李宝的弟弟率旧部报复,杀死邓禹一将,威信受损,部将纷纷离去。赤眉军回师长安后,邓禹措手不及,大败后退回高陵,以枣子和野菜充饥。刘秀意识到邓禹并非统军作战之才,下诏班师。邓禹虽在关中苦撑一年,仍无建树。
刘秀面临换将的困境,他必须寻找一位能替代邓禹的将领。他不能从河北集团中选择,于是颍川集团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刘秀选择了一位颍川集团的将领来接任邓禹,引军西进。冯异进军至华阴,与赤眉军激战两月有余,迫降五千余人。刘秀封冯异为征西大将军,邓禹率部东撤与冯异会师。然而邓禹不听冯异劝告,执意与赤眉军决战,连遭惨败,仅带二十四名随从突围至宜阳。他无奈地交还大司徒和梁侯印绶,刘秀允许他以梁侯身份归隐。
邓禹虽颇具政治头脑,但并非将才。刘秀出于某种政治目的而让他统帅军队,最终却得不偿失。可以说,邓禹的成功在于政治,而失败也在于政治。在识人善任方面,刘秀似乎比他祖宗稍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