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市场虚假宣传潜规则:酒龄造假 工艺虚标

近期,贵州茅台的“金奖争议”在白酒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这一事件只是白酒市场乱象的冰山一角。近年来,不少消费者都注意到,白酒市场在产品宣传和市场推广中频繁打出“概念牌”,各种号称是“陈酿”“窖藏”或具有“保健壮阳”功能的酒品充斥着市场。

业内人士揭示,白酒行业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比如“年份酒”已经成为一些白酒厂商的“数字游戏”。在商场的专柜里,各色“陈酿”白酒令人眼花缭乱,十年窖藏、十五年珍藏、二十年原浆等标签让人难以分辨真假。一些刚成立几年的白酒品牌也推出了十年陈酿、十五年陈酿,但这些产品是否真正经过长时间窖藏却成了一个谜。

实际上,对于“年份酒”的标注,我国还没有相应的标准和法规,这使得一些不良厂商有机可乘,任意标注年份,从中牟取暴利。四川一家知名白酒企业负责人透露,一瓶“二十年陈酿”并不等于每一滴酒都经过了20年窖藏,由于白酒需要勾调,酒厂会加入其他年份的酒来调和香气和口感。这些白酒究竟应该算多少年陈酿成了一个谜团。

白酒品质有地域之别,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并非任何地方都适宜酿酒。一些酒企会从四川、贵州等地采购原酒进行勾调灌装。一些企业却仍然以“勾调酒”的身份冒充“纯粮酿造酒”(即固态法酿酒)销售。尽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经颁布新规进行规范,但这种蒙骗消费者的行为在现有技术检测手段下仍然无法被识破。

除了年份和工艺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打着“养生酒”“壮阳酒”的旗号兜售产品,实际上是在酒中添加药物成分,这是相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从2003年起,各地白酒企业纷纷扩大产能,白酒行业迎来一轮高速增长期,但随着产能的攀升,整个行业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浮躁。

在这一轮“疯狂十年”中,白酒行业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标准,同时也需要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不虚假宣传,不误导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让白酒行业走出乱象,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行业标准体系的滞后、市场营销的过度依赖“三公消费”、管理和行业协会监督的缺位,这些行业深层次矛盾一直困扰着行业的健康发展。尽管行业的整体繁荣掩盖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但它们却像暗流涌动,不断侵蚀着行业的根基。

在这个背景下,一位行业领军人物,1919酒类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陵江,对此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行业缺乏一个具有公信力的评价标准体系,反而陷入了一种以广告大小衡量产品高端与否的畸形消费风气之中。这不仅导致了产品品质参差不齐,更助长了行业内的不正之风。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的副会长杨成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年份酒”等问题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道德的挑战。他认为,要改善白酒行业的乱象,首要任务是修订那些严重滞后的行业标准。他也呼吁白酒企业应当脚踏实地、诚信经营,并强调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需要设定合理的游戏规则并加强监管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尽早清除那些损害行业发展的“毒瘤”。

现行的行业标准体系已严重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和新兴的市场模式,这也给一些不法企业和投机者留下了可乘之机。而管理和行业协会的监管缺位,也使得这些乱象愈演愈烈。呼吁各方应共同努力,从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加强监管力度、推动诚信经营等方面入手,共同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行业的长久繁荣和消费者的权益不受损害。

对于关注这一领域的读者来说,了解这些行业内部的矛盾和变革是至关重要的。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酒类行业未来。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