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多见于日常生活 中青年脑力劳动者需注意
专访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高聪教授
随着近年来我国猝死人群的不断扩大,中青年猝死比例不断上升,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快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高聪教授进行了专访。
高聪教授指出,猝死是人类一种突然的自然死亡现象。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80万人死于猝死,其高危年龄为45-75岁。虽然大部分猝死是心脏疾病导致的,但也有部分是脑源性猝死。
针对中青年人群,高聪教授表示,除老年人外,中青年“用脑”者多见。过度劳动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猝死。在日常中,无论是老年人还是中青年人,心源性猝死占比较大,但脑源性猝死也不可小觑。
高聪教授还指出,猝死的发生也有一些规律和特点。四季中,冬季和炎夏是猝死的高发期;一周中,星期天容易发生猝死;一日中,早上6-10时是猝死的高发期。其中,星期日的发病可能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有关。
对于脑源性猝死,高聪教授强调,虽然心源性猝死更为常见,但脑源性猝死的比例也不容忽视。脑与心是同一条血管通路,因此脑血管疾病患者也容易发生猝死。
在猝死前,身体往往会发出一些信号,如心前区疼痛、疲劳、头晕、肢体抽搐等。高聪教授提醒,当身体出现这些信号时,要特别注意,及时就医。
对于预防猝死,高聪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保持清淡饮食,杜绝暴饮暴食;保持合理体重,减轻心脏负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情绪激动;不可过分锻炼。
虽然猝死是一种突发事件,但通过对身体的关注和科学的预防,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降低其发生的风险。高聪教授的建议值得我们认真听取和实践,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此次专访,让我们对猝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知道了如何更好地预防和保护自己的健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生命,关注健康,远离猝死的威胁。也期待广大专家学者能继续深入研究猝死的病因和预防措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日常缺乏运动的人群,特别是步入晚年的长者,突然加大运动量并非明智之举。在开始运动之前,热身运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不仅是对身体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珍视。让我们循序渐进,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和身体状况的缓和有氧运动,避免运动量的过度叠加。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健康则是这本金的最大保障。定期体检显得尤为重要。每年至少一次的健康检查是守护健康的基础措施。心电图、超声检查、血液生化指标等项目的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基础疾病。通过有效的控制,我们可以预防悲剧的发生,为身体保驾护航。
掌握急救技能同样至关重要。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凸显无疑。它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般的存在,为我们争取宝贵的“黄金四分钟”。这不仅是为别人提供帮助的能力,更是为自己留下生命的希望。在关键时刻,掌握急救技能往往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挽救生命于千钧一发之际。
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我们的健康与生命。从适度的运动开始,到定期的健康检查,再到掌握急救技能,每一步都是守护生命的重要一环。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注重健康,珍爱生命,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呼吁所有人,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通过合理的运动和科学的体检,结合急救技能的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潜在风险,守护我们的生命之舟平稳前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健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