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有为明君 却背负着弑君篡
与读者共同母子情深背后的历史之谜
爱新觉罗,这位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十三年间勤政务实,无愧于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勤政帝王”之称。这位明君的背后却背负着“弑君篡逆”、“残害手足”的争议。尤其是当其生母乌雅氏因病突然离世后,雍正皇帝更是被扣上了“逼死生母”的帽子。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与儿子的关系,在清朝的野史传闻中屡被提及,甚至在清朝官方正史中也有所显露。当胤继承大清皇位后,乌雅氏的态度竟是“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并一度表现出“决意从殉,不饮不食”的消极态度,似乎对胤的继位持有“反对”立场。
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皇帝成功继位,但政敌的抹黑与乌雅氏的消极态度让他面临着双重压力。乌雅氏的“不高兴”让雍正皇帝除了应对政敌的掣肘,还要处理与母亲的隔阂。
《清实录》中记载了乌雅氏对儿子雍正皇帝继位后的多次推辞尊“徽号”的行为。三次推辞,即使雍正皇帝再三请求,乌雅氏依然坚持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足以表明她对儿子继位的严重不满。
更甚者,在雍正皇帝亲自编纂的《大义觉迷录》中,记载了乌雅氏在康熙皇帝驾崩后想要“殉葬”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清朝历史上极为罕见,尤其是作为后继之君的生母为大行皇帝殉葬的情况更是前所未有。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乌雅氏对胤继位的反对态度。
为何出身尊贵的乌雅氏,在儿子胤登基为帝后,却表现出如此反常的“反对”举动呢?接下来,我们将结合雍正皇帝的个人特殊背景、继位后的皇权稳固策略及人事安排,以及乌雅氏自身的经历和情感,深入这一问题。
乌雅氏,孝恭仁皇后,生于满洲包衣家庭,父亲护军参领威武。她曾在康熙后宫担任德嫔、德妃等职位,最终在雍正元年被尊为皇太后。她的出身并不显赫,甚至在胤出生时,她还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后宫嫔妃。按照清朝的祖制,她没有资格亲自抚养皇嗣,胤因此被当时的贵妃、后来的佟佳氏收养。
乌雅氏与胤之间的关系因自幼分离而逐渐淡漠。当她生育皇十四子胤时,已经贵为康熙后宫“四妃”之一,得以亲自抚养皇子。她对胤的感情远超过胤。当胤在康熙五十七年成为大将军王,前往西北前线时,可能是乌雅氏最为快乐的时光。皇位传承的结果却让她大失所望,她认为胤抢走了自己爱子胤的皇位,心生怨恨。
雍正皇帝的继位及之后对胤的处理进一步激怒了乌雅氏。尤其是他对一母同胞的弟弟胤的安排,似乎证实了乌雅氏对胤夺位的猜想。在雍正皇帝接过皇位后,他迅速剥夺了胤的西北带兵之权,并将其软禁在景陵。这一系列“反常”的部署和安排让乌雅氏更加坚信自己的猜想,认为胤忘恩负义,对待自己的爱子无情无义。
雍正皇帝在继位后对佟佳氏家族人员的特殊安排也加剧了乌雅氏的怨恨。他将养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所在的外戚家族予以了特殊关照和提拔。对于乌雅氏家族的人员安排却相对薄弱。这种对佟佳氏人员的重用和对乌雅氏的相对忽视无疑加深了乌雅氏的怨恨和不满。乌雅氏可能会认为这是胤为了报答佟佳氏的养育之恩而忘记了她的生育之恩。因此她对胤的怨恨愈发强烈。面对生母的数次“拆台”,雍正皇帝为了稳固皇权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一现实。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研究《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之一》等文献以及结合相关历史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乌雅氏为何会表现出反对儿子胤登基为帝的反常举动。这种举动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个人情感、家族利益纠葛以及政治权力斗争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