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一刀切,体力劳动者力不从心

关于延迟退休:多元视角的

随着社会的步伐不断前进,关于延迟退休的话题日益引起公众的关注。在此,我们深入这一政策背后的多元视角,同时深入理解不同群体的心声。

一、大势所趋还是力不从心?

“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中国人民大学的郑功成教授明确表示。对于技术型、管理型人员而言,退而不休已成为常态。对于广大体力劳动者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岗位上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对此,政策制定者需慎重考虑,不宜“一刀切”。

二、为何延迟退休?

延迟退休的决策背后,是多重因素的考量。目前,我国城镇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5岁以上,劳动条件的改善使得平均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若继续维持较低的退休年龄,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随着养老金支付压力的不断增大,延迟退休被视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三、延迟退休能否“一刀切”?

对于是否应该延迟退休以及如何延迟的问题,公众的看法并不统一。有专家主张“区别对待”。在上海市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吴纯行表示,他们希望技术过硬或管理能力强的老职工多干几年,同时也希望普通职工准时或提前退休,为新人腾出岗位。

四、公众的声音

对于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兰州大学学生徐希而言,她对延迟退休持“矛盾”的态度。她认为推迟退休年龄对于减轻社会养老负担是必要的,但又担心这会使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紧张。

延迟退休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与考量。在推进这一政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我们也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及早谋划如何应对未来养老金支付压力的挑战。让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退休制度,为每一个劳动者提供更好的保障。记者深入调查后了解到,对于延迟退休政策,不同人群持有不同的看法。一线工人及部分下岗后无固定职业者普遍持反对意见。尤其对于从事重体力工作的员工来说,到龄退休是他们期待的关键心理节点。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以及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则大多支持延迟退休。一位临近退休的中央直属机关中层干部表示,领导和管理工作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决策能力,五六十岁的干部正是经验丰富、能够创造更多工作成果的时候,此时退休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

社会上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观点纷繁复杂,反映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郑功成认为,延迟退休政策不能急于求成,而应稳步推进,兼顾各个群体的不同利益。而“渐进式”延迟退休则是其中的一种考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使延迟退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解释了“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具体含义和推进方式。与此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退休年龄政策也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提高退休年龄已成为各国社保改革中最普遍的手段。目前,我国男女平均退休年龄仅为53岁,而北欧和西欧国家男女退休年龄普遍在65岁或67岁。这表明我国退休年龄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

作为全国老龄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市在延迟退休方面率先试点,从2010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城镇企业职工“柔性延迟领取养老金”政策。柔性延迟意味着职工和用人单位可以协商一致,最多延长五年退休。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强调,试点的城市必须足够多,并考虑到不同城市的特性,再推出更适合的政策。延迟退休是一个关系到众多人的重要问题,需要慎重考虑各种因素,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也需要加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上一篇:大三女生节食导致多脏器严重衰竭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