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延展黄沙止步(小康路上绿色力量关注
荒漠中的绿洲:中国防沙治沙的卓越成就与未来挑战
每年的6月17日,我们都纪念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回首“十三五”时期,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场绿色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在陕西榆林的狼窝沙,樟子松的新芽已经吐露,与30多年来栽下的杨树、沙柳等乔灌木一起,覆盖了沙梁。这里曾是一片不毛之地,但现在,榆林让860万亩流沙披上了绿装,狼窝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防沙治沙的力度不断加大,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结果显示,自2004年以来,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
站在库布其沙漠的最高点,我们可以看到,沙漠被绿色植被紧紧缚住。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一手抓人工治理,一手抓自然修复。
中国治沙专家表示,盲目“向沙漠进军”并不明智,我们需要在适宜的地方进行人工造林,让植被自然扩展,形成生物阻隔带。我们也需要重视精准治沙的重要性,关键要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林水平衡。
虽然防沙治沙成绩卓越,但我们仍面临不少困难。我国仍缺林少绿、生态脆弱。剩下的治理地方大多条件较差,环境恶劣,治理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大。已治理的沙化土地也面临反弹的风险。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十四五”期间计划治理850万公顷沙化土地。进入“啃硬骨头”阶段的防沙治沙工作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我们需要继续推进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大工程,同时也要重视自然修复的作用,保护所有荒漠天然植被。
防沙治沙不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绿色延展,让沙丘止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家园。根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荒漠植被盖度低于20%的沙化土地已经扩展至约89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全部沙化土地的一半以上。孙国吉指出,已经治理的沙化土地目前仍然处于生态修复的初级阶段,如果不加以妥善保护利用,很容易重新沙化。
杨文斌强调,防沙治沙工作的核心在于高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附加值。在不同的气候区域,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半干旱区,可以通过乔灌结合的方式造林,依靠自然降水来维持植被的稳定生长;在干旱区,应以灌木为主,同样依赖天然降水。而在极端干旱区,则需要灌溉来确保植被的存活。为了确保资金的精准使用,必须进一步提高投入。沙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我们可以在做好用水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发展沙产业,实现生态治理与群众增收的双重目标。
孙国吉还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在生态区位重要的边疆地区、主要沙尘源区以及江河流域等关键区域,采取相关措施,计划完成治理任务达850万公顷。
沙漠,是沙质荒漠的简称,仅在干旱和极干旱地区的荒漠领域分布。在我国,八大沙漠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以及库姆塔格沙漠。
而沙地则不同于沙漠,它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是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我国的四大沙地分别是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以及呼伦贝尔沙地。
(2020年6月17日第14版)报道了以上内容,展示了我国在防沙治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也提醒人们要持续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共同维护我们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