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抑郁误诊单相抑郁 自杀风险高

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抑郁症这个词愈发引人关注。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或那时那刻,都可能有一点抑郁的情绪。但你知道吗?抑郁也有不同的类型,就像动物有雌雄之分,抑郁分为“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它们的治疗方法可是大有区别的。患有双相抑郁症的病人,情绪就像坐上过山车,大起大落,让人难以捉摸。如果双相抑郁患者被误当作单相抑郁来治疗,不仅无法从治疗中获益,还可能引发躁狂发作,使情绪更加不稳定,甚至增加自杀风险。

说到双相抑郁,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其实,它和单相抑郁的区别在于,双相抑郁患者除了出现抑郁症状外,还会有不同程度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比如情绪特别高涨或容易激惹,自我感觉异常良好,精力异常充沛等。这类病人的情绪变化,就像坐上了过山车,让人惊心动魄。

双相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好发于青少年,其发病率不亚于抑郁症,甚至致死率、致残率较抑郁症更高。由于双相抑郁的抑郁症状与抑郁症极为相似,加上公众对此认识不足,导致不少患者被误诊。

那么,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甘照宇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双相抑郁在人生经历中,除了出现抑郁症状外,还会出现情绪高涨、夸大表现、精力充沛、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表现。这些症状的出现,使得双相抑郁患者的情绪变化多端,难以捉摸。

甘照宇还介绍,双相抑郁的病因目前被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遗传因素在这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环境因素也同样不可忽视。

对于双相抑郁患者来说,饮食也是需要注意的。多吃鱼类和新鲜蔬果是有益的,而人参、当归、冬虫草等补品则应避免。

抑郁症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双相抑郁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更需要我们重视和了解。只有深入了解双相抑郁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走出困境,重拾生活的快乐。让我们一起关注双相抑郁,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护航。尽管医学界尚未揭示出明确的“双相障碍基因”,但众多研究犹如繁星点点,为我们揭示了遗传因素在双相障碍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甘照宇为我们举了诸多实例,进一步这一复杂疾病背后的遗传奥秘。

他提及的家族研究显示,双相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该疾病的发生率远高出普通人群。这意味着双相障碍与遗传因素之间的联系并非偶然,而是根深蒂固的。更令人震惊的是,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达惊人的33%至90%,而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则相对较低。这种鲜明的对比无疑进一步证实了遗传因素在双相障碍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基因连锁分析也揭示出第5、11和X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片段与双相障碍之间的紧密联系。

除了遗传之外,环境因素也是诱发双相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甘照宇指出,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其中,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尤为丰富。童年的经历,如同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却也可能隐藏着深深的伤痕。同胞竞争、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期望、身体的先天缺陷或不足、家庭的破裂和各种形式的虐待,都可能成为诱发双相障碍的。而在成年早期和中期,婚恋的挫折和事业的困境等发展不顺利的情况,也可能引发或加剧这一疾病。

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段深深的情感历程,每一个情感历程都可能隐藏着双相障碍的诱因。了解这些诱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者,也是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的关键所在。希望通过对这一疾病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早日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光明。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