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登革热来早了,如何预防才好?
近日,广东疾控部门发布消息,广东省当前以输入性散发病例为主。广州首例本地感染病例意外地提前了两个多月现身,打破了常规。随着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广州蚊媒密度逐渐升高,登革热本地疫情风险加剧。随着“五一”假期临近,专家呼吁市民务必做好个人防蚊措施。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如发热、皮疹和骨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广州存在七个区域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据了解,今年首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的病例是一名来自广州白云区的62岁男性。该病例属于I型登革热,发病于4月4日,目前已康复出院。关于感染来源,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近期输入病例通过蚊媒传播感染;二是去年带毒蚊卵越冬后繁殖传播所致。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赵子文表示,今年登革热病例的出现时间较往年提前,原因在于去年冬天是个暖冬,广东气候异常温暖。去年冬季的温暖气候使得蚊子得以在冬季继续生存和繁殖。“天气一热,蚊子就开始活跃起来。更要命的是,去年一些携带病毒的蚊子躲过了冬季的灭杀。”赵子文进一步说道。
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何剑峰指出,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其存在即可随时传播病毒。据其介绍,今年媒介活跃的时间较往年有所提前。广州市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居民区布雷图指数平均值为1.92,其中七个区域的蚊媒密度分级为“一级”,风险级别为“低度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登革热主要出现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而海南虽然同为热带地区,却很少有登革热病例。赵子文表示,虽然登革热在广州的病例数有所上升,但具体原因尚待研究。据专家分析,广东的气候特点适合白纹伊蚊的生长繁殖,而地理上与东南亚登革热高发的国家密切接壤且交往频繁,使得广东成为输入性病例的主要地区。今年以来,广州已报告发现多例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随着输入病例增多,疫情在本地扩散的风险也在加大。
随着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的加剧,市民出行需特别留意当地疫情情况并做好个人防蚊措施。专家提醒,“五一”假期临近,如市民有前往东南亚等地的计划,应留意当地登革热疫情情况并做好防蚊措施。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是否曾经到过东南亚等地旅行。谈及全球登革热疫情,赵子文向南方日报记者透露,登革热在国外的分布广泛,特别是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尤为突出。全球登革热疫情最为严峻的地方却是巴西,那里的病例数量常年居高不下,达到数十万甚至更多,且重症病例屡见不鲜,伴随出血甚至死亡的严重情况。
赵子文进一步指出,尽管我国也面临登革热的挑战,但相对而言,大多数病例均为轻症。随着病例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也不得不开始警惕其向重症发展的趋势。
登革热,这一以急性发热性疾病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其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常引发广泛的关注。赵子文强调,尽管我国在登革热的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全球疫情的变化,我们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加强防控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登革热的重症病例带来的威胁不容忽视。这些病例可能引发严重的出血和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赵子文呼吁公众,特别是在疫情高发时期,要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及时接种疫苗,以预防登革热的传播。
对于医疗工作者和相关部门而言,及时准确地报告和监控登革热的疫情信息,也是防控疫情蔓延的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发现疫情的动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护公众的健康。
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登革热保持足够的警惕,共同为防控登革热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