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改革开放35年 中国实现“全民医保”
改革开放三十余载,中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更深刻地影响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迈进的历程,是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的生动写照。
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接近。辽宁的退休职工刘明与伴侣的出国旅行,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生动例证。他们的经历,折射出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35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
百姓的“钱包”鼓起来,消费升级成为必然趋势。今日的服装色彩丰富,时尚个性;今日的餐桌前所未有的丰富,健康营养成为新追求;今日的交通工具更加便捷,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这一切变化,都源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保体系,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到各类社会保险的普及,中国正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不仅彰显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巨大进步,更是对老百姓长远利益的切实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老百姓最大的保障。中国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显著改善了就业格局。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全国农民工数量达2.6亿人,充分展示了我国就业的广阔前景。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未降反增,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为老百姓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创造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收入增长到消费升级,从就业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人民正在享受全面小康带来的福祉。这一切成就,都是中国领导下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胡晓义副部长,对于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深有感触。他强调,我们必须努力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石。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包括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以及农村五保供养在内的全方位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一制度确保了低保户能够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如长春低保户何景春所说:“给我们低保户发供暖补贴,今年冬天取暖不犯愁了。”这样的故事,让人深感最低生活保障的“托底”功能之强大。
在保障房建设方面,我国已经步入“快车道”,为普通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众实现了“安居梦”。仅在2012年一年,我国就新开工建设了包括公租房、廉租房在内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781万套。而“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更是被明确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约束性指标,体现了我国对困难群众的深切关怀。
谈到扶贫工作,我国所取得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采用了不同的农村贫困标准。根据数据,依据2010年的新扶贫标准,到2012年贫困人口为9899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已经大幅下降。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我国扶贫工作的有效性,更展示了我国对贫困人口的深切关怀和坚定决心。
我国35年来人民生活的新变化令人欣喜和振奋。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目标,我国将描绘出“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美好图景。这不仅意味着更多实惠将带给百姓,更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将在公平与共享中持续进步,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将携手共进,共享美好的未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