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爱不当 小心惹上肛门癌
当人们谈及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时,往往首先联想到宫颈癌和生殖器疣,却很少知道它也能引发肛门癌。实际上,国外的研究显示,约有90%的肛门癌与HPV感染有着密切的联系。
专家指出,肛门癌作为下消化道肿瘤的一种,虽然在我国并非流行病,但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正逐渐上升,尤其是在性接触感染HPV的情况下。公众和医务人员都需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保持肛门清洁、注意肛门和其他性接触的卫生是预防HPV感染引发的肛门癌的关键。值得一提的是,宫颈癌疫苗对于预防肛门癌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HPV呢?HPV是一种形态和基因结构相似的特异性嗜人上皮细胞的DNA病毒,主要感染人的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除了肛门癌外,这种病毒还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宫颈癌、外阴癌、阴道癌等。
近期,门诊出现了多例疑似HPV感染的肛门癌病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潘运龙教授表示,广州也发现了疑似病例。一名HIV阳性患者肛门出现肿块、糜烂、出血症状,怀疑感染了HPV,但由于经济原因,患者未能进一步接受检查和治疗。
分析指出,肛门癌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致病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了细菌刺激和年龄增长外,肛门部位的基因突变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潘运龙教授提醒,虽然肛门癌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其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正在以每年约2%的速度递增。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研究指出,年龄在45岁以上的HPV 16亚型感染者发生肛门癌的可能性最高。宫颈HPV阳性者肛门部位感染HPV的风险也高出数倍。对于肛门癌的治疗,放疗和化疗逐渐被推荐和认可,这些方法不仅能保住肛门,而且预后良好。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再考虑手术切除。
潘运龙教授强调,目前可通过肛门常规检查和肛门镜筛查来检测肛门癌。对于高度怀疑为肛门癌的病人应切取病变组织作进一步检查。同时他也提醒公众,除了性接触外,肛门部位HPV感染还可能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不注意卫生和安全习惯,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尤为重要。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也对预防肛门癌有一定的作用。当肛门出现出血、肿块、痛痒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
虽然肛门癌在公众中的认知度相对较低,但其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的趋势不容忽视。公众应提高对肛门癌及其预防知识的了解,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所在。医院的医护人员必须对一种看似病发率不高,却容易被忽视的疾病肛门癌保持高度警惕。尽管美国在去年的年底已经推出了针对肛门癌预防的疫苗,其目标群体主要是年龄在9至26岁的男性和女性,但是在我们国内,目前尚未有此类疫苗问世。
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表明,目前用于预防宫颈癌的疫苗,对于预防肛门癌同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专家潘运龙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一发现无疑给预防肛门癌带来了新的希望。疫苗的出现,无疑为对抗这种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也让人们看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要知道,肛门癌虽然看似病发率不高,但其危害却不容忽视。它是一种恶性肿瘤,若不及时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任何能够预防这种疾病的方法,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专门的肛门癌疫苗,但是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比如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病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避免一些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的行为,如吸烟、过度饮酒等。这些措施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十分有效。
预防肛门癌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医护人员到普通民众,我们都应该提高对肛门癌的警惕性,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为健康护航。我们也期待国内能够尽快研发出针对肛门癌的疫苗,为预防这种疾病提供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