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儿科看病扎堆 急诊变成了“慢诊”
近日,广州儿科医疗中心出现了患儿扎堆的现象,市民反映儿童医院急诊等待时间过长。对此,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向羊城晚报记者解释了“急诊变慢诊”的现象。
据医院方面透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超过九成的患儿其实并不需要看急诊,却在夜间扎堆看病;二是近期患儿人数激增,已经超出了医院所能承受的极限。特别是进入四月以来,每天前来就医的患儿数量最多时达到了7300人,大大超出了医院门诊量的极限。由于人手紧缺,医院不得不采取措施应对。
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的副院长龚四堂表示,非急重症患者不建议在夜间扎堆看急诊。他强调,急诊是专门为重症和急症病人服务的。按照卫生部的规定,急诊病人分为四级,其中濒危病人和危重病人需要优先处理。对于大多数属于三级和四级病情的患儿,完全可以在白天看正常门诊,无需夜间就医。
那么,为何医院不能更迅速地安排医生为患儿看病?对此,龚四堂解释说,医院已经尽全力调配人手。目前全院内科医生共177名,每天门诊量高达七千人左右,每个医生都在超负荷运转。在应对完急重症病人后,医院会尽力安排其他医生为其他病人看病。
他还透露,有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病情,会在白天看过医生后,晚上又带孩子来看病。还有一些家长会根据孩子发烧的程度来判断病情的急缓,但实际上,判断病情还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精神状态等因素。
对于为何不能临时加派医生的问题,龚四堂表示,医院已经尽力调配资源,但目前患儿数量实在太多,已经超出了医院的承受能力。全院医生都在超负荷运转,无法再增加人手。
针对这种情况,龚四堂呼吁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的病情,不要过于紧张。对于非急重症的患儿,可以选择在白天到其他的儿科医院就诊,以缓解妇儿医疗中心的压力。他也表示,这不是一家医院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儿童医疗服务的发展和完善。当夜幕降临,许多家长带着患儿来到医院急诊,但他们的病情并不符合急诊病人的标准。或许是白天工作的父母无法腾出时间,又或许是白天病患众多,难以预约到医生。面对这种情况,医院为何不能在夜间增派医护人员来满足这些家庭的需求呢?对此,医生龚四堂表示理解家长的心情,但医院的医护人员安排需要综合考虑。“晚上增派医护人员,白天就会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他解释道,“白天的患儿数量也非常庞大,因此关键在于改变患者的就医观念和习惯。”
面对人手不足的问题,为何医院不扩大招聘规模呢?医院门诊办主任钟军对此表达了无奈之情。他提到,一方面医院的编制已经饱和,另一方面儿科医生的待遇相对较低,招聘难度大,医务人员流失现象严重。仅仅去年一年,医院就有四十名护士正式辞职。这对于本就人手紧张的医疗机构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这之中,我们不难理解家长们看到孩子生病时的焦虑心情。我们也要明白,急诊资源应该为真正需要的患者提供及时的救治。过多的非紧急病患占用急诊资源,可能导致真正需要急救的孩子得不到及时治疗。我们应该引导家长和孩子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避免盲目前往急诊。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医疗资源,尤其是儿科医疗资源。我们应该共同营造一个理性的就医氛围,让真正需要急救的孩子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和社会也应该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和招聘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医疗行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