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斜视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眼位偏斜与复视混淆解析
当我们的双眼无法同时注视同一目标时,便出现了眼位偏斜。简单来说,就是一只眼睛在看目标,而另一只眼睛却偏离了目标。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眼位偏差或斜视。
斜视的眼位偏差方向通常是水平的,垂直偏差较为罕见。有时,斜视会结合垂直偏差,如某些内斜患者在眼球内转时会出现上斜。这种垂直偏差并非完全由眼外肌麻痹引起,而是由于某些肌肉的力量过强或过弱,导致眼球在特定动作时偏离正常位置。
斜视的眼位偏差可以是单眼的,也可以是双眼交替的。但无论如何,两只眼睛都无法同时看到一个相同的目标。斜视角分为第一斜视角和第二斜视角,普通斜视的这两个角度是相等的。
共同斜视时,眼外肌和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并无明显损伤,因此眼球运动通常不会受到阻碍。但当眼睛在不同方向看时,眼位偏差程度保持一致。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睡眠、或使用调节时,斜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症状,往往是因为外貌原因才选择就医。
根据眼位偏差的性质,斜视可分为单眼斜视和交替斜视。单眼斜视是指经常用一只眼睛看目标,另一只眼睛偏离;而交替斜视则是两只眼睛可以轮换注视或偏斜。根据眼球的偏移方向,斜视可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和下斜视。
复视是指两只眼睛将同一外部物体视为两个物体的现象。由于眼位偏差,双眼视网膜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导致相同的外部图像落在双眼视网膜的不对应点上,被视觉中心感知为两个图像。复视在斜视的早期阶段就会发生,但由于共同性斜视常常发生在幼儿期,此时的视觉正在发育阶段,一系列的眼睛视觉调整和补偿会消除复视等视觉障碍。
混淆是外部不同物体的图像落在两个眼睛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结果。由于眼位偏差,主要对应点的视觉方向分离,但视觉中心为了适应和处理这种变化,眼睛黄斑仍然接受或感知前方的图像,而斜眼黄斑则接受或感知其他图像,导致两个不同目标的图像重叠,产生视觉混淆。
观察共同性斜视,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或是用哪只眼观察,复像距离始终如一,复像之间的关系恒定不变,这种距离只与观察目标的远近有关。
当眼位发生偏差时,斜眼抑制现象便会出现,导致复视和混淆。为了避免这些视觉障碍,视觉中心会主动抑制斜视图像的反应。这个过程包括三种抑制方法:固定抑制、机动抑制和非中心注视。
固定抑制是长时间抑制斜视眼中的固定状况,不仅存在于眼位偏差中,也存在于斜视眼的位置。长时间的固定抑制会导致黄斑功能下降,也就是所谓的抑制性弱视。特别是当斜视发病年龄较小、持续时间较长时,抑制越深,弱视越严重。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恒定的单眼斜视患者中。
机动性抑制则是指只在眼位发生偏差时出现,当斜视眼转向注视时,抑制消失,眼睛会交替偏差和注视。由于两只眼睛可以交替使用,因此不会出现抑制性弱视。每只眼睛都能保持正常的中心视力,但由于眼睛不能同时看向同一个目标,所以无法形成双眼视觉或正常的双眼视觉。这种抑制形式在交替斜视患者中较为常见。
非中心注视,也被称为旁中心注视。它的形成机制是由于单眼抑制加深,黄斑中心凹的功能降低,甚至低于黄斑周围区域。这时,注视中心会转移到黄斑周围的区域。当眼睛同时出现视力时,斜眼无法使用黄斑中心凹进行注视。在遮盖和强迫斜视的情况下,斜眼也无法使用黄斑中心凹注视,而是使用黄斑中心凹以外的部位进行注视,即非中心注视。
单眼视觉则是指眼位偏差后,斜视的视觉功能受到抑制。患者只能用一只眼睛看物体,无法双眼同时看物体并相互配合和协调。如果发病较早,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双眼视力的发展。一些患者甚至无法拥有正常的双眼视觉。经过同视机检查,他们可能只能看到镜筒一侧的图片,而无法将两张图片重叠在一起。经过治疗,部分弱视患者能够建立双眼视,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获得正常的立体视觉。斜视对双眼视觉的建立和发育具有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发病年龄较小、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尽快纠正斜视,并创造机会促进双眼视觉的建立和巩固。
对于有明显内斜视的儿童,尤其是先天性内斜视的儿童,在注视时会出现交叉注视现象。由于向侧方注视时眼球无需外转,久而久之外转功能会被抑制,外观好似外直肌麻痹一样。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外直肌麻痹。若遮盖一眼数小时或突然快速转动头部,即可看到眼球正常的外转运动。
眼位偏斜后,视野也会发生变化。内斜时,斜视角会向鼻侧移位,扩大眼睛重叠的视野范围并缩小颞侧视野范围。外斜时则相反。根据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并不困难。共同斜视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治疗效果与详细的眼部检查密切相关。对于不能陈述病史、不能配合检查的儿童患者,应耐心、细致、反复进行检查,以掌握斜视的相关信息并正确制定治疗计划。同时询问孩子出生时的情况,如是否是足月自然分娩、是否有吸氧和助产史等,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眼底健康需留心,警觉眼底病变与斜视征兆
你是否了解,眼底出血和玻璃病变有时可能源于助产过程中的操作或是吸氧过程中的并发症?这些情况有可能导致知觉斜视。那么,面对可能的眼底隐患,我们该如何进行自我排查呢?
1. 平时观察孩子的视物表现是关键。是否出现视物距离过近,视物时习惯歪头,经常眯眼,或者在强光下习惯闭一只眼睛等情况?这些或许都是眼底不适的表现。
2. 斜视的发生时间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发病年龄与预后效果紧密相连。越早出现的斜视,治疗效果越差。半岁前的先天性斜视,治愈难度相对较大。有些家长可能觉得孩子的眼睛是斜的,但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斜视。而有些斜视可能是他人首先发现的,如邻居、亲戚、老师等。可以参考孩子小时候的照片来辅助诊断。
3. 了解眼位偏差的性质是间歇还是恒定,对于判断病情进展至关重要。如果是间歇性的,需要关注它多发生在什么情况下,是否有明显的规律,何时会转变为恒定性斜视。
4. 斜视的性质和方向也不能忽视。是隐斜还是显斜,是内斜还是外斜,是垂直斜视还是交替上斜视?这些信息的了解有助于对斜视进行更精确的诊断。
5. 注意是单一眼恒定性斜视还是双眼交替性斜视。单一眼恒定性斜视容易发生严重弱视。
6. 发病的急缓也要关注。是逐渐发生还是突然发生?
7. 伴随症状如复视、复视的性质和特征,眼球震颤和隐性眼球震颤,以及是否合并垂直偏差等,都可能提供重要的病情线索。
8. 是否有惊吓、高烧、创伤等诱发因素也是医生需要了解的内容。
9. 如果已经接受治疗,那么屈光矫正、弱视训练、手术治疗及其时间、眼别和手术情况等信息,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10. 家族史的调查也非常重要。祖代或同代中是否有同样的疾病?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是否为遗传性疾病。
孩子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需要我们细心呵护。了解以上信息,有助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眼底问题,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如有疑虑,请及时咨询眼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