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胀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胃肠道积气
一、内科性胃肠道积气
小儿各器官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功能尚不完善,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疾病。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小儿哭闹,常常引发吞咽过多气体,进而导致腹胀。喂养不当和消化不良也是常见的诱因。肠道感染、腹腔内感染以及全身或局部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炎等,也可能引发腹胀。
其中,生理性积气是小儿出生后胃肠道逐渐充气的正常现象,称为生理性积气。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腹部膨隆,随着小儿的成长,气体逐渐减少,腹部逐渐平坦。诊断要点包括全腹均匀胀气、新生儿腹壁隐约可见肠型、腹部柔软、叩诊呈鼓音等。
二、喂养不当
新生儿及小婴儿饱食后可能出现上腹部胀满或全腹胀,但如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不应视为病理情况。仍需适当控制饮食量,并随小儿消化能力的增强逐渐添加辅食。
三、哭闹吞咽气体
新生儿及小婴儿经常哭闹,可能导致吞咽大量气体,表现为腹胀。哭闹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排尿、排便前后的不适,干渴、饥饿等生理性原因,以及各种疾病和身体不适等病理性原因。生理性哭闹原因解除后,腹胀也会减轻。
四、消化不良、胃肠道感染及便秘
消化不良、胃肠道感染是新生儿及婴幼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包括腹泻、大便性状异常及腹胀等。便秘是另一种常见临床表现,可由食物成分不当、胃肠道功能失调、精神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便秘常表现为大便干硬、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排便困难,严重便秘多伴有腹胀。诊断要点包括腹胀、其他腹部体征、肛门指诊、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等。
对于某些病症的鉴别,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和识别,这些病症包括但不限于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周边疾病、乙状结肠异常、骶尾部隐性畸胎瘤等。还有一些外科性疾病导致的腹部胀气,如消化道梗阻等。这些病症在新生儿期尤为常见,尤其是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腹胀的形式、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的其他临床表现,都会因病变器官在消化道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病症主要是因为幽门环肌的肥厚和增生,导致幽门部管腔狭窄,进一步造成胃的输出道不全性梗阻。这个病症的发病率大约为1‰至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个病症的表现包括上腹部胀、胃型及胃蠕动波、呕吐等。诊断时,除了常规的医学检查,还需要对一些特定症状进行观察,如是否有体重不增或下降、尿和大便量减少等。对于疑似病例,可以通过钡餐或B超检查来进一步确认。
除了上述的病症,我们还需要鉴别幽门痉挛、胃扭转、食管裂孔疝以及喂养不当引起的呕吐等。十二指肠闭锁与狭窄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可以发生在十二指肠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的是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的稍远侧。闭锁及严重狭窄的病例常常在出生后早期就发病,而轻度狭窄的病例则可能到儿童期才出现症状。对于这种病症,我们同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诊断手段来确认,包括腹胀、呕吐、是否排胎便、是否有黄疸等。X线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还有一种名为环状的病症,它是指胰头部组织压迫十二指肠降段,引起该部位的梗阻。这个病症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也需要我们注意。
对于这些病症的鉴别和诊断,我们需要全面考虑,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以确保给出准确的诊断。我们还需要注意伴随症状和体征,如呕吐、便秘、呕血、便血等,它们可能会为我们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病因未明,但涉及多种理论: 从始基组织增生肥大、腹侧始基右叶尖端固定,到腹侧始基左叶存留及潜在胰芽融合停滞等,均有相关学说。超过一半的病例伴随其他畸形,如21-三体综合征、肠旋转不良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因梗阻位置较高,常见表现为上腹部胀。
诊断要点详解:
A. 腹胀:仅表现为上腹胀,有时可见胃型及胃蠕动波。呕吐严重时,腹胀可能不明显,这与十二指肠闭锁及狭窄极为相似。
B. 呕吐:呕吐的时间和量取决于梗阻程度。新生儿期发病的常表现为高位完全性肠梗阻。因梗阻多在十二指肠乳头远端,所以呕吐物中常含有黄绿色胆汁。
C. 胎便排出:一般情况下正常。
D. 其他症状:病程较长、诊治延误的患儿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体重下降。
E. X线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腹立位平片常表现为“双泡征”,钡餐也常用,可见梗阻近端十二指肠扩张、强力收缩及少量钡剂通过。但这一表现与发生在该段的十二指肠狭窄及闭锁难以区分。
其他需鉴别的疾病: 包括十二指肠闭锁及狭窄、肠旋转不良及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断要点:
A. 腹胀:有时表现为上腹胀,甚至出现胃型及蠕动波,但当出现中肠扭转、肠坏死等并发症时,腹胀会转为全腹胀,全身情况恶化。
B. 呕吐:多在生后3-5天开始,表现为间断性、胆汁性呕吐。大龄儿发作的时间间隔较长。
C. 胎便排出:大多正常,但当合并中肠扭转时可能出现血便。
D. 其他腹部体征:腹部通常柔软,肠鸣音正常或减弱。但当中肠扭转及肠坏死发生时,除腹胀外还会有腹部压痛、肌紧张及肠鸣音消失。
E. X线及B超检查:均有助于诊断,尤其是B超可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的关系异常,合并中肠扭转时可见血管的相互缠绕。
空回肠闭锁与狭窄诊断要点:
A. 腹胀:空肠闭锁常表现为中上腹胀,回肠闭锁则为全腹胀。轻度肠狭窄的腹胀程度较轻。一旦发生肠穿孔,腹胀会突然加重,全身状况恶化。
B. 呕吐:是常见症状,高位梗阻的呕吐出现早,呕吐物多为绿色;低位梗阻的呕吐出现晚,可能吐出黄色粪汁样物。
C. 胎便排出:肠闭锁的患儿通常没有正常的胎便排出,有时只有少量灰白色物质混有黏液。
D. 其他腹部体征及X线检查:常有助于诊断,钡灌肠可鉴别肠闭锁与狭窄。
胎粪塞综合征: 这是新生儿肠梗阻的一个原因。主要表现为胎粪稠厚、难以自行排出,继而出现腹胀。通过肛门指诊或洗肠后,可以排出胎粪,随之肠梗阻症状解除。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结肠、直肠功能不成熟、胰蛋白酶缺乏及高镁血症等有关。也有人认为本症与小左结肠综合征实质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以上内容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理解和重新组织,保持了原文的风格和丰富内容,同时使语言更加生动和流畅。诊断要点分析:
一、腹胀
新生儿腹胀,自出生后即开始,并逐渐加重。此类腹胀无腹部压痛与肌紧张,但重度腹胀时可能出现呕吐。这种腹胀在多种疾病中都有可能出现,如小左结肠综合征、胎粪性肠梗阻等。
二、胎便排出延迟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4至48小时内会有胎便排出。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内没有胎便排出,可能是胎粪排出延迟的症状,这一点在胎粪塞综合征和胎粪性肠梗阻中尤为明显。
三、肛门指诊
通过肛门指诊,可以触摸到稠厚的胎便,但没有肛门、直肠的狭窄和紧缩感。拔出手指后,可以诱发排便和排气,从而解除梗阻。这一诊断方法对于鉴别一些肠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X线检查
X线检查对于诊断肠道疾病也非常重要。平片可以显示低位结肠梗阻,钡灌肠则能显示肠梗阻的具体部位,同时可以看到梗阻部位远近端肠管直径的差异。
五、小左结肠综合征
这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左半结肠痉挛和运动功能障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不排胎便和腹胀。钡灌肠检查类似先天性巨结肠,但痉挛段肠壁内的神经节细胞是正常的。大部分患儿在新生儿期发病,部分患儿因母亲患有糖尿病导致胰高血糖素增高,引起功能性肠梗阻。经过简单处理,大多数患儿可以自愈。
六、胎粪性肠梗阻
胎粪性肠梗阻是由于多种器官尤其是组织的囊性纤维性变,导致胎粪稠厚甚至干硬,无法自行排出。主要症状为腹胀和无自主排便。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穿孔和病情恶化。诊断时可以通过X线检查、胰蛋白酶活性试验、汗液测定等方式进行。
七、胎粪性腹膜炎
胎粪性腹膜炎是因为胎儿期肠穿孔导致胎粪进入游离腹腔,引发腹膜炎和(或)肠梗阻症状。临床上分为自由气腹型、局限气腹型、肠梗阻型和单纯腹膜炎型。胎儿期肠穿孔的原因包括肠壁外因素、肠壁病变和外伤等。诊断时需要根据腹胀、呕吐、便秘等症状进行。
关于腹部体征及全身状况的其他表现,自由气腹型除了常见的腹部压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以及叩诊呈现鼓音等症状外,还会出现腹壁发红、发亮等明显体征,同时可能伴有阴囊或阴唇水肿。患儿的整体状况通常较差。而局限气腹型的腹部体征较为局限,相应地对患儿的整体状况影响较小。肠梗阻型则以肠型和肠鸣音亢进为主要表现。单纯腹膜炎型则主要表现为腹膜炎和腹水体征。在各类型中,还有可能触及到钙化团块,最常出现在右下腹。
通过X线检查,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病情。自由气腹型在腹立位平片上常可见到横贯全腹的巨大气液面,肝脏及其他脏器被压向腹中部,小肠充气较少。局限气腹型则表现为局限于某一部位的气液面,有时类似假性囊性肿块。肠梗阻型则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阶梯状液平面,有时需要通过钡灌肠确认梗阻是否完全。单纯腹膜炎型的特征在平片上有时仅表现为中下腹部密度增高,但多数病例可看到钙化灶,这是本症的特征性X线表现。
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其他原因导致的肠梗阻、腹膜炎或消化道穿孔等。
腹股沟斜疝嵌顿也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症生后早期即可发病,以腹股沟部肿块不能还纳和触痛为主要表现。首次出现时可能仅表现为继发的腹胀和(或)呕吐,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可能导致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诊断要点包括腹胀、呕吐、腹股沟部肿物等。X线检查和B超也有助于诊断。诊断时还需要与各种类型的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睾丸肿瘤及腹股沟淋巴结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在医疗领域,针对某些肠道疾病的深入探索与诊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其中,关于巨结肠及其类似病症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诸多复杂而有趣的医学现象。
巨结肠类缘病,作为一种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特殊病例,引起了医疗界的广泛关注。少数患者临床表现酷似先天性巨结肠,但其病理学改变却与之不同,治疗原则和预后也各异。这类患者被统称为巨结肠类缘病,并至少可分为三种类型。腹胀是各类型巨结肠类缘病的基本临床表现。
神经节细胞过少症,是另一种需要重视的病症。多数患者会出现腹胀,且表现为全腹胀。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而排便情况则表现为胎粪排出时间正常,但之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便秘。X线检查钡灌肠可显示痉挛和扩张肠段,但移行段不明显。病变累及结肠的范围可能有所不同。直肠肛管测压无松弛反射波,而病理检查则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表现为病变肠段肌间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减少。
神经节细胞未成熟症和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症也是两种重要的神经畸形病变。前者多见于早产儿,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超短段和长段型。后者病变主要位于直肠、乙状结肠,有时与先天性巨结肠同时存在。这两种病症的腹胀表现均十分明显,且可能伴随呕吐、便秘或腹泻。X线检查钡灌肠可见肠管痉挛、僵硬、不规则等特征。病理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可见黏膜下和肌间神经丛增生、巨神经节等现象。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也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直肠终止于不同高度而形成闭锁,并可能合并泌尿、生殖系统或皮肤间的瘘管。本症的发病率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中占据首位,且常常伴有其他系统的畸形。由于本症常造成消化道最低位的梗阻,因此大多表现为全腹胀。诊断要点包括腹胀、排便异常等。
当腹壁发生穿孔时,会呈现出一种令人心悸的景象。腹壁发红,伴随着明显的压痛和肌紧张,仿佛身体的防线正在被无情地攻破。肠鸣音消失,宛如沉默的战场。
局部检查揭示了正常肛穴处的微妙变化。这里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伴随着色素沉着,仿佛记录下了一段隐秘的病史。当刺激局部时,可见向心性收缩。闭锁位置越高,凹陷越趋于平坦,色素逐渐浅淡,收缩也减弱。对于合并膀胱瘘的患儿,浑浊的尿液时常排出;而合并尿道瘘的男孩,尿道口可能排出成形胎粪。女孩合并阴道瘘的情况则难以发现明显的瘘口,而合并前庭瘘及皮肤瘘的患儿,瘘口则一目了然。
通过腹倒立侧位平片这一常用的X线检查手段,我们可以观察到直肠盲端的高度。一般在出生24小时内进行检查,以便让气体充分到达盲端。各种造影在这里并不常应用。而近年来,CT及B超检查开始偶尔用于临床,它们不仅能够探查盲端高度,还可以提示排便控制肌群的发育情况,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在粘连性肠梗阻的情况下,肠管之间的粘连或索带压迫导致了肠梗阻,这种情况约占各种类型肠梗阻的20%至30%。粘连性肠梗阻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大类。先天性的原因可能包括胎粪性腹膜炎、美克尔憩室炎及肠旋转不良等疾病。而后天性的原因则多由腹腔炎症或腹腔手术后的粘连所致。腹腔结核与肿瘤等也可以引发粘连,从而产生梗阻。诊断时,我们需要确定是完全性还是非完全性、绞窄性或非绞窄性的肠梗阻,以便进行及时且恰当的治疗。
患儿可能会出现腹胀、肠型、肠鸣音亢进及不排便等共同症状。在诊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其他腹部体征,如肠型、蠕动波、肠鸣音的程度等。如果出现腹部压痛与肌紧张,那可能提示肠坏死或绞窄性肠梗阻。全身情况也可能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呼吸深长等脱水酸中毒表现。部分患儿可能有腹腔炎症或手术病史。
X线检查是诊断肠梗阻的重要手段。腹立、卧位平片可能显示大小、多少不等的阶梯状液平面。如果直肠及(或)结肠无气,那可能提示完全性肠梗阻;而腹腔渗液增多、肠襻张力低则可能为绞窄性肠梗阻。钡灌肠有时也可用于证实结肠无气而诊断为完全性肠梗阻。对于病情特别危重、不宜搬动检查的患儿,腹腔穿刺可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为血性则考虑为绞窄性肠梗阻。
在医学领域里,腹水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表现,它可能由多种疾病引发,包括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以及淋巴循环障碍等。营养不良与肿瘤也可能导致腹水的形成。一般而言,少量腹水并不易为人所察觉,但当中量以上的腹水出现时,患者常会感到腹胀,大龄患儿甚至会自述腹部不适。在极端情况下,大量腹水甚至可能导致呼吸困难。
对于腹水的诊断,中量以上腹水的移动性浊音应为阳性,大量腹水时全腹叩诊浊音明显。B超及CT检查是诊断腹水的重要工具,它们能够发现即使在肠间隙或盆腔存在的少量液体。当这些检查无法方便进行时,腹腔穿刺是一种确诊的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根据腹腔内液体量将腹水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但这只是一种主观评价,并无客观指标来衡量。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一些导致腹水的常见疾病。
①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其特征包括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以及水肿。腹水通常是全身性水肿的一个表现,会引起腹胀。
②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以及门脉高压症等,都可能导致腹水的形成。其中,门脉高压症是一种由于门静脉系统血流量增加或受阻使门静脉压力增高的病症。肝前性、肝内性和肝后性门脉高压症都有不同的病因,并且可能导致出血、脾大和腹水等临床表现。
对于诊断要点,除了腹水和腹胀,还包括出血、脾及肝脏肿大、食管钡餐造影、血管造影、彩色超声诊断以及其他化验室检查等。
③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血吸虫病以及肝豆状核变性等,也可能导致腹水的产生。这些疾病在失代偿期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水,引发腹胀以及其他临床表现。
④淋巴循环障碍,例如乳糜腹,也可能导致腹水的出现。乳糜腹在新生儿或小婴儿期较为常见,但在儿童期则可能因炎症、损伤及肿瘤而发病。
对于每一种疾病,除了了解其一般临床表现外,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诊断,以确定腹水的存在并明确其病因。这样,我们才能为病人提供最有效的治疗。
显著的腹胀症状在本病中极为常见,让我们深入了解其诊断要点。
腹胀症状会呈进行性加重,且可能伴随移动性浊音,但并无腹部压痛。大量腹水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和全身淋巴水肿。部分患儿还会出现腹泻和营养不良。腹腔穿刺是重要诊断手段,空腹时穿刺液可能清亮,但进食后可能呈现乳糜状。淋巴管造影不仅能确定病因,还能明确淋巴瘘孔的位置和范围。其他辅助检查如腹部X线平片、胃肠造影、静脉肾盂造影等,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当考虑到丝虫病的可能性时,我们需要知道丝虫病主要发生在流行区,如我国的东南沿海各省、中南及西南地区。成虫寄生于淋巴管、淋巴结内,导致反复发作的淋巴结和淋巴管炎症及周期性发热。淋巴管的阻塞和破裂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如精索静脉曲张、睾丸鞘膜积液、间歇的乳糜尿、脓尿或淋巴腹水。对于丝虫病的诊断,我们可以通过血涂片、淋巴管造影、淋巴结活检及各种免疫学方法来进行。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其他类型的腹水。营养不良性腹水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营养不良,可能引起全身性水肿,严重时出现腹水。这种腹水是漏出液,主要由低蛋白血症引起。改善营养状况后,腹水可迅速消退。尿性腹水除了因泌尿系损伤导致的尿液漏至腹腔或尿外渗外,最常见的是先天性尿路梗阻产生的腹水,常在新生儿期发病。其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腹胀,以及其他腹部体征如移动性浊音。还需要确定原发疾病的诊断,例如后尿道瓣膜等。其他临床表现包括排尿减少、食欲差及呕吐等。B超检查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是诊断尿性腹水的有效手段。对于血腹或血性腹水,内脏器(尤其是实质性脏器)损伤或血管破裂可能引起出血,血液积存在腹腔即称为血腹。各种原因导致的绞窄性肠梗阻可能出现血性腹腔渗液。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不仅会出现血性腹水,还可能排出特殊腥臭味的血便。大部分血腹或血性腹水的患儿需要急诊手术,但也有部分只需密切观察或保守治疗。血红蛋白的动态监测对诊断至关重要。产伤引起的腹腔脏器损伤并不少见,常发生在实质脏器,导致内脏出血、形成血腹或腹膜后血肿。肝破裂是最常见的产伤引起的疾病。初起时可能仅表现为贫血,腹部症状稍晚出现。部分病例先发生包膜下出血,待血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表现出腹胀、肌紧张与压痛。B超可发现游离的腹腔液体及(或)较大的肝脏挫伤、破损。腹腔穿刺是诊断的重要方法。
在面对这些复杂的病症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机制,通过详细的诊断和检查来确定病因,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关注患儿的整体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护理,帮助他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腹部损伤及其并发症:血腹的诊断与处理
一、内脏损伤导致的血腹
脾破裂:正常情况下,因有膈肌的保护,脾破裂在分娩时较为少见,但当出现病理性脾肿大时,破裂出血的可能性增加。主要症状除贫血外,还有腹胀、肌紧张和压痛。腹腔穿刺可发现血腹。
肾上腺出血:新生儿肾上腺体积较大,周围缺乏间质保护,易受损。轻者仅表现为贫血,重者因血肿表现为局限性腹部胀满或肿块,也可能破入腹腔出现血腹。B超对本症诊断具有较大意义。
肾破裂:较为少见,除贫血和胁肋部肿块外,还可出现血尿及少尿。B超及静脉肾盂造影可明确诊断。
二、外伤导致的血腹
以血性腹水为主要表现的外伤多源于实质性脏器损伤,其中肝脏和损伤最为常见,病情严重。腹胀是腹部脏器损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诊断要点包括腹部体征、腹部叩诊、腹腔穿刺、B超和CT检查等。
三、手术创伤导致的血腹
术中处理不当、手术后病情进展的病例可能在术后出现血腹。诊断要点包括血管处理不当、坏死性肠炎、手术后仍需密切观察的病例等。因为腹部手术后的全身或局部反应可能掩盖腹腔内出血的体征,所以应及时进行腹腔穿刺、B超和CT检查等。
四、恶性肿瘤导致的血性腹水
多原发或转移至腹腔的恶性肿瘤都可以导致血性腹水,病程已进入晚期。诊断要点包括腹胀、腹部肿块、原发疾病的症状、全身症状等。B超及CT检查可能发现腹部的原发病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以上各种情况,都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全身情况和腹部体征,并定期复查血常规。如血红蛋白量进行性下降,应手术探查,不得延误时间。在诊断过程中,腹腔穿刺、B超和CT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恶性肿瘤伴腹水的情况,可以做腹水涂片镜检,以期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是确保患者健康的关键。卵巢畸胎瘤蒂扭转和绞窄性肠梗阻是常见的儿科急症。对于卵巢畸胎瘤蒂扭转,5岁以上女孩是主要的受害者,症状常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或局限性腹胀,有时会伴随少量的血性腹水。
绞窄性肠梗阻则是一种伴有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其症状往往出现得较为迅速且严重。患儿可能会出现腹痛、腹部压痛与肌紧张,肠鸣音早期活跃,晚期则可能减弱或消失。因血运障碍导致的肠壁水肿和渗出,可能表现为血性渗液、呕血或便血。放射科检查、B超、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腹腔穿刺对于诊断绞窄性肠梗阻和确定腹水有较大帮助。
气腹在小儿外科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消化道穿孔引起的。新生儿自然气腹虽然较为罕见,但如合并其他疾病,其表现可能包括腹胀、X线检查显示膈下游离气体等。新生儿胃穿孔是导致新生儿气腹的常见原因之一,病情凶险,其症状包括腹胀、呕吐等,X线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腹腔感染也是小儿外科的常见情况,如急性阑尾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原发性腹膜炎等。
在探寻腹腔深处的秘密时,有时我们会发现一种无声的危机正在悄然蔓延腹腔感染。这类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借助腹腔穿刺,将获得的穿刺液送往化验室进行深入的检查。对于绝大多数被确诊的患儿来说,手术治疗往往是唯一的选择,且很多时候,这种手术需要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进行。
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其中的几种疾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是新生儿期特有的疾病。它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小肠和结肠的坏死。虽然近年来发病率略有下降,但它依然好发于早产婴儿,出生后的2至10天是其发病的高峰期。这一疾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窒息、呼吸窘迫、脐动脉插管等导致的肠黏膜缺血和损伤,人工喂养儿肠黏膜缺乏IgA的保护,较稠厚的牛奶、糖水等高渗饮食对肠黏膜的直接损害,以及感染等。腹胀是这一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诊断要点包括腹胀、呕吐、血便以及腹部其他体征等。通过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本症还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新生儿出血症、肠旋转不良伴发中肠扭转肠坏死、肠套叠及一般的婴儿腹泻等。
还有一种名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疾病,这是一种急性胃肠道出血、坏死性疾患。病变主要发生在小肠,尤其是空肠。虽然近年来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但危重患儿的病死率仍较高。本症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某种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患儿的机体变态反应有关。腹胀同样为本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诊断要点包括腹胀、腹痛、呕吐、腹泻和血便、发热、全身中毒及休克症状等。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也是诊断这一疾病的重要手段。本症还需要与细菌性痢疾、中毒性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原发性腹膜炎是一种腹腔内找不到任何原发病灶的腹膜化脓性感染。本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5至10岁最为多见,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已明显降低。本症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病史,病原菌以肺炎双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多见。从而推断细菌是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到达腹腔内。也有少数患儿可能通过淋巴系统、肠道和女性生殖器官逆行感染。肾病、肝病合并腹水患儿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腹膜炎。其诊断要点包括腹胀、腹痛、高热等。
对于腹腔感染疾病的诊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结果,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判断。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是保障患者健康的关键。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