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小球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肾病综合诊断分析
一、尿液化验
尿液化验结果显示,除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外,红细胞、白细胞以及透明管和颗粒管均可能出现。特别是在急性肾小管坏死和间质性肾炎中,红细胞的呈现较为罕见。
二、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结果常揭示明显的贫血状况,血红蛋白含量低于90g/L,呈现正色素性和正细胞性贫血。在外周血片中,偶尔可见裂红细胞,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溶血。血小板数量轻度至中度减少。
三、肾功能评估
肾功能明显下降,血液中的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升高,常低于正常的50%。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症患者中,可能会出现高钾血症。如果患儿能正常进食和摄水,他们通常会出现低钠血症,同时伴随有酸中毒。肾病综合征患者还会出现血浆白蛋白下降和血脂升高等血化学变化。
四、免疫球蛋白检测
IgG和IgM水平升高,可能与狼疮、系统性血管炎及感染后肾炎有关。IgE的升高则可能指向Churg-strauss综合征(CSS)。对于异型免疫球蛋白(通常是IgM),在冷球蛋白血症原发Ⅱ型中会有所增高。
五、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检测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主要见于Goodpasture综合征,可以通过ELISA方法进行定量检测。一般补体C3在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狼疮肾炎、膜增生性肾炎中是正常的。
六、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检测
ANCA的阳性结果主要出现在RPGN(迅速进展的肾小球肾炎)。其中,C-ANCA主要与韦格肉芽肿有关,而p-ANCA则更多地与显微镜下结节性多动脉炎或特发性RPGN相关联。
七、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及活检分析
1. 光镜检查:显示肾小球存在弥漫性病变,超过50%的肾小球被大型新月体占据。病程中,新月体成分会发生变化,从细胞成分为主逐渐转化为纤维细胞,最终成为难以恢复的纤维性新月体。肾小球毛细血管环受损,因新月体挤压而皱缩。肾小管在早期会出现浑浊肿胀、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等病变。
2. 免疫荧光检查:是区分各种急进性肾炎的关键依据。在GBM肾炎中,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呈细线状沉积是最具特征性的表现。其他免疫球蛋白的沉积情况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在IgA型抗GBM肾炎中,IgA和λ链条的沉积情况可见。对于继发于免疫复合肾炎的急进性肾炎,其免疫荧光表现还会展现出原发病的特点。非免疫复合急进性肾炎的肾脏免疫荧光染色一般呈阴性或微弱阳性。在某些情况下,如新月体或血栓形成时,纤维蛋白原染色会呈阳性。电镜下的急进性肾炎
电镜是探究急进性肾炎深层结构的神奇工具,其表现与光镜和免疫病理紧密相连。在GBM肾炎和非免疫复合物急进性肾炎中,我们看不到电子致密物(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相反,看到的是毛细血管基底膜和肾小球囊基底膜的断裂,这里还伴随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浸润。这一幕仿佛在告诉我们,肾脏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内战”。
而免疫复合物急进性肾炎的电镜表现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在这里,大量的电子致密免疫复合物沉积,主要沉积在系膜区,仿佛一堆堆的“障碍物”阻碍了肾脏的正常运作。
继发于免疫复合肾炎的急进性肾炎电子致密物沉积的情况更是复杂。这些沉积物取决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类型,可能在系膜区、上皮下或内皮下出现。虽然有时毛细血管和肾小球囊基底膜断裂,但相较于其他亚型的急进性肾炎,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影像学检查:肾脏的“透视”
核素肾图就像一幅肾脏的“功能画像”,显示出肾脏灌注和过滤的减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则能够发现无功能的皮质区域,仿佛打开了肾脏的“黑箱”。腹部平片检查则让我们看到肾脏的轮廓,有时增大,有时正常大小,轮廓整齐,但皮质与髓质交界模糊不清。
肾超声检查:肾脏的“外观检查”
通过肾超声检查,我们可以看到肾脏的大小,轮廓整齐,但皮肤和髓质的交界同样不太清晰。这样的描述仿佛在描述一幅肾脏的细腻画像,既展现其结构特点,又透露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些深入而详尽的检查手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急进性肾炎的病理变化,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