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肝衰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暴发性肝衰竭的成因复杂多变,可谓源头众多。从源头来看,既有感染性的因素,也有毒素侵袭的可能。让我们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

在感染性因素中,病毒感染尤为突出,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堪称我国暴发性肝衰竭的头号杀手。肝炎病毒家族庞大,目前已知的就有七种之多。单纯的甲型肝炎病毒虽然引起暴发性肝衰竭的危险性较低,但当与其他慢性肝炎如乙型、丙型等相伴而来时,其危险系数便急剧上升。尤其是当乙型肝炎病毒发生某种突变时,引发的暴发性肝衰竭更是让人措手不及。除了肝炎病毒外,其他如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也都有可能引发暴发性肝衰竭。在我国某些地区,戊型肝炎的流行就曾导致大量人群受到威胁。还有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引发致命的暴发性肝衰竭。

而在毒素性原因中,一些药物的特异反应成为主要诱因。某些药物如氟烷、异烟肼等,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引发暴发性肝衰竭。酒精中毒治疗药、娱乐性药物等也可能成为罪魁祸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抗抑郁药、抗凝药等平时看似普通的药物,同样可能引发这种严重病症。

毒性反应背后的悲剧:对乙酰氨基酚,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药物,却是欧美国家暴发性肝衰竭的罪魁祸首。在身体营养不良或饥饿的状态下,肝脏的谷胱甘肽减少,对药物的敏感性犹如被拨高的警报,就连常规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也可能引发致命的肝衰竭。除此之外,非那西丁、水杨酸盐等也潜藏危机。一些化学毒物、自然毒物,如四氯化碳、半乳糖胺等,如同沉默的杀手,潜伏在体内,随时可能引发暴发性肝衰竭。

在代谢性疾病的世界里,Wilson病是最常见的引发暴发性肝衰竭的元凶。它还有一个别称肝豆状核变性。它可能伴随溶血性贫血或溶血危象出现,角膜上甚至可能出现Kayser-Fleischer环。而某些视野模糊、无结石性胆囊炎等症状也可能是其预兆。

浸润性的病变也不容忽视。无论是脂肪浸润还是肿瘤浸润,都有可能导致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生。前者包括妊娠急性脂肪肝、Reye综合征等,大量脂肪滴占据肝细胞,使其无法正常工作。而肝脏肿瘤浸润导致的肝衰竭则较为罕见,包括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等,这些肿瘤有时会在肝血窦广泛转移,在肝内却难以发现转移结节。

自身免疫性肝病则是一系列累及肝脏的免疫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这些疾病中的自身抗原多肽被T淋巴细胞识别后,会产生针对肝脏的自身免疫性损伤。

缺血性肝衰竭较为少见,通常由全身性或局部性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而放射损伤导致的暴发性肝衰竭更是罕见,但急性放射病或肝脏局部大剂量放疗也可能引发悲剧。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某些药物治疗时,肝功能可能急剧恶化。还有约三分之一的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病因不明,可能与肝炎病毒有关,被称为非甲-庚肝炎。

至于发病机制,暴发性肝衰竭因病因不同而异。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最为深入。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被认为是导致肝细胞广泛坏死的主要效应细胞,通过双识别机制攻击受HBV感染的肝细胞。

当我们的肝细胞受到攻击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免疫战斗。HBV的膜抗原HBcAg和MHC-Ⅰ,像是入侵者的标识,暴露在了受攻击的肝细胞膜上。CTL军队也闻讯赶来,它们需要识别这两种抗原才能锁定目标,释放穿孔素和其他淋巴因子去攻击溶解靶细胞。这个过程就像一场精准的导弹打击。

在这场战斗中,肝细胞并不孤单。它们有自己的盟友,比如LFA-l,就像战场上的导航仪,引导表达LFA-l的CTL细胞找到肝细胞,并使其黏附,实现双识别,从而强化CTL对肝细胞的毒性反应。肝细胞的膜上还存在Fas抗原,与CTL膜上的Fas配体相互较量,诱导肝细胞走向凋亡。

当肝脏遭受这样的免疫攻击时,它的解毒功能会受到影响,内毒素血症随之而至。肝脏内外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开始反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加重肝脏损害。其中,TNF-α的作用尤为突出。它像一名悍将,能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蛋白酶及磷脂酶A2,引发自由基的生成,导致膜性结构损伤和DNA断裂。它还能与窦内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破坏窦内皮细胞,导致纤维蛋白沉积和微血栓形成,阻碍肝细胞的微循环。

HBV和HCV的感染加剧了这场战斗。HBV前C区的突变使得更多的CTL军队得以攻击HBcAg阳性的肝细胞,导致大量肝细胞死亡。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也是以免疫反应为主,早期是HAV与CTL的共同战斗,后期则是内源性γ-干扰素诱导的肝细胞的毁灭性清除。HDV与HBV的重叠感染,易引发大规模肝坏死,这可能是HDV的直接致病性与免疫病理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HEV感染导致的肝细胞损伤可能源于细胞免疫反应。而孕妇感染HEV易引发暴发性肝衰竭,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有关。

除了这些病毒的影响,一些直接肝毒性药物也会给肝细胞带来伤害。它们可能直接损伤肝细胞,或者经过肝细胞的转化后产生有毒的中间产物。当这些物质与谷胱甘肽结合解毒时,如果谷胱甘肽被耗竭,肝细胞就会中毒坏死。还有一些药物会引起免疫反应,造成肝损害。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其代谢产物在过量服用或饥饿时具有明确的肝毒性。而特异质性药物如异烟肼则可能引发更复杂的反应,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除了这些攻击者之外,肝脏还要面对一些其他疾病的影响。比如Wilson病是铜的沉积导致的组织损伤。肿瘤细胞肝内浸润导致的暴发性肝衰竭机制复杂且尚待研究。暴发性肝衰竭常伴有内毒素血症存在,内毒素会激活化学增活素TARC的活性增高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坏死。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认为的暴发性肝衰竭病理基础大块肝坏死的说法已经被新的研究挑战证实其多样性包括大块肝坏死亚大块肝坏死和肝硬化等类型。这些病理变化进一步揭示了暴发性肝衰竭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发病机制之深奥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理解以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保护我们的肝脏健康。亚大块肝坏死的大体观察下,肝脏萎缩程度较轻。切开后,可见融合性坏死区域占据了肝脏的相当一部分,从30%到90%不等,形成典型的亚大块肝坏死形态。这种病理状态下,肝细胞广泛肿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假腺泡样转化现象,胆汁也显著淤积。偶尔,我们还能观察到巨细胞的转化现象。门管区的小胆管普遍增生,炎症细胞广泛浸润,有时可见明显的胆管炎反应。而在肝硬化型的肝脏中,其外观和切面都展现出典型的肝硬化特征。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可以看到在肝硬化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的肝脏坏死区分布和各肝叶坏死程度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质性。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进行肝穿刺活检,结果可能截然不同。虽然肝穿刺活检在诊断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预测预后方面的作用却是有限的。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虽然相似,但其肝脏组织病理表现却可能完全不同。残留的肝细胞数量多少可能并不能决定患者的存活率。令人惊讶的是,暴发性肝衰竭甚至可以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这一切提示我们,对于暴发性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都需要更为精细和全面的考虑。

对于亚大块肝坏死和暴发性肝衰竭这两种病症,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和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也提醒我们,医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上一篇:乳腺结节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