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

内科处理:

血压监护:对于平均血压在特定范围内的患者,降压策略需灵活调整。若血压偏低,建议头低卧位休息数日,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针对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脱水药物如甘露醇和甘油等被用于降低颅内压和减轻脑水肿。类固醇药物如地塞米松因其预防或减轻脑水肿的效果,尤其是针对血压偏低者,而被广泛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静脉点滴,可帮助降低循环血液黏稠度,减少血球凝聚和血栓倾向。对病程第一至二周的患者使用血管扩张剂时需谨慎,以免加重脑水肿。针对抗凝治疗,对于血小板异常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潘生丁)是常用方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急性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也取得了初步效果。高压氧治疗对某些局部脑血流量减少的病人能改善神经功能。对于可纠正的病因如血小板增多、血脂异常等,需要及时检查并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一般疗法以及各种合并症的及时发现与治疗也是不可忽视的。尼莫地平在脑缺血或脑梗死的急性期使用能增加脑血流量,但并不能减少梗死灶的大小。光量子疗法则通过紫外线照射和加氧处理静脉血后回输体内,以改善神经功能障碍。

颈动脉血栓内膜切除:

外科治疗的机制:颈动脉管腔狭窄若超过70%,会引起显著的CBF减少。尽管脑动脉完全阻塞,但由于丰富的侧支循环,可能不会引起任何神经功能障碍。颈动脉血栓内膜切除能防治脑卒中,不仅因为增加了CBF,更重要的是消除了潜在的脑血栓和栓塞的根源。

颈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和颈动脉内膜剥离等。手术适应证主要是反复单侧颈动脉系统一过性缺血性发作(TIA),且颈动脉狭窄≥70%。如果双侧动脉都有狭窄,应选择前交通充盈侧先行手术。如果颈动脉近端和远端都有病灶,应先处理近端。手术禁忌证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评估。

探论颈动脉狭窄手术的相关事宜

当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来临时,身体会出现短暂单眼盲发作或轻型完全性脑卒中的迹象。CT检查可能并不会显示出大的梗死或出血性梗死及占位征。即使在颈动脉狭窄程度尚未达到既定标准的情况下,手术依然是必要的考量。

对于单纯椎基动脉系统的TIA,手术指征并不强烈。如果椎动脉的第三、第四段出现严重狭窄,同时伴随颈动脉系统的侧支供血,那么手术便成为了考虑之内的选择。

对于那些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决策手术与否需要综合考虑狭窄程度、侧支循环、溃疡斑部位以及CT或MRI脑梗死灶等因素。而针对轻型进行性脑卒中,如果内科治疗无效,并且CT表现明显,手术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手术。其中,中到重型的完全性脑卒中是明确的禁忌证。存在严重冠心病或其他器质性病变、颈动脉狭窄范围过广、完全阻塞且没有侧支逆流等情况,也都限制了手术的选择。

关于手术时间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无论是TIA还是完全性脑卒中,如果不进行治疗,脑缺血或梗死的再发率都会明显增加。及时检查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无上述危险因素、CT无脑水肿、出血迹象的患者,发病后应尽早手术。对于急性颈动脉阻塞,如果血管造影显示侧支循环血流可到达岩骨段ICA,那么应尽快进行急诊手术。

颅内外动脉吻合术也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禁忌。除了TIA和轻型脑卒中等内科治疗无效的情况,该手术还适用于脑缺血病人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阻塞、侧支循环不良等情况。存在严重全身性疾病、中到重度完全脑卒中、广泛的中到重度缺血等情况则不适宜进行手术。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应用范围较广,从颈总动脉到颈内动脉虹吸部以下的任何部位的狭窄以及椎动脉狭窄都可采用此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颅内脑血管狭窄也可采用该手术方法。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颅内狭窄比颅外狭窄重、急性期脉管炎等情况则是该手术的禁忌证。

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术前应进行充分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手术中要注意轻柔细致地处理血管、采用熟练的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并使用创伤小且得心应手的手术器械。术后也需要进行适量的肝素维持和股动脉鞘的保留。

对于颈动脉狭窄手术,既要考虑手术的适应症,也要关注手术的禁忌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式进行治疗是确保病人健康的关键。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关于椎动脉减压术与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

椎动脉狭窄,除了常见的动脉硬化原因外,颈椎关节病的骨质增生也是其成因之一。当两侧椎动脉发育不对称时,如果一侧发育不良而主要依靠另一侧供血,那么如果发育不良的一侧受到压迫,可能并不会立即出现症状。如果后交通动脉发育良好,能够充分供应椎基底动脉的侧支血流,那么即使两侧椎动脉都受到压迫,也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

颈椎关节病对椎动脉的压迫可能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这类问题在转头向后看、向上看、起床或改变身体姿势时尤为明显。症状包括头痛、视力障碍、四肢麻木、出冷汗、眩晕、恶心、呕吐等。在更为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伴有耳鸣及听力丧失等。X光平片检查可见颈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显著狭窄。通过血管造影检查,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椎动脉的状况。

当椎动脉受到压迫,造成狭窄,并出现临床症状时,手术指征明确,需进行椎动脉减压术。这种手术旨在解除椎动脉的压迫,恢复正常的血流。

另一方面,大面积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较严重情况,死亡率和致残率都相对较高。根据梗死部位,可以分为大脑和小脑梗死。对于大脑大面积梗死,手术时机和适应症的把握至关重要。在部分病例中,即使经过积极的内科治疗,病情仍可能进行性加重。去骨瓣减压术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该手术的目的在于保存生命、阻止梗死扩大、防止系统并发症以及促进康复。手术适应症包括病人经内科治疗无效而处于脑疝早期或前期、CT显示大面积脑梗死和水肿、颅内压升高等情况。

对于大面积小脑梗死,由于脑水肿导致的占位效应可能引发脑干受压移位、四脑室移位变形等问题,伴有阻塞性脑积水。及时进行减压性手术是必要的。手术的目的在于缓解脑水肿和脑干受压,促进病人的康复。

无论是椎动脉减压术还是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都是针对特定病情的有效治疗手段。在决定手术时机和适应症时,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关于脑干损害及手术治疗的探讨

在深入探讨是否进行手术治疗之前,我们需要对脑干原发和继发性损害进行明确鉴别。若患者在发病初期即展现出脑干体征,这通常表明是原发性脑干梗死。通过早期结合脑血管造影和MR检查,我们可以更明确地作出诊断。对于原发性脑干梗死的情况,手术治疗并不适宜。而对于继发性脑干受压的患者,手术则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患者的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也是我们在选择手术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仍存在争议。有一部分观点认为,一旦患者出现神志改变,应立即进行手术。Chen等则认为,当内科治疗无效、病情持续恶化,再拖延下去必将导致患者死亡时,才应考虑手术。Heros根据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三期:早期仅出现小脑症状;中期则出现脑干受压症状,但患者神志仍然清楚;晚期患者则陷入昏迷,出现去皮质强直,并伴有呼吸循环功能异常。许多专家认为,Heros的临床分期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Hornig在其治疗的36例病人中发现,中期的患者虽然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暂时维持,但大部分人在24小时内会出现继发性脑干损害并陷入昏迷。他选择在第二期早期进行手术。尽管如此,他仍认为对于已进入第三期的患者,手术减压仍是唯一有效的选择。

至于预后,现代外科治疗脑缺血的方法主要利用半暗带的神经元耐受缺血的时间(即治疗窗),通过各种手段恢复脑血流,挽救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治疗窗的大小取决于缺血时间和有效侧支循环的建立。人类的脑缺血治疗窗为缺血发生后3至6小时。如果侧支循环良好,即使大脑中动脉阻断8小时,恢复血流后,预后仍然可以是良好的。对脑干损害的治疗和手术时机的决策,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损害的性质、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时机的选择等,以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上一篇:吃大蒜为什么容易口臭,而且经久不散?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