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终止异常病因及治疗
谈及冠状动脉,我们都不陌生,它一直是健康话题的热点。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一种与冠状动脉相关的疾病冠状动脉终止异常。
此病源自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异常。在胚胎早期,心肌窦状间隙与心腔和心外膜血管相连。随着心脏的发育,这些血管从主动脉根部发出,逐渐将窦状间隙压缩成小通道,成为心肌内的冠状动脉和毛细血管。如果这个过程出现障碍,局部宽窦状间隙将继续存在,导致冠状动脉和心腔之间的异常交通,这就是冠状动脉终止异常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常常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心脏轻微增大或肺充血等现象。对于一些瘘管较大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心悸、气急等症状。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这些症状的出现,多与长期的心脏负荷增加有关。
体检时,冠状动脉瘘的主要体征是在心前区可以听到连续的噪音。瘘管进入不同心腔的噪音位置有所不同。例如,瘘管进入右心房时,噪音位于胸骨右缘的第二、三根肋骨之间;瘘管进入右心室时,噪音位于胸骨左下角。少数患者可能会在噪音区域感到震颤。
从病理解剖角度看,冠状动脉瘘最常累及右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约占50~55%。受累冠状动脉扩大、纡曲、延长,血管壁薄,形似静脉。瘘管一般只有单个,径约2~5mm。
治疗冠状动脉瘘的唯一方法是手术,闭合冠状动脉和心腔之间的异常通道。虽然自然闭合或自我破裂的情况非常罕见,但临床上对于一些心室充盈负荷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供血不足、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症状的患者,在诊断明确后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于瘘管较小、分流量小、临床症状不明显的婴儿或儿童病例,手术适应症尚存争议。
冠状动脉终止异常是一种与冠状动脉相关的疾病,其病因、症状、体征和治疗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了解并关注这一疾病,对于维护我们的心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关于冠状动脉瘘的治疗策略时,一些作者认为对于症状较轻或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瘘,可以选择长期随访观察,待其变化明显再考虑手术治疗。另一种观点则是主张尽早手术治疗,因为冠状动脉瘘很少自然闭合,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将逐渐增加。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手术治疗应在明确诊断后立即进行。
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法会根据病变情况来选择。其中包括冠状动脉结扎术、冠状动脉瘘切线缝闭术、冠状动脉切开缝闭瘘术以及心腔切口闭瘘术等。其中,前两种手术方法可以在不使用体外循环的情况下完成,而后两种方法则需要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进行。
手术操作过程复杂而精细。医生会通过胸骨垂直锯开胸廓,然后识别并定位病变的冠状动脉。对于位于冠状动脉主支或分支终端的瘘管,可以进行冠状动脉结扎。在瘘管附近,医生会暂时阻塞游离冠动脉,直至震颤完全消失,并密切监测心电图以确保没有心肌缺血的迹象。
对于复杂的冠状动脉瘘,如位于左房室沟、涉及旋转支或右冠状动脉远段的瘘,可能需要部分切除。在建立体外循环后,医生会结合低温阻断升主动脉,垂直切断病变冠状动脉,然后缝合瘘管。如果病变冠状动脉呈动脉瘤样扩大,医生会部分切除动脉瘤壁然后进行缝合。
冠状动脉瘘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手术风险随着病情的复杂性和严重程度而增加。特别是对于冠状动脉瘤的手术,其风险更高,手术死亡率约为2%,术后并发率如心肌梗死大约在3-6%之间。尽管如此,术后长期随访显示,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正常。
学习和理解这些新的疾病知识对我们大有裨益。但真正的知识不仅在于理论,更在于实践中的应用。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努力为更多人提供早期发现和治疗的帮助。每一例成功的手术都是医学进步的见证,也是我们对患者健康承诺的体现。让我们继续探索、学习,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